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人物评价,怎么写
首先是人物的特点 你可以从他的语言,形态,作风中来进行描写 尤其是要通过事例来证明你所说的话、这样就可以了 写人物评论是个瓷器活,如果写者没有那个金刚钻是很难揽到的。
而在中经通,这个瓷器活更不是一般金刚钻可以揽得下来的。那么我们上哪去找这个金刚钻呢?首先,我们应该摒除以前写作人物时的旧观念,因为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世间写作人物的方法纷繁复杂,有如迷雾纷扰于心,使我们无法将其看个明白清楚。比如有人主张应该从人的生平开始写起,因为只有对一个人的事迹有了大概的了解我们才能走入他的内心世界;有人喜欢分析人物的性格,因为性格决定命运,掌握了他的性格我们就可以如算命一般推算出他的结局;更有人最喜欢探究人家的隐私,有没有小密啊,和多少个女人眉来眼去过啊,有多少次艳遇啊……因为读者就喜欢茶余饭后拿着些做谈资。
这些技巧都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我们应该找好我们的定位,我们不是一本八卦杂志,谈论蜚短流长。
《慧心通周刊》是一本有中经通特色的由年轻人看待关系国计民生大事的一本有层次、有深度的刊物。所以我们写人物就要有我们中经通的感觉在里面。
人的命运是注定的。这不是说老天将你的生老病死、甚至一生之中的吃喝拉撒全部都安排了确切的时间,那老天爷就不能称之为老天爷,而是一个优秀的保姆了。
命运是被圈定在一定的人生网格当中的,这个网格的维度是个人所处的行业和地区。即使你的性格再特别,你的能力再超人,也无法逃逸。
当然,命运也并不是一个定数。由于当时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作用,人的命运在这个网格里面游荡,经历跌宕起伏,潮起潮落。
所以说分析人的性格是徒劳的,掌握他所处的行业与地区的特点才是正道。有如张恩照,不管他的本人有什么特点,只要他坐上了建行行长的位置,就注定了他被双轨的命运,因为国家的房地产改革势在必行;有如小泉,不管他本人有多大能耐,只要他当上了日本的首相,他就注定了当一只向美国摇尾乞怜、向中国狂吠的傻狗,因为美国对日本的主宰依旧,而日本对中国的敌意使然。
其次,分析人物我们应该拿出点雷锋的劲头,对待敌人向秋风扫落叶一般,对待朋友像春日阳光一般,不与任何人暧昧,不模棱两可。爱,就一个字;恨,也就一个字。
按照上面所说的行业与地区,对我们所写的人物进行剖析。按照其所处阶级,无产阶级就是先进的,资产阶级就是罪恶的,封建地主阶级就是腐朽的。
不要怕冤枉人,要有**所说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精神。说他坏,他就坏,不坏(人品不坏)也坏(所处的行业罪恶;说他好,他就好,不好(人品卑鄙)也好(行业和地区正大光明)。
我们应该拿出从“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头,不仅要挑这个蛋本身的毛病,最终还要追溯生这个蛋的老母鸡的责任。不要担心我们的思想太偏激,太“左”,因为我们年轻人就应该有点“左”的意识,用左的方法把正确的想法宣扬出去。
我们不怕矫枉而过正,因为现在的社会正是缺乏这种略带刺耳的声音将人民的灵魂唤醒。再次,人是渺小的,当面对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他的力量微乎其微。
因此我们不能搞个人崇拜,即使他再好,他也只是一个人。我们研究人物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个人智慧,而是为了分析他所在的行业与地区的形势,所以我们应就事论人,以论事为主,论人为辅,论人是为了说事。
所以在选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寻找那些背后隐藏着大事之人,而不是那些所有事情都挂在他笑容上的人。比如,我们会选定张恩照是因为举世都认为他是贪污受贿的罪魁,其实他背后的故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国家政府之间的较量;而我们永远不会选定赵薇,因为她除了一双空洞无神的大眼睛和傻笑之外身无长物。
剩下的一些琐碎就是每个写文章都要注意的,比如文题要起得精彩、通俗、吸引眼球;文章要写得有特色,或行云流水,或嬉笑怒骂,或大气磅礴;开头、结尾互相映衬,所谓虎头凤尾猪肚子。一双慧眼赠与你,不知道你可否将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三国人物赏析 赵云 字 子龙终属 蜀性别 男籍贯 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容貌 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官职 牙门将军 翊军将军 镇东将军 镇军将军爵位 永昌亭侯 顺平侯(追谥)生卒 ?— 229年配偶 不详子女 赵统、赵广曾效力过的势力公孙瓒、蜀汉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
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司马懿 字仲达,公元179年-251年,享年约72岁,(河内温县孝敬里(河南温县招贤镇),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
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马超 字孟起,性别男,因穿白袍银甲,骑白马,人称"锦马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名门望族,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其父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腾父马肃,字子硕,汉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娶羌女生马腾,故而马超有。
2. 什么是人物评价,怎么写
人物评价就是对一个人从品质,性格方面进行定义。
1.首先,学生必须真正掌握书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子里得先有人物相关情节的储备。
换句话说要对整本书或整本书中的人物、事件有一个整体感知。可以在读完整本书后,对主要人物及其各自对应的主要情节做一个梳理。
2.其次,把握情节的框架,基本上能简单得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可。掌握了情节,就可以通过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
能把人物性格和相关情节联系起来才是真正读懂,如果机械记忆人物的性格特征必然收效甚微。3.最后,在写作短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两点——1.观点明确、集中;2.条理清晰。
观点明确、集中,指的是评价人物要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来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罗列了一大堆人物特征,结果却哪个都没说清楚。因为小短文的篇幅限制,只能集中写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才能把观点写清楚,才能真正联系相关情节,最重要的是才能让判卷老师看出你读过书了。
扩展资料: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的写作方法: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
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
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历史人物评价怎么写
1,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4,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防止以偏概全.
5,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6,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
4. 人物评价怎么写
在《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罗老对孙权这个人物的塑造不是很成功,不如曹操、刘备有鲜明的个性,也没有历史上真实孙权的那种英雄气概。
给人的感觉是幸运儿,还有些优柔寡断和反复无常。读完三国,人们对这个人物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写孙权的文章相对其他三国人物就少了许多。
说实话,不管是《演义》中的孙权,还是历史上的孙权,都没有其父“江东猛虎”孙坚的勇敢刚毅,没有其兄“小霸王”孙策的盖世锐气,没有一代奸雄曹操横扫北方、诗盖寰宇的震撼气魄、没有乱世枭雄刘备艰难创业、布衣起家的传奇经历。可能唯一使他显得卓尔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类相貌。
其实,若仔细透视这个历史人物,就可发现,作为“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的一代乱世君王,孙权是一个拥有非凡政治才华的大英雄! 首先,孙权用人当属一绝。他继承父兄基业,缺乏沙场磨砺,算得上在斗争中学会斗争的人。
他以容纳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将为自己尽忠,让江东真正做到了人才济济。他撒手放权放得很厉害,因为他确实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周瑜、吕蒙、陆逊都曾掌握着巨大的军事统帅权利,而孙权是非常放心,为什么?因为精通政治的他深知这些人才对自己是万分的忠心耿耿,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相当于自己的兄长,吕蒙、陆逊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都对自己感恩戴德。
正因为有这些精英人才的辅助,孙权才能雄距江东,争霸天下。 孙权不是军事家,没有统领三军、驰骋疆场的本事,但不能苛求他样样精通,不懂就是不懂,作为一国之主,他在战前的表现绝对是个最佳君王。
赤壁战前,曹操强兵压境,孙权大喊: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当即挥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决心。于是,江东上下同仇敌忾,取得了赤壁之战——这一奠定鼎足之势的经典战役的辉煌胜利。
当时,孙权还不到30岁。此后,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亲自乘舟查看曹营情况,后写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一信给曹操,如此胆略,确为豪杰!再往后,孙权重用吕蒙,夺取荆州,袭杀关羽;重用陆逊,不畏刘备庞大蜀军,火烧联营,再夺胜利。
虽不少人为关羽之死和刘备之败叹息,也有些三国迷因此恨透孙权,但从历史角度看,孙权的一系列行动一再地表现出他是乱世的豪杰!曹操、刘备,一奸一枭,怎会想到,他们一生最惨重的失败,是孙权——这个他们的晚辈人物(因为他们与孙坚属于同辈)赐予的! 孙权能屈能伸,有大丈夫之气概,他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后,向魏成臣,虽被一些人说成是厚颜无耻,但确实是高超的政治计谋。几年后,他也登上皇位,正式建立了吴国。
执政期间,他派人航海,加强对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经济,促进江南土地开发,再次显示出了卓越的治国才华,这也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当客观评价,孙权晚年性格猜忌,杀戮无度,与早年判若两人,为此后东吴政局混乱埋下了祸根。但总体来说,孙权仍不失为一代英豪,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谋略家。
《三国演义》中,赵咨对孙权的一番精妙评论,可以概括孙权的杰出。他说,吴侯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指曹丕),是其略也!如果说赵咨的话有吹捧之嫌,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评论就是非常中肯的了,他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足之业。
而宋朝文豪辛弃疾更是对孙权佩服的五体投地,就让他那一首好词结束本文吧。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 写1500多字的人物评说怎么写呀
自己写?不太可能吧,网上的可以参考一下,并不定是抄袭啊!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6. 历史人物评说怎么写1400字左右
随便乱写啊,这个我写的,空间里多的是随便来找吧,给点脸采纳吧
一
谈及战国纷争,无论是谁也不会忘却当年燕国拔齐七十余城的那场战争。
当年如若不是即墨田单孤城血卜,恐怕那个早已富庶天下的东方古国却会沦为老燕金戈复仇踏平了的黄沙尘土。
六百年的老诸侯突然振翼而起,幽燕雷霆席卷而来几乎一举歼灭称霸中原的齐国,这如何不让人震撼?
在那场大战之前,齐国是仅能与秦国相峙鼎立的东方帝国,燕国却是在战国七雄最穷最弱的老牌诸侯,更不提灭齐之前燕国还曾经历了子之乱政。
燕国人同仇敌忾一举抗齐的雄心壮志也正是在这场叛乱中激发出来的——子之乱政时东齐突攻燕国抢劫财货无数后归去。
新即位的燕昭王未尝一日不忘血仇也,于是在这之后才有了乐毅的故事,当然也才有了燕国拔齐七十余城的那场战争。
而之后我们回顾历史之时不仅大兴感叹,燕昭王当政期间也是燕国历史上唯一强大的时期,昙花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才散发出了迷人的芳菲。
二
燕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感怀乐毅。
好端端一个名将之后,不在肥硕魏国吃香喝辣。却千里迢迢跑到被洗劫一空的燕国,图个甚来?官不过亚卿,地不过十里。然而正是这位名将辅助燕王吊民问孤理乱治穷稳定民心,随后再大刀阔斧的在燕国变法,并在白山黑水之间历经寒暑最终练就了二十万精锐新军。尽管声威赫赫,这位千古名臣却从来没有谋生过叛乱之心。
最终也正是这位名将的斗志昂扬,触发了燕人血耻国仇的壮志凌云,开创了燕国强盛一时的昙花冶艳。
三
而这位名将的人品气节更是寻常之士难以媲敌的。
燕国当初的亚卿子之,仅凭着五万辽东劲旅,便将燕国折腾得数十年鸡犬不宁奄奄一息。乐毅却不然,辅佐完燕昭王安邦治国定天下之后也决然未生过反叛之心。如今那卷《乐毅之报燕王书》更是被后人奉为千古佳作,连齐之蒯通与汉之主父偃屡读数次之后也未尝不涕泪交替。
可以说他集才华与忠贞于一身。
四
然而这位一代名将终究没能帮助燕国立于战国之林。乐毅离燕赴赵之后燕国也随之衰落。
一切仅仅源自于猜忌。
燕昭王死后,新君即位。而后田单间燕,再拯救了齐国的同时也毁灭了燕国。
乐毅遭受诬陷之后逃亡至赵国,骑劫取代乐毅作了伐齐大将,而后齐国田单遂以牛角阵大破燕军,随之又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两个月内恢复了整个齐国。
可怜他戎马一生建立起的丰功伟绩却仅仅在一瞬间就烟消云散。
而在这之后,齐燕两黯淡,名将两茫茫。
昙花散尽了前塘满园的芳菲,离恨网尽了一泓春水的惆怅,迷梦罩尽了此生奋慨的夙愿……然而这一切终究只能归于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恨兮,叹兮……
五
秦将名将白起曾云:“名将之才,首在图国、料敌、治兵也。《吴子》云:‘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乐兄如燕,变法强国,使弱燕崛起;算敌分毫,使敌国步步为彀;治兵以明,倏忽练成精锐新军二十万。更不说斡旋之才,纵横之能。此等大将,已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若提兵于战阵之间,自是游刃有余而无敌于天下,岂有他哉!”
乐毅离燕亡赵之后有感当日燕昭王的知遇之恩,遂不助赵伐燕。但他的两个儿子乐间、乐乘却成为了赵国伐燕的两名大将。
而就在数年之后,乐氏一族中涌现出一位杰出的精通黄老之学、显闻于齐地的大家之师——乐臣公,而这位乐臣公师承几年之后孕育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曹参。
7.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怎么写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
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
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
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
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
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
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
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
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
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
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