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数学读后感怎么写
这个假期我很开心,不仅是玩得开心,而且是有了一份很大的收获,这个收获可不是过年收的压岁钱,而是交到了一个好朋友,想知道是谁吗?其实就是我们发得《小学生数学报》啊!
没有想到吧!《数学报》里可不仅仅只有数学题,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呢!我特别喜欢看里面的小故事,不仅好玩有趣,还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像名师大讲坛里会讲到课本里没有教过的解题方法,它开阔了我们做题的新思路。比如,我遇到这样一道题:“沿一条大道,每隔3米栽一棵树,从头到尾一共栽了301棵,这条大道共长多少米?“这时我想到了有一期中讲到的“扳手指数空数”的方法,马上想到301棵树中间的间隔就是301-1=300(个),300*3=900(米)。我很快就解开了这道题。
我以前不喜欢画线段图来解题,可是看了《数学报》后我发现画线段图真的是解题的好方法,我也喜欢上了用这个方法来做题。如果现在有地同学还在为做不对数学题而困扰的话,我建议你就去读读这个报吧,一定很有帮助的。
报纸上还有一些同学自己写得文章,我觉得他们写得非常好,像半斤八两,韩信切糕啊,好多小故事呢!原来从古到今,数学知识就和我们的生活关系这样的密切啊!
《数学报》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真喜欢它!
2. 五年级数学读后感
在小学生活的六年里,我学过许多科目,诸如: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但我最喜欢的科目还是数学。
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班的新数学老师——刘老师便带领我们班以及二班一些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创办了各班的数学小组。 经过老师的挑选,我们班的数学小组终于成立了。
在组长陈俊峰的带领下,我们班的裴祺、王思宇、张天成、诸正一、朱子棋、迟雪健、李梦雅和魏博维,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讨论。 从开始活动的第一周开始,所有组员便开始积极地参加了活动。
每个星期都由一位组员出一份试题,并在周五把它发给每位组员,作为周末的作业。并在第二周,由出题的同学把所有同学做的试卷收上来进行批改。
同时在周五的中午,由他对试卷进行讲评。如此循环,我们的数学小组活动了半年。
度过了一个暑假,我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当中。这个学期,我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因为,我们即将毕业,踏进中学的校门。
由于,数学小组的组员都是班里的尖子生,每位组员都想考上一个重点中学。然而,在大部分重点中学考试时,总是以数学为主,所以,我们必须再多做一些数学题。
在组长陈俊峰的带领下,我们还与二班的数学小组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讨论。从此以后的每一个周末,我们班和二班便开始轮流出题。
以后的每一张试卷,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不去认真思考、试验是很难做出来的。所有组员们对数学小组都有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做很多的练习题,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所以,我们每次积极参加活动,认证完成每周的试卷。这样,我们的数学小组又活动了半年。
度过了这个学期,我们迎来了一个月的假期。以往的每个假期的数学作业都是把数学书上的题再做一遍,然而这个假期,数学刘老师认为我们数学小组的同学做书上的题太简单了,便给我数学小组的同学出了一份特殊的作业——数学寒假B级作业。
这套作业汇集了清华同方杯的考题、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考试样题……所有组员都在寒假中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回到学校以后,我们便对数学寒假B级作业进行讨论。
如果有的题大家的答案都一致,我们一代而过;如果有的题的答案有争议,我们便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直到得出一个正确结果。在小学的六年生活中,在数学小组的活动里学会了许多知识,会做了许多题,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在数学比赛中拿到名次,回报给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我的数学小组……。
3. 数学书籍的读后感5年级怎么写
《高斯的正十七边形》读后感
如果问你正十七边形的问题是哪位数学家最先解出来的?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答案,但是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这你就得猜了吧,而且,你猜的答案肯定是:像普通数学家一样,都希望自己能解出千古难题,然后再经过仔细的、不懈的努力研究,最终得出了答案。对不起,你答错了。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延根大学,一位十九岁的学生刚吃完晚饭就开始做导师每天例行给他留的三道作业题,前两道题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做了出来,第三道题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这道题把他难住了——他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竟然对解出这道题没有任何帮助,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他试着用各种各样的思路去解题,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和琢磨,他终于在第二天清晨解出了这道难题。
当他把作业交给导师时,他很惭愧,因为他觉得自己用的时间太长,辜负了老师的希望。但是当导师看完作业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原来,第三道题导师留错了,这道题其实是一道连阿基米德、牛顿这些人一辈子也都没能解出来的千古难题,这位学生竟然只用一个晚上就做出来了,这位学生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在这件事情发生后,高斯回忆道,如果提前告诉他那是一道千古难题,那么他可能一辈子也解不出来那道题。
高斯解出那道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他并不知道他正在解答一道千古难题,而只是以为在做普普通通的作业。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不清楚困难到底有多大的时候,我们反而更有力量去解决它!那么就是说,有时候真正阻碍我们成功的东西,并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对困难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然也就在困难面前投降了。阿基米德和牛顿也许就是因此没能解出这道题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恐惧感给克服掉、化解掉,那么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难题会变得容易、很多的困难会迎刃而解。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克服了对困难的恐惧,就意味着拥有了解决困难的信心,那么他的力量就会加倍发挥出来,有时候甚至能获得超能量。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其实也是如此。所谓“真正的很扰人的困难”实际上往往并不存在,它只不过是我们的恐惧感与困难本身一起合伙来困扰你、折磨你的形式罢了,先把恐惧感解决了,再解决困难本身就不会很难了。
朋友,你说对吗?
4. 数学读后感(初中)
华罗庚故事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14
5. 数学书籍读后感50字
读《数学大王》有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有关数学的书刊:数学大王.刚拿到这本书,可爱的封面便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
《数学大王》里,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别扭国奇遇记”,里面主要讲述了:小明是个粗心大王,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由于他的粗心闹了很多笑话,以至于老师在发下来的卷子上打了很多红叉叉.原来,小明在卷子答案上填着:一个苹果重200千克,一张邮票面积1平方米,床长2分米,一列火车每小时150),教室长8米。看来小明的确够粗心的,这天,小明忽然看见自己的课桌上由一个火柴棒大小的人,还没等他开口,小人便拉着小明的手,坐火车去游乐园玩.好不容易坐上火车,这火车咋开的这么慢呀!小明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司机,司机说:“不是你写的吗,我可是按照你写的速度开的。”“是呀,是呀,都是你犯粗心,要不然我的身高也不会这么矮。”小人也在一旁委屈的说道.终于,火车到站了,小明迫不及待的走出车厢,“哎呀!”一个200千克重的苹果重重的砸在了小明的脑袋上.小明正想发火,可是一转念:这不是自己犯的错误吗?哎,接下来,他又陆续遇见了其小无比的教室,超大的邮票……小明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改掉粗心的坏毛病。
原来我想粗心没什么大不了,反正自己也会,下次注意就行了.但是我看小明的故事后,感到粗心的害处还真多,造成的后果
也太可怕了.火箭设计师如果有一点马虎,火箭就上不了天;如果人造卫星的数据有一点差错,就不可能围绕地球正常运行;如果医生把手术器械落在病人体内给病人带来痛苦,对身体造成伤害…… 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不出错、不误事,每个人都应该克服粗心大意,改掉马虎的坏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让我们大家都做个学习的“细心”人.
6. 读一篇数学书籍写读后感
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采取稍慢的计算方法来全面分析题目,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就一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
学习数学,也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比如我,最喜欢的就是应用题啦!因为我做应用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方法,那就是:你可以把做应用题想象成一件很勇敢很酷的事情————破案!就像神探柯南那样,多带劲儿啊!题目就像是案件的线索,你要拼命想,拼命思考,找漏洞,也就是题目中除了问题以外前面的信息,然后通过思考来找到凶手,也就是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想,做起数学题来就不再那么枯燥,就非常有趣了。所以现在,我不仅不讨厌数学,还很喜欢做习题呢!我的数学成绩因此提高很大,怎么样?你也试试吧!说不定,你就会喜欢上数学了!
7. 数学故事的读后感怎么写1000字
把数学的根留住----读《当心“去数学化”》有感 最近,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当心“去数学化”》一文。
文章不长,寥寥七百余字,但读后感慨良多!张奠宙教授在文中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
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
君不见,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对于这一现象,张奠宙教授称之为“去数学化”,并认为“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
笔者由此联想到:对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的批评,深感切中时弊,提醒得及时。在这些课堂上,教者对于“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对于“热闹”的追求,往往多于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考虑。
那么,“去数学化”倾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到底有哪些表现呢?数学教学如何从“去数学化”的道路上折回来?笔者试以反思的视角,剖析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以期引发大家对于这一现象的持续关注。 一、情境创设—莫“买核还珠”毫不夸张地说,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
许多教师感叹:“如今上一节数学公开课,或是参加赛课会课活动,如果没有创设情境,不知听课的教师和评委们会怎样评价这节课?” 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以创设情境为主的课堂上,悄境是鱼目混珠,良荞不齐。
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奇崛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 如有的教师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既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式情境。
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人为编造的谎言式情境。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事关国家大事,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追踪国际国久不能平静,影响了新知的学习。
固然,情境创设要有趣,有吸引力,但不是所有有趣的、有吸引力的事件与生活场景,都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情境而不加选择、不加节制地引人到课堂中来。 笔者认为: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必需要把握两个基本要求,否则只是取了情境之“形”。
一是适度,缺乏“度”的限制,情境创设往往失之过滥。那种将情境创设“绝对化”,似乎不创设情境教学理念就不新,课就不是好课的观念更是要不得。
二是实效,缺乏“效”的要求,情境创设常常流于形式。如许多数学情境的内容成人化,诸如将买房、买车、购物、装修、电信消费等成人的生活事件搬人数学课堂,看似紧密联系了生活,但由于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往往缺乏实际的吸引力,常常是事倍功半。
二、生活气息—莫“喧宾夺主”“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或生拉硬拽;有的不加选择,照搬生活场景,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有的将两者混为一谈,将数学课上成生活课。在这些课堂上,教师热衷于联系生活,课始创设生活情境,课中联系生活实际,课尾解决生活问题,生活的气息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仿佛数学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数学本身。
对此,有专家评述:“在这些课堂上,只见生活的‘森林’,不见数学的‘树木’。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也缺席了。”
如某刊发表的一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中,作者这样联系生活。 1.歌谣引路。
(播放录音)“同学们好,我叫小芳。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
每天早晨,喊我起床的是妈妈,给我买早点、冲牛奶的也是妈妈。送我上学的是爸爸,枯导我、督促我做作业的也是爸爸。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为加深印象,教师要求学生将最后一句齐读两淘 2.认识规律。
出示:6xls+6x7O6x(15+7) 20x15+20x90Zox(15+9) 师:先计算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较它们的大小,醚课”横'”~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 师:联系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两个等式就是小芳唱的那首歌: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
师:真的吗?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第1题中,6是我,18是爸爸,7是妈妈,爱就是乘。6乘18就是我爱爸爸,6乘7就是我爱妈妈,6乘18加7的和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
师:说得太精彩了! 教学例6:(15+7)x60zsx6+7x6 Zox(15+9)020x15+20xg 师:这两个等式是否也能用小芳唱的那首歌来表示呢? (灌师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生2:只有第2题能用,只不过变成了“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生3:第1题也能用,即“爸爸和妈妈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师:好极了! 3.巩固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找爸爸,找妈妈,找自己”的练习。
(先独立。
8. 有关于数学的书的,写一篇读后感
《数学故事》读后感《数学故事》读后感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心灵充实;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明辨是非;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有爱心、知礼仪。”让我们喜欢读书,热爱读书,从读书中获得快乐与幸福。
这是我们第二实验小学师生们不断的追求。我最近读了《数学故事》这本书。
本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以课本为依据,贯彻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从数字、运用、计算、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逻辑推理等方面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这里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
这里的数学不在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一个个活泼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的小板块也为它增色不少。就说神秘的数字1吧,先讲小故事,数字王国召开大会,主要是讲讲各个数字成员的用途。
再说,1是有着特殊含义的数字。我们大家都知道,排序的时候,1就意味着第一位。
而所谓第一位,就是大王或者头目,甚至班长、队长什么的。可是在衡量物品的数量或大小的时候,1也被用作代表“很小”、“少”的意思。
这时的1,和刚才所说的代表顺序的1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地方,1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大家听过“一字值千金”这句话吧?这里把“一”和“千”放在一起比较,更突出了“一”的力量。还有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一推十”这类的名句也足以证明1的神奇之处。
之所以数学里面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变成了活了的东西,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字是蕴藏智慧的精灵,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有趣的故事。0是由谁创造的呢﹖无穷无尽的数字都有怎样的分类呢﹖数字之间会发生一些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数字王国的秩序如何维持﹖这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在这本书中都有讲述。
每一个平凡的数字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会给我们打开一个完整不同的数学世界。在这里,数学不再枯燥,数字成了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精灵。
有趣的数学问题,灵活的解题思路。它不要求你一定解出答案,而是希望你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一种数学思维。
奇数、偶数隐藏的秘密这个故事的后面考考你,韩信率部队屡克敌兵,于是赏三军,并且举行了一场拔河比赛。左边的参赛人员是3个小兵和2个大兵,右边参赛人员是4个大兵和1个小兵。
比赛之前人们都知道4个大兵的力气和5个小兵的力气相当,但左边那2个大兵是孪生兄弟,力气特别大,他们的力气是2个小兵加1个大兵的力气之和。还没比赛,韩信就说出了胜败,赛后结果正是韩信所说的。
那么韩信到底是说哪边胜利呢﹖象这样有趣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在故事中提炼出一种数学思维。还有休闲吧、思维拓展训练营、问题直通车等帮助理解数学知识。
相信这本书将激励孩子告别普通与平庸,在轻松的故事中变得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