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以利我利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义与利的关系,自古以来,备受争议.人们都不断地思考着,想要找出一个支点,来平衡两者的关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圣人孔子早已将这一利义观纳入君子之风,让弟子们好好继承发扬.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义,孟子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至于远不及生的利,则更不必言之了.
《吕氏春秋》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可谓逐利的一把好手.一次他派门客冯谖替他去讨债.临行前,冯谖问他是否需要带些东西回来,孟尝君随口说,你看我缺什么就带什么吧.冯谖到了地方,将契据烧毁,并假托孟尝君之命,将债款赏赐给了百姓.次日,他回齐向孟尝君交差,孟尝君倍感意外.冯谖说:“我为您买了义.您只有一块封邑,却渔利百姓,我将债全部放还,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次年,孟尝君因不受赏识而被贬回封地.离地百里,便见百姓上前相迎,不禁感叹:先生替我买的义,真是重于利百倍啊!以此可见,信义的价值之深.
不过,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是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才“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曾说过“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由此可见,义与利也并不是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上.并不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就一定能体现大
2. 关于 利己与利他 的议论文 怎么写昂
长期以来,利已与利他被视为经济学中的两个不同范畴,实质上利他是利己的一种表现形式,利他的本质仍为利己。
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侧重于研究物质福利即物质上的利己,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侧重于研究人们的精神幸福即精神上的利己。 经济学中的利己与利他关系最早是在斯密的着作中体现的。
斯密在他的伦理学名着《道德情操论》中,从人的“同情心”出发,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认为“同情心使得利他行为存在,是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斯密在他的经济学着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经济人的“利己”是积累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究竟是利己推动了社会进步还是利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后人迷惑不解,引发了“斯密问题”。其实究其根本,问题的实质在于利己与利他是否矛盾,如果矛盾当然就会存在所谓的“斯密问题”,如果不矛盾那么又该如何解释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在斯密时代,虽然已出现了利己和利他这对术语,并引发了一些争论,但对利他的冷淡却并不弱化经济人对经济行为的解释。继斯密之后,西蒙和贝克尔对利他主义又进行了一些模型化的阐述,再加上近年来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利己与利他关系已成为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利已和利他的关系通常被人们以经验常识去判断,并在伦理学和哲学层面上去认识,容易陷入形而上学的思辨之中。在现代经济学中,说“经济人是自私的”,仅仅是就使“偏好函数最大化”而言的。
这里的“自利”超越了生物本性意义上的自私和利他,而获得一种新的含义:人之所以“自利”,皆因为人被置身于一个各种资源都稀缺的社会中谋求生存。而对利他而言要区分两个层面的“对他人福利的关心”。
一方面是基于血亲机制的行为,直接构成行为者的效用源泉。出于这种偏好机制的行为意味着,为了改善亲朋好友的处境,自愿放弃自己的部分财富和资源,且他人处境的改善本身就会给你带来某种收益。
另一层面是基于互惠机制的弱利他主义行为,可以把它定义为:个人虽然暂时牺牲了某些资源,但通过强化自己的未来适应性,却收到间接的长期回报,且这一回报大于其直接付出的代价。这样,自利这一概念仍然可以很好地表达包含利他偏好的“私人偏好”,刻画出它们共同的本质。
在他的效用函数中,当把利他行为纳入经济人模式时,排除了那些不能给行为者本人带来明显的个人利益的利他主义情形,也就是排除了纯粹利他、纯粹利己的形式,给利他行为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而利他的程度要视个人的偏好而定。总之,利他与利己共处于效用函数这个屋檐下,而至于是利己多一些还是利他多一些要视个人的偏好而定。
浙江大学的张旭昆教授认为,利他动机对于分析纯粹的经济现象可能没有多大用处,尤其是在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时候,利他动机可以被抽象掉。蒲勇健则用人与人之间的互补性来解释利他行为。
他认为,当人口密度较低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不明显,人与人之间的互补性占据了主要地位,容易产生利他行为;而当人口密度较高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明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性占据了主要地位,容易产生利己行为,也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与利他行为的频度之间是负相关的。浙江大学的叶航认为自私或自利并不是经济学内在逻辑不可缺少的前提,既然经济学假设人的行为总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无需界定偏好的性质是否具有利己性或利他性,只要这些偏好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和连续性假定,就可以完成对经济学的分析。
利己 1、按照利己实现的途径可以划分为直接利己和间接利己。直接利己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在交易中面对面不通过第三者交易实现的,经济交易主体各自获得所需的物质利益,实现了物质上的利己,如斯密笔下的经济人。
间接利己是指并不是一步就能实现利己目的,当利己目的不能通过直接途径实现,必须通过采取非利己的表现形式如利他来完成,但最终的目的仍是要实现利己。一种情况为,经济主体在交易活动中,甲方不能在当时获得物质的全部利益,把局部利益让渡出去,做出了局部利他行为,如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条款利益的让渡,使乙方暂时在利益上占据优势,但甲预期会在将来与乙有更多的合作,利益的让渡是排挤竞争对手的一种策略,那么这种利己被称为未来利己。
另一种情况为,经济主体在非交易活动中,甲方做出了利益上的完全让渡,做出了全部利他行为,如慈善捐献,物质利益的让渡无论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没有收获任何物质上的回报,收取的是精神上的双重利己:一方面是自我愉悦的获得;另一方面是社会舆论的赞扬等外部效应,为未来物质上利己的获取奠定了一条玫瑰色之路。虽然杨春学力主经济学的最终目标应为促进人类的物质福利,而不是直接满足人内在的精神需要,并说因为“经济人假说并不是低估这种精神需要的重要性才将其目光主要集中在物质福利方面,而是经济学的目标就在此!……经济学,除了为人内心生活的发展创造一个外部的物质条件之外,应该别无所求。
即使是从理论上来说,那也应该是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目标。
3. 如何树立社会利他行为
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的一生都是在独来独往的寂寞生活中度过的,比如像蜗牛、海龟.这些动物在生殖季节找一个临时伴侣共同生活,生殖过后就各奔东西,谁也不相往来了.但是像蜜蜂、蚂蚁等动物,一生下来就在一个拥挤喧闹的社会里,过着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活.这样的动物,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动物. 群居性的动物经常协同作战、共同捕猎.团结就是力量在它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然而,群居在一起的生活方式让这些动物在食物资源、空间资源乃至配偶资源上都要进行剧烈的竞争,难免产生纠纷,甚至血腥争斗.如何趋利避害、保证种群的延续壮大,动物们自有它们的一套行为准则. 群居在一起的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种种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特殊的行为.如捕食、供给、求偶等.越是低等的生物,行为越简单.动物的社会性也是发展变化的,是为了生存和繁殖而进化的结果.动物的行为有明显的遗传因素,有些则与环境密切相关. 归纳起来.动物的社会行为包括:优势等级序列、通讯行为、求偶行为、利他行为和亲杀行为.第一个问题优势等级序列.什么是优势等级序列?在这个社群动物里面,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动物会有的欺软怕硬、恃强凌弱的这些现象.比如像螃蟹栖息地,你要到海滩上去看一看,在湖边上去看一看螃蟹生活的时候.尤其是海滩上,早上太阳刚刚上来的时候,你耐心在海边上搬个凳子等着它.螃蟹一起出动了,出动了以后,你就看那个大螃蟹出来以后,是八个爪子把自己的肚子撑起来,肚子是离开地面的,它的腹面是离开地面的,挥舞着大钳,横行霸道.那么比它小的弱者,见了它以后,就得把八个爪子平铺在地,把腹部贴在地上,老老实实做出了一个臣服的样子.它不敢挺起肚子,如果它要挺起来那就要挨打了.张牙无爪的螃蟹,如果遇到更大的螃蟹,它也得老老实实地把腹部贴到地面去,把爪子、把两个大钳要收下来.假如它要是不认识对方,不知道对方厉害,它也可能会挺起肚子,挥舞着钳,那么就打吧.打到最后,很可能导致其中一只螃蟹钳子就被揪了下来.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螃蟹没有钳子,有一个螃蟹没有钳子,就一个钳子、或者一大一小.小的因为它曾经经过一场恶劣的战斗以后,它把钳子搞丢了.打丢了以后,它又再生了一个,再生的当然是一大一小.不过我们在海滩再仔细看一看,包括我们平时吃的螃蟹,一大一小的钳子,或者一个有钳子、一个没钳子,这样的螃蟹数量并不多.也就是说,在社群社会里面,动物的社会里面,并没有那么多的螃蟹,就是那些螃蟹不会整天打架,不会整体把自己的钳子打丢,很少,其实倒是很少的.就包括我们看到的猴子猩猩,这些社群动物,它们既然居住在一起,不是为了打架而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还是以讲究团结为重.。
4. “人”这个字在社会中应该怎么写
人者.有男有女! 做男人.就要明白一点∶多了中间一根棒.意者∶顶天立地.何为顶天?解者.应该承担自己所做的一切的一切.而立地呢?解者∶走到哪一步.就算是绝路.也不后悔当初!脚下的地.为男人而铺.不到最后一秒.决不倒下!倒下了也一定要重新站起来。
不能愧对与自己的心! 而女人.似乎一切的一切.上天早已经安排!20多岁找个男人共度一生!女人之心,温柔而孤寂!而很容易受到伤害.稍微不经意间.就伤透了她们的心!女者之强.胜过男者.一生迷茫中度过,从不考虑自己一生. 因只为别人想着.而染来了一有白发陪过一生! 而本人总结以上得出结论∶不求做强人,只做人中人。
5. 请列举四例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形成原因
本能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为保证物种的生存而牺牲个体的内部机制。为群体利益而冒生命危险是利他主义的最高境界。
习得论: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6. 利和义怎么写,议论文
利,就是利益,包括权力和金钱。
义,就是正义,实际上指利益的平衡。 利 ,是人之所欲。
人要生存 ,要解决衣食住行 ,就不能没有对利的追求。人还要求不断改善生存条件 ,过更好的生活。
这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 ,对利的追求 ,应该受到一定的制约 ,应当不失德义。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丛林里有一只九色鹿 ,他的住址只有他的好朋友乌鸦知道。一天 ,他在河边听见救命声 ,于是他奋不顾身跳下水救人。
那人非常感动 ,答应九色鹿不说出他的住址 ,因为说出来九色鹿就有被人杀头剥皮的危险。那天晚上 ,王后梦见了九色鹿 ,她要国王一定要捉住九色鹿。
于是国王就贴出布告 ,悬赏巨金捉拿九色鹿。那个被九色鹿救起的人财迷心窍 ,说出了九色鹿的住址。
国王捉住了九色鹿 ,他毫无惧色。他在国王面前跪下 ,说:“国王 ,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国王指着告密人说:“是他。”那人就是五色鹿救起的那个人。
九色鹿怨恨的说:“我救你的时候 ,你发誓不出卖我 ,现在你全忘了吗?”国王激动的说:“九色鹿啊!你虽是四脚动物 ,却有慈悲的心。而你眼前的人 ,却是禽兽不如!” 由此可见 ,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德义于不顾的人 ,是有失人格的人。
这类人定会为人所不耻 ,遭人唾弃。 孟子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是一切利益的基础和根本。见利思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利不若义 ,义不若意。 如若我们取了不义之利 ,心不安 ,扪之有愧 ,一不利也;人不服或法不容 ,或后患无穷 ,二不利也。
宋陈普说:利出私情害万端 ,义循天理乐而安。是非得失分霄壤 ,相去其初一发间。
为了眼前一时的不义之利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身败名裂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但是 ,为义而死 ,纵不千古留芳 ,也是心安理得 ,不失人格。
那么 ,作为高中生 ,对利与义的关系 ,我们应有哪些认识呢? 首先 ,对待自己 ,我们应当见利思义 ,先义后利。一个人要生存发展 ,必须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作基础。
每个人都有满足个人需要而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是 ,由于每个人都处在和他人、社会的关系之中 ,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的相应利益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总体需求之中 ,因此 ,要满足个人需求 ,就必须首先和他人一道 ,改造自然界中的自在之物 ,使之变成为我之物;否则 ,个人需要就无法满足。
这就是说 ,要实现和满足个人利益 ,必须以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义务为前提 ,即先义后利。 其次 ,在对待对待他人是 ,我们要倡义导利 ,为义舍利。
爱因斯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 ,忧他人之忧 ,乐他人之乐。”如何对待他人利益 ,是义利定位的重要方面。
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再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满足程度及实现途径却是不一致的 ,有时甚至是冲突的。
因此 ,在对待他人利益上的定位应是倡义导利 ,为义舍利。 此外 ,对待集体 ,我们要做到义利统一 ,终生取义。
个人利益的正确驱动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 ,应当坚持以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为重 ,提倡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和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有更加宽阔的胸怀和更加高远的志向。我们更应志存高远 ,见利思义 ,符合道义的就取 ,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取 ,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不失人格的人。
7. 根据人的本质属性谈谈如何处理好利他与利己得关系
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即:有势则从,无势则去。利丰则聚,利尽则散。
有时间多读《天下无谋之谋秘卷八书》。将社会,人性揭露的太深刻了。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套装共8册)》在古代涉及权术谋略的古籍中,挑选出八本最具有指导性和谋略价值的,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系统的注释,引经据典,读来令人豁然开朗。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这些书中,读者不仅能很好地重温历史,更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商场上、人际交往上更好地解决难题。
《罗织经(最奇特的典籍)》: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撰的《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小人经"坏人哲学"》:《小人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评述小人“智慧”的专著。作者冯道可作者冯道可称得上是官场上一个真正独一无二的奇迹。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和小人视角,此书便来得有些分量,用曾国蕃的话说:“一部《小人经》,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小人经》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权谋术(处世绝学)》:权谋术是应用于人际关系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运用得好,权谋术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令人赏心悦目,击节赞赏。无论在政治、外交、军事,乃至最为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权谋术其实无处不在。权谋术在我国只是一种应用技术,而很少有人从理论上系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权谋术著作,这部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怀疑的。现代作者史半山对这部书加以注释,并附以相应历史典故、人物简介,并加以阐发,既充实了内容,又增强了可读性。
《守弱学(人生胜经)》:世上存在着强弱之分,有强者,但更多的是弱者。难道弱者便永远处于弱势,强者便可恒强吗?人的一生为何有时处于强势有时又处于弱势?强弱之势又是如何转化的?著名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便根据西晋名臣杜预有关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了这一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守弱学》。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情节性、生动性、可读性等特点。
《韬晦书(最具功效的学问)》: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 就不难理解了。
《止学(胜败荣辱书)》: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解厄鉴(趋利避害书)》:遭逢厄运,自陷困境是人生的常态,抱怨和逃避是毫无出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重要的是解厄脱困,化不利为有利,化灾厄为吉祥。北宋宰相晏殊的这本书不仅立足于“解厄”,它更关注人们致厄的根源。晏殊在书中深刻而具体地剖析了人性的种种弱点,提出了解厄当治本的主张。这是晏殊的高明之处,亦是此书的特殊之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可谓洞察深邃,入木三分。
《仕经(做官学)》: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战乱和改朝换代这样大的社会动荡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谲云诡、变动迭出的就要数官场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所谓建功立业,拜将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尽量保全自身,以固荣宠,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