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赠汪伦这首诗怎么写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扩展资料:李白在天宝十四载曾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
宋人杨齐贤在李白诗注中说:“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指此诗)。”
有部分学者据宋人胡安定的石壁诗序文,断定汪伦为当地富豪、村豪,可参考。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以短幅状深情。
前两句写送行场面,后两句抒感慨。结构紧凑,情景相生,表现了李白的个性,尤以开创送别诗的新局面而备受人青睐。
从这首诗可知李白与汪伦之交情至深,又可妙悟出他们的友情是建筑在互相敬慕,性格与志趣相投的基础上。李白是直道己名,直呼汪伦,可见性格豪放,心口如一,心无嫌猜。
汪伦闻讯,特地组织踏歌队伍,赶来相送,为友壮行。性格爽快,热烈朴直。
虽有酒与歌,但非酒肉之交。而是以心相托,以诚相见,平等相待。
李白与汪伦之交谊,已成千古流传的佳话。今天安徽省泾县桃花潭一带还流传着贫苦农民谒见李白,邀请李白游桃花潭,以及江边踏歌送行等美妙的佳话。
可见这种淳美人格深深地植在这块生殖繁衍中华民族的古老大地上,代代相续,不断扬弃,奔向更高更美的境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赠汪伦。
2. 写一篇古诗赠汪伦谈友谊的感受应该怎么写
李白和汪伦两个人依依不舍,悻悻惜别。
“踏歌声”是写好朋友汪伦踏歌送行。
朋友离别,本是令人伤感的事情,可汪伦却出乎意料地踏歌来送行。汪伦这种独特的送友方式,既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又体现了他达观豁然的性格,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豪爽、乐观的胸怀和两个朋友间心心相印的友谊。
用“踏歌声”写送行的情景十分生动,有声有色。(“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里用比喻的方法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用来做比喻的事物是身边的桃花潭,说潭水再深也不如友情深,非常贴切自然,李白用桃花潭水之深来反衬了两个人的友谊之深。
3. 赠汪伦 古诗
唐代大诗人李白《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诗词典故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做为李白的粉丝非常想见到偶像,就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诗人,爱桃花更爱美酒,所以他收到信后欣然而往。
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花在哪里,一万家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笑着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不仅没有恼怒自己被骗了,反而哈哈大笑。他们反而因此成为了好友。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匹,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
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出了这首名篇。
4. 谁能告诉我《赠汪伦》这首诗怎么写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来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被尊称为“诗仙”。
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饱满,风格豪放飘逸,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 《赠汪伦》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bai。
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du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zhi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dao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