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是怎么称呼丞相的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
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丞相,即宰相,百官之长.秦代宰
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
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三公,亦称
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西汉武帝时,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
帝裁决庶政,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则成了直接对
皇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成实际上的宰相.以后,三国,两晋,南北
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时置时废
2. 丞相的意思是什么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比如在唐玄宗时期改尚书仆射为丞相,当时的丞相就不是宰相之职;元朝的行省丞相则为地方官,亦非宰相
官名。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商战国。秦国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以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改称为相。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丞:《说文解字》解释道:“丞,翊也,从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意。”段玉裁注释说:“翊,当作翼。……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古代同音相训,“承”“丞”古代都属于古音的第六部,所以段玉裁用“承”来解释“丞”并没有错。《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承就是丞的意思。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丞拯》:“丞字象出氼上举之形,乃拯之初字,而许君不知,乃训为翊;上举之训,乃为后起加形旁之拯所据有。”其实杨树达的说法还是有一点问题,现在根据甲骨文来看,“丞”的示意是“一人处陷阱中,左右拯之以出”,也就是说“丞”下面的“一”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臼”形的陷阱。丞的本义就有“帮助、辅助”之意,动词。后来使用在官职里,就变成了名词,一般放在后面,表示“辅助……的人”,比如郡丞,就是辅助郡守的人;县丞,就是辅助县令的人。丞相的丞不是放在后面,那他就不是辅助相,而是辅助天子了。相:《说文解字》解释道:“相,省视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仔细看”,这是“相”字的本义,如《诗经·鄘风》中的“相鼠有皮”,我们日常用语里面还有这种用法的遗存:算命先生的“相面”,意思便是“仔细看脸面”。后来这个词也用作“相瞽”之“相”,瞽就是瞎子,瞎子看不见东西,需要一个人帮助他看,这个帮助他看的人就叫“相”,于是“相”字在“省视”之意外又多了“帮助”之意,但仍没有脱离“省视”的范畴。在周代,这个“相”在使用中又有了新的外延。周代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这些天子、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如《春秋左传·宣公十六年》:“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相礼”也简称“相”,如《春秋左传·桓公十八年》:“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我们现在日常用语中也有这个词义的遗留,结过婚的同志都知道,结婚的时候有“傧相”,就是这个“相礼”的“相”。春秋的时候,“相礼”之人一般都是主礼者的重要大臣、或者助手。于是“相”就完全脱离“省视”的本义,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3. 丞相这个词怎么解释
宰相与丞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神宗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徽宗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高宗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孝宗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4. 丞相又可以怎么称呼啊
相国、宰相、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制度缘起于战国时代的秦国,但它是皇帝制度的重要补充,所以丞相的称谓应从秦代确立皇帝制度之后开始算。
秦代设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三公制,构成中央权力机构。以后名称上虽有所变动,但三公制大体一直沿用至隋唐。
汉代曾设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分丞相职权,相当于有三个丞相。
隋行三省六部,三省尚书令都相当于丞相;唐在尚书省设左、右仆射,行丞相职权;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以后各省长官需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为能到“中书门下”议政,方视为丞相,宋基本沿用唐制。
宋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丞相职权。
元代中书省权重,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实际长官为右丞相﹑左丞。但元代制度多变,好像是钱穆的话说“元代最无制度”。
明开国,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极重,后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权归六部。以后设立的内阁大学士,虽有丞相职权,但并不能称之为丞相,因为内阁本身并不是国家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而已,换言之,如果只是大学士,则根本不是一个官员。大学士之所以为官,是因为在六部等国家机关兼任有其他职务,所以可以说明之后已无丞相。
丞相制度作为皇帝制度的重要方面,牵涉着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及“内官外化”等一系列的制度问题。这里只是想到什么写了什么,有不当不详之处还望见谅。想了解详细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话,推荐白钢所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