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的拼音怎么写
一、拼音:hěn
二、意思:
1、用作副词,意思是:甚、非常,表示程度高。
2、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凶暴、残戾。
3、用作名词,意思是:纷争、争讼。
4、用作动词,意思是:违逆。
三、"很"的笔画顺序:撇、撇、竖、横折、横、横、竖提、撇、捺
四、"很"的笔顺图解:
扩展资料
一、相关组词:
很恣、很好、很忤、慠很、疾很、刚很、很很、很刻、骜很。
二、词语解释:
1、很恣 [ hěn zì ]
释义:乖戾恣肆。
2、很好 [ hěn hǎo ]
释义:比好还好、非常好。
3、很忤 [ hěn wǔ ]
释义:违逆。
4、疾很 [ jí hěn ]
释义:犹强狠。
5、很刻 [ hěn kè ]
释义:狠毒忌刻。
2. 请问括号里的字拼音怎么写( 讦)
讦
jié
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攻讦。告讦。
笔画数:5;
部首:讠;
笔顺编号:45112
详细解释:讦
jié
【动】
(形声。从言,干声。本义:攻击别人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阴私)同本义
讦,面相斥罪相告讦也。——《说文》
恶讦以为直者。——《论语》。皇疏:“谓面发人之阴私也。”
所上者,告讦也。——《汉书·贾谊传》
吏民相告讦。——《汉书·赵广汉传》
又如:讦发(揭发,揭露);讦告(揭发控告);讦奏(揭发上奏);讦调(揭露他人的隐私和短处)
相关词语:
讦讦 讦控 讦忤 讦决 讦讼 激讦
讳讦 哗讦 构讦 刚讦 刁讦 诋讦
丑讦 謿讦 谤讦 指讦 訾讦 奏讦
峭讦 讦告 讦发 讦首 讦言 讦诉
讦迫 讦扬 讦斥 讦窃 狡讦 排讦
逆讦 面讦 纠讦 讦奏 讦制 讦直
绞讦 讦犯 讦辞 讦逆 讦问 讦诞
讦讪 讦谏 讦细 讦切 讦施 讦夺
讦愎 讦露 讦牾 讦奸 讦参 讦谈
希望能够帮到您,望采纳
3. 含糊的拼音怎么写
含糊的拼音:[ hán hu ]
详细解释
1. 亦作“ 含胡 ”。形容声音、言语或意思等不清晰、不明确。
唐 刘禹锡 《与柳子厚书》:“弦张柱差,枵然貌存。中有至音,含糊弗闻。”《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三》:“而 龟山 、晦庵 、无垢 之徒,皆以为兼仁智而言,其意含糊,了不可晓。”《儒林外史》第三七回:“ 张铁臂 红了脸道:‘是小时有这个名字。’别的事含糊説不出来。 杜少卿 也不再问了。”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只有 刘戡 显得特别:他象发热发冷,时而大声说什么,时而含糊地嘟囔。”
2. 形容办事敷衍马虎;苟且,不认真。
《旧唐书·陆贽传》:“既相执证,理合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宋 欧阳修 《再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臣若无之,岂得含胡隐忍,不乞辨明?”《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问官不肯推详,含糊了事。”《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遇着这般泼妇,难道终日厮闹不成?少不得闹过几次,奈何他不下,到只得诈瞎装聋,含糊忍痛。” ** 《学习和时局》:“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3. 示弱;差劲;无能。常与“不”字连用,表示反义。
老舍 《茶馆》第二幕:“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呀!不含糊!” 骆宾基 《东战场别动队》一:“人倒是不含胡,就是脾气暴躁点。”
4. 幛,叶,檐,归,讼这几个字怎么读
zhàng上面题有词句的整幅绸布,用作庆贺或吊唁的礼物:~子。
贺~。寿~。
挽~。喜~。
yè1。 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树~。
菜~。~子。
~落归根。一~知秋。
一~蔽目(喻目光短浅,常被眼前细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远处、大处。 亦称“一叶障目”)。
2。 像叶子的:铁~。
百~窗。3。
同“页”。4。
世,时期:初~。末~。
5。 姓。
其他读音xié 和洽,合:~韵。 yán1。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房~儿。廊~。
飞~。前~。
~沟。~头。
~牙。2。
覆盖物的边沿或伸出的部分:帽~儿。guī1。
返回,回到本处:~国。 ~程。
~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
~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
物~原主。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
~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
~属。6。
结局:~宿(sù)。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9。
自首。sòng1。
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打官司:~事。~案。
~词。2。
争辨是非:争~。聚~纷纭。
3。 自责:自~。
4。 古同“颂”,颂扬。
5. 我要写论文,"暌"和"讼"什么意思啊
竹《周易》的发现和公布在中国易学研究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尤其是其中一组前所未见的易学符号,为认识先秦易学的原始面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这些符号既不见于传世典籍,也不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和阜阳汉简《周易》,诚如濮茅左先生所言,其形式和内涵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我们认识、研究先秦易学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2] 这些符号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的《说明》部分中认为由三种符号单独或组合表示,并兼以红、黑两色,其形式共有六种。[3]李尚信先生以为有七类,怀疑颐卦的首符很可能是红色的“■”中叠以黑色的小“■”,而其尾符亦可能是这个符号,只是其红色的大“■”已色褪。
[4]按,所疑颐卦首符甚是,此外尚有解卦首符与此同类,但疑尾符亦属此类则可商。又将咸卦的尾符,恒卦、遁卦、暌卦的首符和尾符等七个符号与革卦、艮卦、渐卦、旅卦的首符,丰卦、小过卦的尾符等五个符号同归一类,不确。
前七个符号与后五个符号虽然同以黑框套以红块,但二者有明显区别,前者黑框粗重,且红块填实黑框内的空白;后者的黑框则较细,其红块也较小,且居框内的空白中部。其实竹书《周易》符号只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匚”,兼以红、黑两色,单独或组合表示,共有八种类型,为印刷和称引方便,依其在楚简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描述如下: A 红块 B 黑块 C 黑半框 D 红块上置小黑块 E 黑半框内红块填实 F 红半框内置小黑块 G 黑半框内置小红块 H 红块上置小黑半框 这些符号在简文中的位置、分类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的《附录二:关于符号的说明》(下文简称《符号说明》)中已有详细的研究。
[5]并认为竹书符号只出现在两个位置,即首简卦名之下,及末简末字下,每卦只有两个符号,所言甚是。《符号说明》指出,符号对卦名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类,即首符、尾符同类和首符、尾符异类。
又认为同卦同类符号是其常,而且相反卦符号同类。对于首符、尾符异类的现象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需要增益新的概念,二是需要体现承上启下的接读关系,也就是类序的排列示意。
而且“匚”是竹书《周易》上、下部分的分界符号。 在探讨竹书《周易》符号的运用和意义之前,有必要对竹书《周易》的文本作一简要的说明。
竹书《周易》共五十八简,涉及今本三十四卦内容,学者多从文字、文献的角度对简文进行研究而忽略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现存的五十八支简中包含有迥然不同的两种书体,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证实,一是字体的特征:第一类是露锋行笔,结体宽散,线条粗细不均,风格略显粗犷豪放,包括第一、五、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七、四十九等十三支简;第二类是藏锋行笔,结体整饬,线条瘦劲均匀,风格含蓄内敛,包括除上述十三简以外的四十五支简。二是书写习惯,如第一简的“利”与第四简的“利”,第二十二简的“涉”与第四简的“涉”,第二十五简的“不”与第三十一简的“不”,第三十七简的“初”与第四十简的“初”等等,皆有明显差别。
楚简文字字体的不同对于研究楚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学者将郭店竹简的字体分为四类,并探索其渊源和学术流派。[6]又如郭店楚简《缁衣》与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同属一篇,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馆藏楚竹书《性情论》也属同篇,字体各异,皆可互相参照。
[7]这些内容相同而书体不一的战国楚简的存在说明,在先秦时期这些篇章有着不同的抄本,其文字的异同还说明它们有着不同的来源。准此,目前公布的战国楚竹书《周易》五十八支简中存在着两种抄本,这一结论还可以从竹书《周易》的符号运用中得到证实,说详下文。
两种抄本的发现对于竹书《周易》简文的研究既不会带来突破也不会带来影响,但对于竹书《周易》的符号研究却至关重要。 为便于分析,现将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抄录如下,并在竹书本相应的卦名后标出其所用符号类别,属于第一类简文的,在卦名后加“★”,竹书符号残缺的标以“ ※”。
首符 尾符 1. 乾 2. 坤 3. 屯 4. 蒙★ ※ ※ 5. 需 A A 6. 讼★ A A 7. 师★ A ※ 8. 比 A A 9. 小畜 10. 履 11. 泰 12. 否 13. 同人 14. 大有 ※ B 15. 谦 B B 16. 豫 B B 17. 随 B B 18. 蛊 B ※ 19. 临 20. 观 21. 噬嗑 22. 贲 23. 剥 24. 复 25. 无妄★ ※ B 26. 大畜★ B C 27. 颐★ D B 28. 大过 29. 坎★ C E 30. 离 31. 咸 32. 恒 E E 33. 遁 E E 34. 大壮 35. 晋 36. 明夷 37. 家人 38. 睽 E E 39. 蹇 F F 40. 解★ D ※ 41. 损 42. 益 43. 夬 ※ F 44. 姤 F F 45. 萃 F ※ 46. 升 47. 困 F 48. 井 F F 49. 革 G ※ 50. 鼎 51. 震 52. 艮★ G C 53. 渐 G ※ 54. 归妹 55. 丰 ※ G 56. 旅 G ※ 57. 巽 58. 兑 59. 涣 H H 60. 节 61. 中孚 62. 小过 ※ G 63. 既济 ※ H 64. 未济 从以上符号的分布可以看出,在第二类四十五支简中需卦、讼卦、比卦的首符和尾符,师卦的首符,同属于符号A,共计七个,而且集中于今本第五至第八卦。大有卦的尾符,谦卦、豫卦、随卦的首符和尾符,蛊卦的首符,同属于符号B,共计八个,而且集中于今本第十四至十八卦之间。
恒卦、遁卦、暌卦的首符和尾符,同属于符号E。
6. 讼的古代意思
“讼的古代意思”:就是现在所说的打官司。
常用词组:
讼案(现在的诉讼案件。) 讼词(状纸上写的文字。) 讼师(今称律师。)
讼 sòng〈动〉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
打官司:
“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财曰讼。”
“争宝之讼解。”张协《七命》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清· 方苞《狱中杂记》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如:讼牒(讼状);讼事(诉讼之事);讼理(讼事处理恰当);讼狱(诉讼之事);讼庭(公堂法庭);讼学(专门讲究诉讼案件之学堂);讼地(为争地而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