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蚜虫的蚜怎么组词
蚜组词为:蚜虫、菜蚜、棉蚜、麦蚜、高粱蚜
蚜拼音:yá,部首:虫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10画
五笔:JAHT,仓颉:LIMVH,郑码:IHI,四角:51140
结构:左右,电码:9167,区位:4933
释义:〔蚜虫〕昆虫,是农业害虫。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蚜虫[yá chóng]
昆虫,身体小,卵圆形,绿色、黄色或棕色,腹部大。
2、菜蚜[cài yá]
蚜虫的一种。危害十字花科的蔬菜,如甘蓝、芥菜、萝卜等。
3、棉蚜[mián yá]
昆虫,身体小,浅绿色,头**黑色,危害棉苗等多种农作物。
4、麦蚜[mài yá]
麦类作物的害虫。主要有长管蚜、二叉蚜两种。
5、高粱蚜[gāo liáng yá]
蚜虫的一种。有翅胎生的雌蚜,头和**都是黑色。
同音字:牙拼音yá
释义:
1、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牙垢。
2、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牙子。
3、特指象牙:牙雕。
2. 蚜虫的蚜字都能组成什么样的词
--------------------------------------------------------------------------------蚜 yá 〔蚜虫〕昆虫,是农业害虫。
亦称“蜜虫”、“腻虫”。 笔画数:10; 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1523 详细解释: --------------------------------------------------------------------------------蚜 yá 【名】 蚜虫。
害虫名。通称腻虫〖aphid〗一种害虫,生在豆类、棉花、菜类、稻、麦等的幼苗上,吸食嫩芽的汁液,能分泌一种甜液,古名竹虫,今称木虱,通称“蚜虫” 相关词语: --------------------------------------------------------------------------------蚜虫 菜蚜 高粱蚜 麦蚜 棉蚜。
3. 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
蚜虫又名油虫、蜜虫、腻虫、优虫、旱虫等。种类多,繁殖率高。生活周期比较复杂,同一种类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中可出现不同的形态。全世界已发现蚜虫有二千余种,有蚜虫危害的寄主地十分普遍,蜜露是蚜虫的排泄物。透明而稠粘,散布在蚜群下的枝和叶上。积少成多,这些物质的积聚将叶面气孔堵塞,使植物的生理作用受到阻滞,同时蜜露又是许多菌的培养基,使植物表面发生煤污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园林植物上常见的蚜虫。主要有棉蚜、桃蚜、桃粉蚜、槐蚜、松蚜、柳蚜、蔷薇蚜、菊姬长管蚜等。
以菊花为例,危害的蚜虫多达五至六种,而危害时间最长、最严重的是菊姬长管蚜,在温室内终年危害。
1.菊姬长管蚜
(1)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2.5毫米,体深红褐色,有光泽。体、足、触有均有较粗的长毛。
(2)生活史菊姬长管蚜以无翅胎生蚜在室外越冬,3月上旬气温升高即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当平均气温在8.9~21.2℃时,完成一代需14.2天。平均气温11.1~23.4℃范围内,每头蚜虫在17天中可以繁殖后代542头,最高可繁殖691头。由于蚜虫繁殖速度极快,因此虫口往往比较密集,多在顶部嫩茎处,虫体头部向下尾部在上,它们静止危害或者爬动一会之后,每隔几秒钟至十几秒钟便会有节奏地摇动。在同一时间可以见到有数十头蚜虫,摇动的行动完成一致。
(3)防治方法
①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20%杀灭菊酯4000倍液;50%灭蚜松1500倍液;2.5%鱼藤精1000~1500倍;25%亚胺硫磷1000倍液;1斤烟叶或烟茎浸泡在15斤水中,24小时后即可喷用。
③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黄斑盘瓢虫、龟纹瓢虫以及食蚜蝇、草蛉等。
2.棉蚜(又名瓜蚜):
(1)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黄色或深绿色。头、**及前胸背板黑色,腹部两侧有3或4对黑色斑纹。腹管圆筒形,黑色,上有瓦砌纹。无翅胎生雌蚜多为黄色,额瘤不明显。前胸背板各有个锥形小突起,腹管背面几乎无斑纹。腹管与有翅型同。有翅若蚜,夏季黄褐色或黄绿色,秋季蓝灰黄色。体两侧生有短小的褐色翅芽。虫体被有蜡粉。无翅若蚜,复眼红色,无尾片,夏季多为黄白色至黄绿色,秋季蓝灰色至蓝绿色。
(2)生活史棉蚜的寄主植物很多,已知的有近300种。每年晚秋都要转移到花椒、石榴、木槿、木荚蓉等越冬寄主上产卵越冬。翌春越冬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行孤雌胎生,繁殖2~3代。4~5月间产生有翅蚜。飞到菊花、柑桔、枇杷等花卉上危害,在花卉上继续以孤雌生殖达20多代,从若蚜到成蚜共脱皮4次。晚秋产生有翅的性母蚜,又迁回越冬寄主上,胎生能产卵的无翅雌蚜和有翅雄蚜。雌、雄经交配后,受精的雌蚜在树干缝隙和芽腋处产越冬卵。一年之中只有此时才出现有性世代。
(3)防治方法参照菊姬长管蚜
3.桃蚜(又名烟蚜、桃赤蚜)
(1)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8~2.1毫米,头**黑色,腹部绿、黄绿、褐、赤褐色,背面有黑斑。腹管细长,圆筒形,端部黑色,尾片圆锥形。额瘤显著。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3米左右.体鸭梨形,全体绿、桔黄、赤褐黄等色,有光泽。腹管、片及额瘤均同有翅蚜,若虫体小,近似无翅胎生雌蚜。
(2)生活史一年发生10~20代,以卵在桃树上越冬,翌年桃树萌芽时,卵孵化为干母,群集在芽上为害,后转害花和叶片,并不断进行孤雌生殖,4~5月间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其它寄主上危害,晚秋又产生有翅蚜迁返桃树,不久产生雌、雄性蚜,交配产卵越冬。在园林上能危害桃、夹竹桃、石榴、梅花、兰花、樱花、蜀葵、柑桔等。危害普遍而严重,被害叶变黄呈不规则卷曲,最后干桔脱落,同时,桃蚜又是传播病毒病的一种主媒介害虫。
(3)防治方法
参照菊姬长管蚜。
4.桃粉蚜(又名桃大尾蚜):
(1)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毫米左右,头**黑绿色,腹部黄绿色或橙黄色,体上被有白蜡粉。腹管短小,额瘤不显著。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3毫米左右,长椭圆形,淡绿色,体上被有白粉。尾片圆锥形,长大,有3对长毛,若虫体小,似无翅胎生翅蚜,淡绿色,体上有少量的白粉。
(2)生活史一年发生多代。冬季以卵在桃、梅等枝条上越冬。翌春,卵开始孵化,以无翅胎生雌蚜不断进行繁殖,产生有翅蚜后,迁往芦苇等禾本科寄主上.至晚秋又产生有翅蚜迁返桃、梅、樱桃、碧桃、杏等寄主上产卵越冬、夏、秋寄主为禾本科杂草。被害叶向背对合纵卷。叶上常有蚜虫分泌的白色蜡粉。
(3)防治方法
参照菊姬长管蚜。
4. 怎样形容蚜虫
目前世界已知约4700余种蚜虫,中国分布约1100种。前翅4~5斜脉,触角次生感觉圈圆形,腹管管状的蚜虫。其中小蚜属、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
苹蚜(Aphis pomi)成体黄绿色,头、足黑色;卵黑色,产在唯一的宿主──苹果树上越冬。一种烟霉菌靠它的蜜露生长。
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俗名菜蚜,形小、灰绿色,有粉状蜡质覆盖物;群居在卷心菜、花椰菜、抱子甘蓝、萝卜等的叶背面
石原氏球蚜(Chermes cooleyi)在云杉小枝端上形成长7公分(3吋)的圆锥形虫瘿,虫瘿于盛夏时破开,成虫迁到道格拉斯冷杉(Douglas fir)上产卵。
玉蜀黍根蚜(Anuraphis maidi-radicis)的生存依靠玉米地的蚁。
云杉瘿球蚜(Chermes abietis)形成凤梨形虫瘿,1∼2.5公分(0.4∼1吋)长,由许多室(cell)组成,每室约含12个若虫(nymph),盛夏时破开,释出成蚜,侵袭同一株或另一株云杉。新瘿绿色,具红或紫色条纹,老瘿褐色。受感染树枝常死亡。
麦二叉蚜(Toxoptera graminum)是小麦、燕麦及其他小型谷物的大害之一。
桃蚜(Myzus persicae)亦称菠菜蚜(spinach aphid),成虫浅黄绿色,背有3条深色线纹。
棉蚜(Aphis gossypii)绿至黑色。在暖和地区终年产生幼虫,在凉爽地区产卵。
豆长管蚜(Macrosiphum pisi)浅绿色,致死豌豆,传播黄豆花叶病。
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在蔷薇科植物上产黑色的卵,孵出的幼蚜粉红色及绿色相间,吃芽和叶。早春迁到夏季宿主(马铃薯)上。每2∼3周一代。
蔷薇长管蚜(Macrosiphum rosae)形大,绿色,有黑色附肢及粉红色斑。
蔷薇圆尾蚜(Anuraphis roseus)是苹果的重要害虫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生活在根部,可使苹果树矮小或死亡。
蚜虫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头、胸黑色:腹部绿色。第一至六腹节各有独立缘斑,腹管前后斑愈合,第一节有背中窄横带,第五节有小型中斑,第六至八节各有横带,第六节横带不规则。触角第三至五节依次有圆形次生感觉圈:21~29,7~14,0~4个。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3毫米,宽1.3毫米,绿色至黑绿色,被薄粉。表皮粗糙,有菱形网纹。腹管长筒形,顶端收缩,长度为尾片的1.7倍。尾片有长毛4~6根。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阴,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5. 蚜怎么读音是什么
蚜
拼 音
yá
部 首 虫
笔 画 10
五 行 土
五 笔 JAHT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虫〕昆虫,是农业害虫。亦称“蜜虫”、“腻虫”。
相关组词
蚜虫 菜蚜 麦蚜 棉蚜 高粱蚜
百科释义
汉语拼音:yá 英文:a plant louse〔~虫〕。昆虫,是农业害虫。亦称“蜜虫”、“腻虫”(aphid )。生在豆类、棉花、菜类、稻、麦等的幼苗上,吸食嫩芽的汁液,能分泌一种甜液,古名竹虫,今称木虱,通称“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