1. 历史读后感怎么写
《全球通史》读后感:除了戏说,历史自有使命
这个春节,沈阳的鞭炮声比往年稀疏了不少,耳边难得清静,加上连日响晴,天空高爽湛蓝,这样的时光,真是读书的幸福光景。也是在这个假期里,我拜读了心仪已久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上下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自觉获益不浅。
这部书被称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部书之一”,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在我国也有大批热情的读者,国内一家著名的读书网站上,读者有关此书的书评数以百计。书的版权页显示,这是自2005年以来,该书中文版的第二版第19次印刷。其受到的追捧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现象颇值得玩味。在著史、读史方面,中国人向来很自豪,也很挑剔。我们在历史学方面有久远而光荣的传统,曾获得了不止一位洋学者的衷心佩服(包括本书的作者在内),而近年来的读史热也是一波赛过一波:说清史、说明史,一直说到春秋;讲明朝那些事儿,讲宋朝那些事儿,一直讲到先秦……是的,即使是在读史方面见过如此大世面的中国读者,对《全球通史》依然激赏不已。如若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地下有知,应该会为此欣慰吧?
翻阅《全球通史》,我常常会想到司马迁那句抒怀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2000多年前我们伟大的《史记》一样,《全球通史》不满足于简单的史实陈述罗列,与《史记》中的那寥寥几行“太史公曰”的文字相比,斯塔夫里阿诺斯通篇都是用评论的口气来写作,甚至有些段落的感情色彩浓厚、有着诗一样的文字,让人印象极其深刻(这一点上,倒是和如今畅销的“说史”、“讲史”、“某朝那些事儿”有相通之处)。比如,第二编中“游牧民对边缘文明区的入侵”一节,在描述古希腊文明在遭受外来入侵之前的情形时,书中这样写道:
“专门经商的都是些外国人——腓尼基人或塞浦路斯岛人。他们时常来,来时总是携带着供平民用的零碎日用品和供贵族用的更为值钱的货物。这种单调沉寂的田园生活有时也为偶尔来访的行吟诗人所打破,他弹唱着战争的荣耀和杰出先人的丰功伟绩。 ”
这就使得阅读成为一件趣事,成为一个生命与另外一个生命的鲜活互动:读者不仅能分享到作者的观点与逻辑,也有机会触摸到作者的诗意与情怀,同时还能深深感动于作者的真诚和纯粹。这种既不冬烘迂腐、又不刻意讨好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即是所谓“风骨”。
对于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每个读者的感受和评价可能都不一样,但至少有一点我想应该会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同:湮没于昔日时光的历史所能启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明君昏主的帝王教术、权臣枭雄的谋略厚黑、才子佳人的眼泪愁肠、英雄圣贤的野心抱负,还应该包括那些无数先人用血、用泪、用生命、用欢乐和苦难践成的历史发展轨迹,这一轨迹完全有理由成为我们今天存在感的一部分。
历史在戏说娱乐的价值之外,自有其深沉的使命。
2.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怎么写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 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
——题记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在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社会一片黑暗,民族处在危亡之中。面对这种险恶形势,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战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失败了。
1921年7月,中国**成立了。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的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大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现代中国为世界所瞩目,展示了无限魅力。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3. 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还是历史故事啊,嗯。
应该有个独特的开头,比如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要有精华在里面,但不要过度用好词好句,使文章死板生硬。
首先要讲清楚故事的背景和内容,读后感一类的文章,不分故事内容的,所以,读后感结 构都差不多。故事内容可以简略带过。
下面就是感受,可以以排比句的诗歌形式,那是抒情的类型;还可以以短文的形式,简单介绍故事给你的启迪,或是人物的特点。
结尾,也要有内涵,有内涵的结尾会给你的文章升华。结尾不能一带而过,可以用排比,或者是提倡的形式呈现。
就这么简单,再加上自己独特的思想,就OK
4.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怎么写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
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 ——题记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
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 人民的劳动,自然的结晶。
气势浩然,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雄风,精致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
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
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5. 读历史书籍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历史的内容无非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
可以从不同的时代某一方面的文化、经济、政治特点来入手。比如说分析自己感兴趣的各个朝代文化中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的更替和变化来考虑历史的进程,并和现在相联系。
也可以分析不同朝代的帝王治国之道,取自己比较赞同的一点,仔细去分析。
也可以更深入的去分析自古至今中国农民的思想的转变和进步,生活的状况的改变。
总之不可以泛泛而谈,而要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并且言之有物,有足够的资料去让自己的文章充实,生动,有说服力。
鄙人拙见,希望能够采纳~
6. 咋写中国历史读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7. 历史读后感500字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8. 写有关历史的书的读后感,应该从哪些方面写
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1“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2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3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4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5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6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7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8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9 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10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11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