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弟子规教案怎样写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小结: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1、教师讲一个故事: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
2、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 3、他懂得做人的道理吗?,懂得怎么去做事情吗?
4、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会虚心向别人学习吗? 三、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四、家庭作业:
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2. 幼儿园小班学弟子规的教案怎么写
经典原文: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的含义。
2.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弟子规》中的两句经典原文。
3. 体验活动的快乐,萌发感恩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动画故事《卧冰求鲤》。
2.白板教具:爱、孝。句卡: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理解"亲爱我,孝何难"的意思。
1.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谁?他们爱我们吗?他们是怎样爱我们的?
2. 提问:亲人这么爱我们,我们怎样爱他们呢?
3. 小结:亲人这么爱我们,我们孝顺他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4. 多种形式变化学习诵读 "亲爱我,孝何难"。
(1)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读这句话?(点头读)
(2)还想怎么读?(摇头,加节奏)
(二)观看动画,初步理解"亲憎我,孝方贤"的意思。
1. 观看第一部分:动画片里有谁?妈妈的态度怎么样?
2. 观看第二部分:接下来后发生什么?妈妈怎么了?
3. 观看第三部分:王祥是怎么捉到鱼的?妈妈说了什么?
4. 小结:为了妈妈王祥克服了这么多的困难捉到了鱼。他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真了不起。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种了不起的孝顺行为。出示"亲憎我,孝方贤",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亲人们讨厌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很孝顺他们,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3. 幼儿园国学小课本《弟子规》第一课教案怎么写
《弟子规》教案
【第一课】
一、礼仪训练:教站姿、坐姿(15分钟)
二、教读《弟子规》“总叙”和“入则孝”部分(15分钟)(休息5分钟)
三、教“孝”(1个小时):
1、在黑板上写“孝”的篆字解释涵义(师生互动阶段)
2、讲母亲怀孕和生产的过程,启发孩子的孝心
我们在母亲的子宫中最开始只是一个极微小的细胞,然后细胞通过吸收母亲的营养不断分裂长大,开始的3个月,我们的母亲往往会出现呕吐、恶心、困倦、失眠,甚至头疼、发烧、咳嗽等现象,有的母亲会吃什么吐什么,大多数的母亲这个过程会很难受;接下来的3个月,母亲身体的不良反映会小一点,但母亲会因为怀孩子而去吃一些不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同学们平时吃饭会说我不喜欢吃这个我不喜欢吃那个,可是我们的妈妈在怀我们的时候只要我们好什么难吃的都会吃下去,想想妈妈的辛苦我们应不应该挑食?(不应该)我们挑食身体长不好对不对得起妈妈?(对不起);最后的几个月是母亲最难受的阶段,我们的妈妈肚子上会时刻承受近20斤的压力,走路看不见前面的路,睡觉抱着近20斤的“石头”,脚会肿,而且腰酸背痛。当“十月怀胎”成熟一旦“瓜熟蒂落”就是母亲过“鬼门关”的时候,母亲生产的痛苦大过世界上任何痛苦,所以在医院的产房里面产床床头的铁栏杆经常会是弯曲变形了的,就是母亲生产的时候痛苦拉拽所至。想到我们的母亲如此辛苦地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我们怎么还可以对她大吼大叫,怎么可以再让她痛苦伤心。
3、怎样孝顺父母?
孩子们会说:帮父母做事,给父母端水等。老师要告诉孩子们,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听父母的话,不惹父母生气。因为生气会让我们的父母长白头发、生病、老得快。
韩伯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孝子叫韩伯俞,从小母亲处罚他,他都欣然接受,没有哭过。后来他长大了,有一次他犯了过失,母亲处罚他,打他,结果他抱头痛哭。母亲很惊讶,她说,从小到大打你,你都没哭,怎么这一次哭了?他说,母亲啊,十多年来你打我,我觉得很痛啊,我都忍下来。但是今天你打我,我感觉不到痛,可见母亲您的身体一天一天衰弱了,我奉养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所以,古代的孝子都有一种哀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枝不想摇动,可是风不停的吹,能不能停下来?(不能)当我们做子女想要孝养父母的时候,可能父母都不在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呀!所以,各位同学,要看得到父母的辛苦,所谓“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可列举自己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身体会)所以,各位同学,行孝要趁早,人生知恩、感恩、还要赶快报恩呐!当机会不在,你想抱恩都不行了,那时,你的内心会有无限的遗憾跟感慨。
《弟子规》上告诉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讲解课文意思)
四、静定训练(30分钟)
使用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帮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教材,和孩子们一起做1、2两段静定练习(把线上运动安排到最后进行)。
布置作业:
1、每天和父母一起读《弟子规》总叙、入则孝部分5遍;
2、在生活中尽量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不惹父母生气,记住惹父母生气的次数,下节科还课评奖。
4. 小班国学弟子规对尊长,勿见能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必须的礼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怎样称呼尊长?以及见到尊长怎样打招呼?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场景让小朋友参与!教学内容: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复习内容:上堂课老师留的家庭做业,你的家庭都有哪些家规?请小朋友分别来讲述!让大家共同来学习。
正课内容:1句— 小辈的称呼长者,不要直呼名字。比如:你喊妈妈!不必在妈妈前再加上他的姓名。
“某某妈妈!”称呼老师或者其他人时,为了区分不同,可以在前边加上姓。比如:“某老师”“某师傅”!“某叔叔”等。
更不要当着人家的面,就直接呼长辈的名字。这些都是非常不礼貌的。
古代人为了尊重孔子,不敢直呼孔子的名字——孔丘,只是尊称他为孔子。连他的名字都不敢直写,把丘字少写一笔来代表他的名。
以表示对圣人的尊敬。所以我们小朋友要懂得这些礼貌。
在尊长面前不要表示出狂妄自大。你的年龄小,阅历短,经验又少,尽管你有能力,也不能在长者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
何况我们的能力有限,别人会觉得你无知可笑!你要虚心听取长者的教诲!如果一件事长者需要你去做,你只能说去试试看不知是否能做得好?表示我们小辈的谦虚。2句——趋:快走的意思!过去的人见到长者,都会马上鞠躬作揖。
长者会还一个点头礼,或者会跟你打一下招呼!你要等长者从你身边过去后,你才能走自己的路!现在有很多学生看见老师就好象没看见一样,一点礼貌都不懂!长大看见单位的领导也是如此,别说打招呼,就是面都不想见。见了人躲着走!可见,他没学过礼貌课,不懂得尊敬人。
3句——骑下马、乘下车,过去古代的人,一般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或者是坐马车。那么见到长者,赶快从马上下来,或者从车上下来,给长者行过礼,要等到长者过去,你再走。
其实这只是表明一种礼貌,不是非要等一百步了,你再走。总 结:有的小朋友说:“我们现在也不骑马了,都坐公共汽车,怎么跟长者打招呼呢?”我们要把古代的礼貌和今天的生活结合起来,如遇到经常见面的邻居(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可以打一声招呼:“早上好!”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见了面就要行鞠躬礼!见了老师要行队礼!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行礼?人家在谈话、上厕所、洗脸、在车上以及不方便的地方可不拘礼节!尤其是马路上、十字路口。
都不能去分散人家的精力。人家在高处,你在下边,不要打招呼!一面危险。
家里来了客人,送人怎么送?不要人家一出门,你就砰!把门关上了!要等到客人走到看不见了你才可以关门!不常来的客人对你家的环境不太熟悉,你要送到车站站点,等人家上了车,你再离去!远路的客人,更要送到汽车或者火车站,车开了才可以离去!以表示尊重之心!送电梯的客人,要等到电梯的门关合后,方可转身!还要有礼貌用语“欢迎你们下次再来!”或者“慢走!恕不远送!”以及“再见!”等。做为客人也要回敬主人:“请留步!”不必再送!”小朋友在生活实践中要慢慢学习!课堂练习:今天学习握手的礼节:(正确的方法)见了客人,先把手伸出来,成45度角。
(一般习惯用右手握)同时腰也要稍弯一点,不能太挺直,会让人觉得傲慢!握住对方的手时,不要太用力,也不要太松。用力太猛,会握疼对方,也不礼貌!手抓的不紧,会让人觉得你敷衍了事,不热情!眼睛要看着对方,同时说话。
比如:“你好!”“欢迎你!”等等。时间不能太久。
不要抓住人家的手就不放。有的人摇起来就没完。
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尤其是男士握女士手的时候,更不能抓住不放!会让人感觉到不礼貌!握手时需注意几个问题:1、男女握手的时候,一定要女士先伸手,男士才可以伸手。
2、长幼之间,一定要长者先伸手,晚辈才可以去握长者的手。3、宾、主之间,要主人先伸手,客人才可以去握手。
4、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下级才可以握手。介绍人也有规矩:1、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先介绍新朋友给老朋友。
2、如果其中有女的,要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3、长幼之间,要先介绍幼者,后介绍长者。
4、宾主之间要先介绍客人,后介绍主人。5、上、下级之间,先介绍下级,后介绍上级。
互 动:请一些愿意参与的小朋友一起来实践握手的礼节。作 业:熟读本章节的课文。
5. 弟子规 《低不闻,却非宜》怎么写教案 小班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6. 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教案怎么写
《弟子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7. 《弟子规》教学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
《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教导,教诲。 {3}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出言慎重,寡言。 {5}信:诚信。
{6}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
《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2) 2010-8-10 8:18:00 1009《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
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
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
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
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
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3) 2010-8-10 8:18:03 869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
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
《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
8. 弟子规 《低不闻,却非宜》怎么写教案 小班的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3、有余力,则学文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教学时数:一课时一、讲解题目: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
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