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弄到锡伯族的文字,越多越好
锡伯文的字母是1947年由锡伯族语文工作者在满文 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
书写从上到下,行款从左到右。 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各种不同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
标明句读、语气和专名,采用通用的标点符号。有40个字母,其中 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 母。
每一个字母都有规定的读音。但是读音相同,字母 不一定相同,如表t[th]、d[t]的共有4个字母。
另外,有 的字母有时不发音。如后响复元音[ia]、[ua]等都是用 两个音节来表示,每一个音节都由辅音加元音组成,第 二个音节的辅音用y[j]或w。
y[j]、w不发音, 只起连 接两个音节的元音的作用。 “人”写作niyalma,读作 [nialma];“十”写作□uwan,读作[□uan]。
同一个字母 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写法。决定不同写法的位 置有6种:①独立。
即处于不同其他字母相拼的位置。e68a84e79fa5e9819331333236373238元 音有这种字形。
②词首。即处于词的开头位置。
元音和 除r、ng[□]以外的辅音都有词首字形。辅音的词首字形 是辅音的基本字形。
③词中音节首。即处于非词首音节 的音节首位置。
辅音k[qh]、□[q]、h[□]、t[th]、d[t] 都有区别于词首字形的词中音节首字形。④词末。
即处 于词的末尾位置。元音和能出现在词末的辅音n、k[kh]、k[qh]、b[p]、s、t[th]、l、m、r、n□[□]都有词末字 形。
⑤词中音节末。 即处于非词末音节的音节末位置。
辅音k[qh]、t[th]都有区别于词首、词中音节首、词末 字形的词中音节末字形。⑥词中。
除上述位置以外的所 有位置。所有元音都有区别于独立、词首、词末字形的 词中字形。
锡伯文在字形结构、字母数目、拼写规则和书写方 法等方面都同满文一样,不同之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字形 ①满文辅音字母f与元音a、e[□]相拼时,是 一种形体,与元音i、o、u相拼时,是另一种形体。锡伯 文的f只有一种形体,即满文f与a、e[□]相拼的那种形体。
②满文辅音字母□[□]出现在词首的形体同出现在音节首 的形体不同。锡伯文的□[□]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用满 文□[□]出现在词首的那种形体。
③满文出现在词中音节 末的k[qh]的形体是两个字牙,左边带两个点。 锡伯文 k[qh]的写法不同,只有一个字牙、左边带两个点。
④ 满文位于词中音节末的k[qh]与k[kh],在形体上有区别。 锡伯文没有区别,都使用满文k[qh]的形体。
拼写法 ①满文“第一字头”共有 131个音节,锡 伯文去掉了其中的13个音节。这13个音节是uu[υ]以及 uu[□]同n、b[p]、p[ph]、s、sh[□]、l、m、ch[□ □[□]、y[j]、r、f 12个辅音相拼组成的音节。
因为在 锡伯语中这些音节的发音同元音u以及u和上述辅音相拼 时发音相同。 ②满文有音节wa、we[w□], 但没有音节 wi、wo、wu,后者在锡伯语里“有音无字”,因此在锡 伯文中增加了这 3个音节。
③词的拼写形式有的增加了 字母,有的减少了字母,有的变化了字母。如“游牧”, 满文为 nuktembi[nukhth□mpi],锡伯文为 nuktelembi [nukhth□l□mpi];“重叠”,满文为dabkuurilambi[tapqh □rilampi],锡伯文为dabkuurambi[tapqhurampi]。
满文 动词的否定形式是在词干上加附加成分-rakuu[-raqh□], 锡伯文则写作 -rkuu[-rqhu]。 如“没得到”,满文为 baharakuu[pa□araqh□],锡伯文为baharkuu[ba□arqhu]; “打”,满文为tantambi[thanthampi],锡伯文为tandambi [thantampi];“落后”,满文为 amarimbi[amarimpi], 锡伯文为 amarchambi[amar□hampi]。
④分写变为连写。 如“蜜蜂”,满文为hibsu ezhen[xipsu □□□n],锡伯文 为hibsuzhen[xipsu□□n];“舅母”,满文为hehe nakchu [x□x□naqh□hu],锡伯文为henakchu[x□nakh□hu]。
除了文字结构以外,锡伯文和满文的不同还表现在 词汇和语法上。如有一些和满文不同的词,包括部分锡 伯族西迁以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借入的各民族的 语词;固有词的意义有新的发展,词的组合和搭配也有 一些变化;在语法方面出现了某些新的语法形式。
另外, 满文只使用两种标点符号,∨相当于逗号,□相当于句 号,而锡伯文都不使用。
2. 锡伯族语言文字是怎样借用满语文字的
锡伯族语言没有借用满语语言,锡伯语言与满语同源,锡伯族与满族有说不清的血缘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人为划为两个民族,因为划定民族,政府有主导权力,百姓只有服从。锡伯文字借用了满文“文字符号”,满文“文字符号实为“蒙文符号”,蒙文符号借用回鹘文“文字符号”。
从目前锡伯族的语言发音和语法上看,借用满文(符号)在乾隆时期规范文字以后的事情,因为锡伯族口语语言趋向于是较为规范的满语书面语言。当然不排除乾隆时期规法语言必须以一种方言为基础,而这种方言正好与锡伯族语言相近。
但后者多被学者否定。我知道的就这么多。
盼有人补充,使你的答案圆满。您的题目你看是不是想说“锡伯族文字(符号)是怎样借用满族文字(符号)的?”。
3. 谁能弄到锡伯族的文字,越多越好
锡伯文的字母是1947年由锡伯族语文工作者在满文 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书写从上到下,行款从左到右。 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各种不同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标明句读、语气和专名,采用通用的标点符号。有40个字母,其中 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 母。每一个字母都有规定的读音。但是读音相同,字母 不一定相同,如表t[th]、d[t]的共有4个字母。另外,有 的字母有时不发音。如后响复元音[ia]、[ua]等都是用 两个音节来表示,每一个音节都由辅音加元音组成,第 二个音节的辅音用y[j]或w。y[j]、w不发音, 只起连 接两个音节的元音的作用。 “人”写作niyalma,读作 [nialma];“十”写作□uwan,读作[□uan]。同一个字母 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写法。决定不同写法的位 置有6种:①独立。即处于不同其他字母相拼的位置。e68a84e79fa5e9819331333236373238元 音有这种字形。②词首。即处于词的开头位置。元音和 除r、ng[□]以外的辅音都有词首字形。辅音的词首字形 是辅音的基本字形。③词中音节首。即处于非词首音节 的音节首位置。辅音k[qh]、□[q]、h[□]、t[th]、d[t] 都有区别于词首字形的词中音节首字形。④词末。即处 于词的末尾位置。元音和能出现在词末的辅音n、k[kh]、k[qh]、b[p]、s、t[th]、l、m、r、n□[□]都有词末字 形。 ⑤词中音节末。 即处于非词末音节的音节末位置。 辅音k[qh]、t[th]都有区别于词首、词中音节首、词末 字形的词中音节末字形。⑥词中。除上述位置以外的所 有位置。所有元音都有区别于独立、词首、词末字形的 词中字形。
锡伯文在字形结构、字母数目、拼写规则和书写方 法等方面都同满文一样,不同之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字形 ①满文辅音字母f与元音a、e[□]相拼时,是 一种形体,与元音i、o、u相拼时,是另一种形体。锡伯 文的f只有一种形体,即满文f与a、e[□]相拼的那种形体。 ②满文辅音字母□[□]出现在词首的形体同出现在音节首 的形体不同。锡伯文的□[□]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用满 文□[□]出现在词首的那种形体。③满文出现在词中音节 末的k[qh]的形体是两个字牙,左边带两个点。 锡伯文 k[qh]的写法不同,只有一个字牙、左边带两个点。 ④ 满文位于词中音节末的k[qh]与k[kh],在形体上有区别。 锡伯文没有区别,都使用满文k[qh]的形体。 拼写法 ①满文“第一字头”共有 131个音节,锡 伯文去掉了其中的13个音节。这13个音节是uu[υ]以及 uu[□]同n、b[p]、p[ph]、s、sh[□]、l、m、ch[□ □[□]、y[j]、r、f 12个辅音相拼组成的音节。 因为在 锡伯语中这些音节的发音同元音u以及u和上述辅音相拼 时发音相同。 ②满文有音节wa、we[w□], 但没有音节 wi、wo、wu,后者在锡伯语里“有音无字”,因此在锡 伯文中增加了这 3个音节。③词的拼写形式有的增加了 字母,有的减少了字母,有的变化了字母。如“游牧”, 满文为 nuktembi[nukhth□mpi],锡伯文为 nuktelembi [nukhth□l□mpi];“重叠”,满文为dabkuurilambi[tapqh □rilampi],锡伯文为dabkuurambi[tapqhurampi]。满文 动词的否定形式是在词干上加附加成分-rakuu[-raqh□], 锡伯文则写作 -rkuu[-rqhu]。 如“没得到”,满文为 baharakuu[pa□araqh□],锡伯文为baharkuu[ba□arqhu]; “打”,满文为tantambi[thanthampi],锡伯文为tandambi [thantampi];“落后”,满文为 amarimbi[amarimpi], 锡伯文为 amarchambi[amar□hampi]。 ④分写变为连写。 如“蜜蜂”,满文为hibsu ezhen[xipsu □□□n],锡伯文 为hibsuzhen[xipsu□□n];“舅母”,满文为hehe nakchu [x□x□naqh□hu],锡伯文为henakchu[x□nakh□hu]。 除了文字结构以外,锡伯文和满文的不同还表现在 词汇和语法上。如有一些和满文不同的词,包括部分锡 伯族西迁以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借入的各民族的 语词;固有词的意义有新的发展,词的组合和搭配也有 一些变化;在语法方面出现了某些新的语法形式。另外, 满文只使用两种标点符号,∨相当于逗号,□相当于句 号,而锡伯文都不使用。
4. 介绍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仫佬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 0 %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
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
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普米族介绍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
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撒拉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 "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
无文字,通汉文。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
独龙族介绍 现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独龙族。 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
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
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布朗族介绍 现有人口82280,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
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瑶族介绍 现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 仡佬族介绍 现有437997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畲族介绍 现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土族介绍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这儿。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
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4 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663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
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
佤族介绍 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