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楷书室的写法
点,是书法中点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欧阳询著名的书帖《九成宫醴泉铭》中,带点划的字占了相当的部分。
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出现了重复,如“之”字就重复出了三十七次之多,字重书不重,而字字之间都有差异,体现了大家的风范。在欧体中点划最常见有:右点、左点、竖点、挑点、撇点、长点、相向点、相背点、上下点、两点水、横三点、三点水、横四点、聚四点。
另外,根据个人经验,欧体中还有一些其它的笔划也演变成了点划,掖点(“年”字的短横、时、“丹、甘”字的中点“正”的中横等)反上点(如:“以”字的中点,“上”的短横,为的上点等),了解这些对写好点划也有一定的帮助。古人云:画龙在点睛。
而点划恰如一字之睛,如果点划写不好或者点不准位置,字不美不说还可能成为败笔。因此点划写法尤其重要。
右点是最常用的点划之一。常在字首和字体的右侧出现,也常在字体的中部出现。
这种点和其它字体的点法不同,可以说是欧体的特色之一,千万要注意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初学者难写出“欧味”,原因多半在观察不细。所以,学书要从“点”滴做起,切不可等闲视之或浅尝辄止。
右点写法要领是:起笔轻落,右下行重按即收。注意上部小、中间大、下部略尖呈三角状。
特别的:从点首到点尾的左下方连线不能是一条直线,而是向外稍鼓的曲线,这一点很多新手不会注意,写起来也是比较难掌握,没有一定的功夫,还真写不出这个味来。我的体会是:具体在写右点的过程中,轻起笔后,要想笔划既要向左稍鼓又要向右鼓出多一些,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样子,这就要使笔的前半部分全面铺开,达到两侧都鼓的效果后,向右下重按,出现右下侧的角回收笔即可。
有些人为了出现这种效果,采用回笔向左上描带一下,达到所写出的笔划向左下方微凸的效果,不是不可,但写就是写,回带一下出现的这种效果,“像”的目的达到了,但失了“神”。书法讲究书韵和行气,不是描出来的,花些功夫多练几次即能达到这种境界。
右点作首点位时如何安排。田英章间架结构二十八法第一法即说:“首点居正”。
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所以当右点为首点之时,一定要认准所写字的中心位置,成竹在胸。如“六、高、之、玄、京、永、良、章”等等。
在欧书中,宝盖中的点虽也是首点,但因有和横笔有交叉的特别之处,虽在首点之位,大多都作为竖点来处理,故不在此右点之论。二十八法第三法中还说“点竖直对”,当点下方有竖笔时,重心一定要直对。
如“卞、亲、率、主、市、衷、京、帝、崇、家、室、神”等。右点不在首位时安排的法则。
此时点划虽已经不是主笔,也要点好位置,要呈现左右顾盼之势,成为点睛神笔。如:“划、戈、式、龙、戊、臭、代、分、公、廊”等。
而“武、成”等字的右点,由于帖中同字出现频繁,故书家都作了变型处理,右点已经变成向左下方的三角形,上、下位置也各有不同,这实为书家谋篇布局的需要,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用心,而不是不动心思地一味模仿。还有一种位置——掖点位置。
此名称是本人发明,顾名思义就是点的位置不在头顶,也不在左右肩,而是在掖下肚脐等处。如:“时、木字旁和衣旁中的反捺、至、能、丽、苻、灼”等。
欧体中还有不少的小短横都作了点变处理,“武、距、是、所、甘”字中的小短横,还有“年”的小短竖等,写成掖点后,别有一番韵味。
2. 室字大写怎么写呢
1)【室】方正北魏楷书繁体
2)繁体字指汉字简化后被简化字(又称简体字)所代替的原来笔画较多的汉字。那些未被简化的字,则称为传承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包括简化字和传承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非汉字文化圈的欧美国家将繁体字称作Traditional Chinese(传统中文),而简化字则称作Simplified Chinese(简体中文)。
3. 楷体字怎么写
要想写好楷体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4. 楷书的楷字怎么写
楷书“楷”字的写法是: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bai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du,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演变过程: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zhi期的书体,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
字体分类:
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dao(大字),之间的为中楷。
楷书的四大楷体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唐颜真卿、内唐柳公权和元赵孟頫。
楷书的代表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孔子庙堂碑》、《雁塔圣教序》、《宣示帖》、《荐季直表》、《乐容毅论》、《曹娥碑》、《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
5. 正楷字怎么写
正楷字写的要工整,有棱有角,工整舒展,有棱有角,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踏踏实实,从而也支撑的稳稳当当。
正楷字美观大方,一点一滴,一撇一捺,从头至尾,有始有终,方方正正。而要做到这一点,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既培养了恒心,又锻炼了韧性,整篇文档坚持一笔一划的写下来,既赏心悦目,又优雅大方。做人也要如此,要注意整体,坚持长时间的勉励自己如写字一样去做人,一个字一个字去认真的写,一步一步去踏实的走,等走过一段路了,你回回头,会发现就犹如写的字一样,一笔一画,一言一行日常的积累,最终换来的是整体赏心悦目的大方与经典。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达到了高峰。这种字体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关键。
6. 伴字的正楷字怎么写
伴 颜体楷书毛笔字:
伴 田英章楷书:
伴 硬笔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