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学佛因缘怎么写,要求500字以上,一个普通人的,谢谢大家
我是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喜欢业余时间写写小说,我的学佛因缘则是:写小说这个由头。
小说也不能乱写,我得研究我要写的内容呀,其实以前也有接触佛教的机缘,我没认真去研究佛理,我看到的都是佛教的建筑呀、音乐呀、仪式呀、文字呀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研究佛教,就要知道佛教是讲什么的,先是自己在网上乱看了一气,很多东西也看不懂,而且很杂乱,感觉自己也没有那种能力:佛教的很多经典都是文言文十足的腔调,对心气浮躁的我来说,那是没有耐心认真研究的。我这个人比较白痴,看电影还行,于是看的都是些佛教电影。
人生其实就是小说,佛教是小说中比较精彩的章节,不过,那精彩,书写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只是,那些电影中关于轮回的题目吸引了我。
我是那种比较喜欢研究人生哲理,比较喜欢探讨人生价值的那种人,佛教让我入迷。叹服之后,这时候知识分子的习性又抬头,我那重视研读书我的学佛因缘则是:写小说这个由头。本的毛病又出来的了,我还是找文字的东西来看,这时候我被宗萨蒋杨仁波切给迷住了。
不过我的意识心和分别心都是很强的,这个宗萨蒋杨仁波切很可爱,他知道知识分子都喜欢怀疑,他总是告诉别人:他也是迷茫的,他也是在质疑着的,甚至他透露自己还去看过心理医生。
我感觉这个“文殊菩萨”很可爱哦,也很亲切,他的书和文章也有意思,正好是我能看进去,但有多少有点看不懂那个程度的,呵呵,要是全都能够看懂,我可能也没兴趣的了,就是那么一点看不懂才让我兴趣大增。
佛法作为一门学问,皓首穷经也研究不完,很幸运地我接触到佛教学习道路上的第二个善知识,也是一样真诚,一样幽默,而且自称可爱,实际也很是可爱的慧律法师。他有些地方跟被宗萨蒋杨仁波切一样,是那种知识分子学佛人比较喜欢的:思辨、活泼、深刻、广闻……而这两位善知识,我最喜欢他们的还是不拘泥,把个佛教知识没弄得很肃杀,不那么动不动就让人下地狱,他们两位明显都是已经大彻大悟的,已经明显是修得证得了的大德,但是他们挺可爱的。喜欢探究人生真理的人是会迷上他们的。
而且,我还迷上了那慧律“老法师”(他经常自称为“慧老”)教授的咒语手印等诸多神秘的东西。自己也学了很多的咒语,也写了个咒语小说。
我学佛了,想起来其实这是这半年最大的收获!学佛须得善根福德和因缘哈!我其实都不知道啥时候无意种下的善根,悄悄地自己就成长起来的了,唉,能够接触到佛法,我还是很幸运的。
2. 佛经中关于因缘的描述
佛教中专门讲因缘的是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是:
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过去二因─┤│ └2 行 (造作诸业)───────(业)│ ┌3 识 (业识投胎)───────(苦)│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3. 学佛人日常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世俗因缘
所以,想修学首先做一个有心有情而活生生的人吧,那样才会珍惜这个身边的万物,才会体会到世间的快乐与自在啊,像诸佛菩萨一样去热忱的爱这个世界,继而博爱一切万源救度他们,并为他们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无怨无悔。可是,最重要的是,要像他们那样清净无染的大爱大慈大悲,而不是凡俗的有感情牵跘有私心妄念夹杂,有限制狭小界限分别心的爱,那是不清净有染的爱,应该逐渐的断除回归到本心的慈悲无我的大爱。
何为不清净有染的爱?比如父母对儿女,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同时又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安然长大,好好努力,出人头地,他们希望他是优秀的、至少是称心的,最起码大部分地方是符合他们的期望的,他们不需要不期求子女把孝心回报在他们身上,但是他们真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很多人都有那样的经历,当学习成绩或者自己的表现不好的时候,他们深深苦恼,他们也许会训斥我们,也许暗自嗟叹,也许改变对我们的期望;当我们远游离开他们,“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的心也随着我们走了,他们会一直牵挂我们,想我们在外面好不好,关注我们所在地区的天气,告诉我们如何按时吃饭休息注意身体,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次次的提醒,一直的为我们的安稳而牵肠挂肚甚至彻夜难眠,他们为了我们,而忘记了自己,完全无我的对子女的爱。可是却如此牵跘,以至于我们好像时时都活在他们的目光之内,今生如此,也许他们希望来生也如此的照看我们,在我们左右,因此生生世世牵跘下去,因缘交错缠缚,那一片父母因缘的亲情,竟也成了轮回之缘!
比如爱人。修学人最希望自己看破的就是爱人之间的情感,最希望彼此真的缘了缘断,好合好散,最理想的是自己度化了那个人一起入道,可是现实生活不是想象,我们修学之时,因为各自因缘不同,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彻底断绝家庭因缘,可是却不能非此即彼,要么立马断绝世间情,遁入空门,要么继续了缘等缘灭再来修道。修学讲究中道而行,也从来没有说出家才是真修学,在家不能真彻悟。在于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是没有界限分别的,以及心性的磨砺和智慧的开启。那么如何去对待昔日的爱人,如何又同时如理如法的修学,如何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给他也种下善因缘解脱的种子呢?
4. 佛教十二因缘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