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的楷书怎么写
话的楷书
2. 怎样写好楷书
1.练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呢?o 学习书法的途径,传统观念认为应从唐楷入手,逆时而上,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南行、北碑、汉隶、秦篆。
另一种观念认为从青少年手部肌肉发育尚不成熟的特点出发,可以从变化较少的秦篆入手,顺时而下,由行草而后楷书。这两种观念自有其道理。
但我认为我们学习的硬笔书法与上文所述的毛笔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循其练习方法,更不能受惑于先学毛笔后学硬笔的传统观念。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是硬笔,写不好毛笔字照样可以写好硬笔字,没有必要走弯路。
练习硬笔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呢?我认为:从青少年的手部肌肉发育特点及硬笔书法笔画粗细均匀,变化较少的特点出发,应从不求运笔快慢和轻重变化的字体练起。最好是印刷体中的黑体字,这种字体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其结构上,我们可以通过对黑体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体刻苦练习。 2.练字都应该练什么? 首先要练眼,即认真读帖。
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唐朝的欧阳询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爱不忍离,索性坐下读碑三天。
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有一个成语叫 “眼高手低”,我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
发现不了美,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创造美了。有不少同学以为书写潦草是所谓的行书,导致他们以丑为美的原因是他们“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
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 第三要练手。
练眼和练脑是为了搞清字该怎样写。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写出这种最好效果,因为脑不一定能指挥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笔。
练手就是要达到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
写字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手指发痛,手腕发酸,手不听使唤,多锻炼这一现象就会消失。经常帮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的学生和办黑板报的学生写字往往又快又好,他们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练出来的。
还要注意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 第四要练结构,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
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
掌握了汉字的结构,写出了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黑体字,将其笔画稍加变化就能写出宋体、魏体、楷体、仿宋体、庞体、司马体、隶书等各种字体的汉字。如果掌握不住汉字的结构,无论如何对字的笔画进行修饰,进行美化,都是难看的赘物,越变越难看。
所以掌握字的结构,写好黑体字是练好一切字体的关键和基础。 第五要练笔画。
不少同学练过书法,他们从楷书练起,许多运笔的规则都忘了,只记住了顿笔。结果写出来的字拖拉累赘,状如鬼画符。
我提倡大家从黑体字练起,抓住字形,取消顿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同学在书写这些笔画时容易出现的毛病: ①点,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笔,有一个运笔过程。
注意“点”也是有长度的,不能厾成圆点。 ②横,由左至右平等运笔。
关键是“横要平”,不能一头高一头低,或顿笔顿成波浪形。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③竖,从上往下垂直运笔。关键是“竖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写成竖钩。
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④撇,从右上方往左下方运笔,不要写成点撇或横撇。
⑤折,写折笔时,折角宜方不宜圆。不要在转角处大肆顿笔,写成脱肩的两个钝角,要写成一个直角。
这样写出来的字,如用圆珠笔写,就是类似火柴棍的幼圆体美术字;如用钢笔书写,就是标准的黑体字。虽然笔画单调,但只要结构准确,照样美观好看。
就像蹲马步是练武术的基本功一样,横平竖直是写汉字的基本功。许多人写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横不平竖不直、结构不准确。
如果结构不对,笔画的变化再丰富也写不出好字来。 3.练字的一般步骤 在练习黑体字,掌握字的结构,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可以选定自己喜欢的字体进行练习。
选定字体的过程叫选帖,在选帖的基础上,还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我们读黑体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横的长度是竖的长度的二倍,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
3. 怎样写好钢笔楷书
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
楷,是楷模,就是标准字体。钢笔楷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讲究用笔 钢笔楷书的笔画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用笔方法。
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形态、质感的线条,不同的线条需要不同的用笔方法去体现。钢笔楷书字形较小,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如果书写时用笔稍不注意,笔画就达不到要求,笔画就会出现软弱无力、僵硬死板等毛病。
因此,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才能掌握用笔方法。 二、笔画分明 钢笔楷书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要交待清楚,工整规范,干净利落,不能潦草、粘连。
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笔画达到: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 三、结构方整 钢笔楷书在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形端正、合乎规范。
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要大小匀称、行款整齐。虽然也有形态上的参差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整齐工整的。
练习楷书,应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下功夫。练习笔画,主要解决用笔方法问题,目的是生产合格的“零件”;练习结构,主要是解决笔画和部首之间的组合方式问题,目的是学会结构方法,掌握结构规律,从而达到将字写端正、整齐、美观的要求。
钢笔行书的特征 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
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
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
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
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
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
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
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
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
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
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
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
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
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
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笔势流动 A: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 间增加勾挑与牵丝。
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
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了。 B: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
如“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
(3)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
(4)体态多变: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
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硬笔书法临写指南所谓硬笔书法,就是以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竹片、塑头笔等为工具,来表现汉字书写技巧,再抒发作者情感的方法及活动。
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即为硬笔书法作品。
4. 楷书的写法
一、整齐平正 1、平正:间架布置要平正,笔画长短要参差,要求平正为主。
如正、主、生。 2、中正:中竖要写在正中,上点和下竖应垂直,力求保持平正。
如定、帝、常。 3、横断:左右二横虽中断,但应力求平正安定,不失重心。
如垂。 4、竖断:上下二竖虽中分,但应垂直,以求平正,避免偏侧。
如平、年、辈。 5、让横:横画多者,务求长短各异,宜使中横较长,求其平正。
6、让竖:竖画多者,中间直竖要长,并应垂直勿斜,才能平正。如寺、奉、喜。
7、偏正:结构正者,横画不宜过平,应稍倾勿侧,所谓正者偏之。如天、安、其。
8、偏侧:结构斜者,务求斜中取正,勿失中心,所谓偏者正之。如乃、勿、方。
二、上下平稳 1、天复(上广下狭):天复者,要上面盖尽下面,宜上广下狭,求其平稳。如守、宗、宇。
2、地载(下广上狭):地载者,要下画载起上画,宜下重而上轻。如且、丘、皇。
3、上宽(上大下小):上占地步者,要上宽而画清,下窄而画浊。如掌、学、声。
4、下宽(上小下大):下占地步者,要下宽而画轻,上窄而画重。如表、慕。
5、二段(上下均分):二段者,分为两半,校其长短,微加调整,力求上下平稳。如思、昔。
6、三停(上下三分):上中下三部等分者,上下宜略宽,中部宜略窄,求其平稳。如素、慈、累。
7、中宽(中占地步):中宽上下窄者,中间略宽,上下宜略窄,使其均匀平稳。如崇、壹。
8、中窄(上下占地步):中间窄而上下宽者,上下宜略大,中间宜略小,以求平稳。如囊、鴐、孁。
三、左右均称 1、平分(又名分疆):左右平分者,如两人并立,左右宜均,尽力避免宽阔。如股、顾。
2、三均:左中右三部合成者,中间部分要平正,左右务求均称。如街、御。
3、左右占(左右占地步):中窄左右寛者,左右两部宜略宽而长,中部宜略宽而短。如仰、柳。
4、中间占(中占地步):中宽左右窄者,中间宜较宽大,左右宜较疏而略小。如徽、微。
5、长方:字形长方者,四角要齐平而稍长,并使左右均称。如同、固。
6、短方:字形偏方者,两肩要上开而下合,力求左右均称。如口、曰、白、田。
7、四方:字形四方者,上两肩要平,下两角宜齐,力求左右均称。如门、问、闻。
8、浑圆:字形浑圆者,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应力求均称。如亦、赤、香。
四、轻重平衡 1、左占(左占地步):左宽右窄,要左大而画较瘦,右小而画较肥,使能轻重平衡。如数、断。
2、右占(右占地步):右宽左窄者,要右大而画较瘦,左小而画略肥,如此即可保持平衡。如提、练、埔。
3、让左:左重右轻者,要左高而右低,右边应让左,使其平衡。如都、郇。
4、让右:左轻右重者,要右高而左矮,左边应让右,使其平衡。如睁、璃、端。
5、左上平:左小右大者,应使小者齐上,大者中心移左,使能保持平衡。如场、雄。
6、右下平:左大右小者,应使小者较矮而与左部之脚齐平,如此既能保持平衡。如弥、教。
7、偏右:上部偏左者,应使下部偏右,如此才能保持平衡。如左、名、有。
8、偏左:上部偏右者,应使下部偏左,以便保持平衡。如威、藏、载。
五、分布均匀 1、宽:分间寛者,笔画宜肥,形态宜短勿长,力求布白均匀。如西、而、尚。
2、窄:分间窄者,笔画宜瘦,形态宜长勿瘠,俾使布白均匀。如目、自、月。
3、疏:间架疏者,笔画不宜瘦而宜丰,分间布白,宽窄宜均。如大、丈、天。
4、密:间架密者,笔画不宜肥而宜瘦,分间布白远近宜均。如藩、慕。
5、单:结构孤单者,笔画宜肥勿小,横画要长而遒劲。如十、万、五。
6、复:部首重叠者,宜瘦勿过大,分间布白,远近宜均。如露、警。
7、简:笔画少者,宜肥勿瘦,间架要正,直画宜短,点需近上。如上、下、士。
8、繁:笔画多者,宜瘦勿肥,粗细轻重,分间布白疏密宜均。如囊、宠。
六、对比调和 1、长短合度:笔画排叠要疏密停匀,参差不齐,力求长短合度。如其、真。
2、肥瘦调和:笔画排列应有阴阳之分,粗细之别,务求肥瘦调和。如福、锺、3、大小合宜:两字相合,小则化疏为密,大则化密为疏,力求大小合宜。
如端、瞻。 4、疏密停匀:两字相合,疏者宜小,密者宜大,力求疏密调和。
如何、情、得。 5、避密就疏:笔画排列要随字形变换,力求避密就疏,避远就近。
如既、粒、理。 6、穿宽插虚: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停匀,务求穿宽插虚。
如滞、佛、第。 7、左右相应:左右简复不同者,要相生相让,避险就易,力求左右相应。
如没、诸、族。 8、补其空处:字欲四满方正,空处宜补,使与整体相称。
如盛、载。 七、连续各异 1、连点:各点相连,力求上下应意连,切勿似棋子。
如清、滔、深。 2、连挑:各挑先后连挑,力求互变各异,切勿相同。
如篆、等、蔡。 3、连横:各横上下连续,长短要参差,间距要均匀,形态要各异。
如言、重、事。 4、连竖:各竖左右连续,高低要参差,形态各求各异。
如门、开。 5、连撇:上下两撇连续,形态应有不同,下撇之首,宜置于上撇之胸。
如家、象。 6、连捺:上下两捺先后书写,务变其一,以反捺代正捺。
如逢、飬。7、连钩:各钩先后书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