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尚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刀刻 看清楚了吗? 手套在甲骨文中还没发现 在甲骨文时期怎么会有手套呢? 在金石篆字体还可以找到这两相应的字:
2. 写书法怎么样临帖
最好先选取一本帖,认真学习摩挲,切忌卤莽躐等,学好一本帖再学另一本帖,反复关照,方能精进;
2、选帖最好选择与自己性情相近的碑帖,性情粗狂、豪爽之人可选风格朴拙之作,性情内敛、平和之人可选俊秀、工稳之作。但不能概论,在于持之以恒;
3、再就是学习顺序问题,最传统的方法是先楷隶而后行草然后篆书;也有只写行草,不通楷书之人,人所偏爱,也有能臻高境者,如凤毛麟角矣。
二、如何临帖
1、读帖
许多初学者拿到一本帖便开始逐字临摹,直到临的跟原作神似时,尚不知帖里写的是什么,遑论帖里的精神意趣。临帖首先要看帖,看内容,看作者的书写年代,甚至于作者在书写这此作时的心境。方能在迹近古人笔下之神髓。
例如临习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时,不妨先体会下诗中意境:“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慨发人生之叹,饱含着生活凄苦,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只有深味诗中之苍凉多情,方能理解通篇书法之惆怅跌宕。
2、从近人名家入手
接下来就是写了,当我们在临帖之前尚需一些基本功。这种基本功是指基本的用笔技法。比如一位初学者在学《九成宫》时,很难去理解欧阳询用笔之精微变化之处,这时初学者可先从近人的一些墨迹入手,对古人用笔与结体有一定理解之后,再去临摹古帖。
3、临帖要循序渐进
比如许多初学者学习行书时,喜欢从《兰亭序》入手,认为“取法乎上…”。其实不然,《兰亭序》乃天下第一行书,其用笔、结体、气韵皆属上乘,初学者实难领略兰亭之美。所以学习二王这一体系的行书可从较《兰亭序》易学的《圣教序》入手。
学习欧体的朋友可从较《九成宫》易学的《化度寺碑》入手。
…
4、临帖要循环往复,来回关照
陈忠康先生认为临帖当为:
第一,(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
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
第三,再一次轮回
只有经过多次这样的循环往复的练习,来回修正之后,方可领会精深。
三、如何才算临好?才能出帖
临帖首先要像,形似是基本。古人对于临帖到位有个说法,叫做“重影”。何谓重影?就是说当学书者合上帖,背临一遍,临出的字能与字帖实现“重影”,这才算临好。当然这是对普通人而言。对于某些极有艺术天分,下笔就能领略作者意趣的书者,则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