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家姓中姓Yan的几个
百家姓中姓Yan的有燕,颜,严,烟,言,岩,闫,彦,延,宴,雁,阎,琰,俨,兖。
1,燕姓
燕姓是一个多源流的中华姓氏。周朝姬姓召公奭封于北燕,后以国为氏;又南燕姞姓,黄帝之后,其国先亡,亦以为氏。此异姓而同氏者。望族出于上谷、范阳。燕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河南卫辉一带。汉朝时期,有燕姓人家大规模迁徙南方。
2,颜姓
颜姓在中国人口中排名第一百一十位,在湘、桂、鄂等地区有一定影响。当今颜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总人口接近170万。
3,严姓
严姓,源于庄姓,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史载,东汉时,因避讳明帝刘庄,改姓为严。奉严忌为始祖。魏晋时期,部分严姓恢复庄姓,故有“庄严一家”之说。严姓人口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三省严姓人口占中国汉族严姓人口数量逾半。
4,烟姓
烟姓罕见,《百家姓》,《千家姓》,均无录入。《风俗通》记载生活在洞庭、洪湖水域的渔民有此姓。
5,言姓
言姓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纂》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名言偃,字子游。言偃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他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为姓,称为言氏。
6,闫姓
闫(yán)姓,中华姓氏之一。闫,“阎”的简化字。闫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人口492万多,占全国人口的0.64%。如今,闫氏族人分布广泛,尤以山东、河北、山西为多。
在历史上,经历了“阎”“阎”“闫”“闫”的演化过程。其中“阎”为最繁体,“闫”为“门”简写为“门”而成,闫为阎的异体字,闫则为当今简化字写法,已经被阎姓家族广泛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言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烟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严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颜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燕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闫姓
2. 百家姓中“yan”姓怎么写
闫。
左传尔雅释文、左传正义、芜城注、玉篇、广韵引皆作闾。至尔雅疏乃譌为门。今正。下文曰闾、里门也。汉书。绾自同閈。应注。楚名里门曰閈。招魂。去君之恒干。
王注。或作恒閈。閈、里也。楚人名里曰閈。按惟左传高其閈阁用为凡门之偁。从门。干声。矦旰切。十四部。汝南平舆里门曰閈。当许时古语犹存於汝南平舆也。
曾作“阎”的简化字,后停用。
再回过头来说“闫”和“阎”。本来是分别简化成两个姓氏就可以,但是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规定把阎一律简化成闫。虽然这个方案因为简化过度不久被废止, 但是有些简化成闫的没改回阎, 用闫的更是一直用了下来。
在1992年版的新华字典里“闫”和“阎”是同一个字,后者是前者的繁体;而在1998年版和第十版中“闫”和“阎”被列为两个字,虽然都有姓的解释,但是已经是两个姓了。
3. 百家姓里有几个姓Yan的
现代百家姓、外国百家姓要说这《百家姓》,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最少也能背得出前面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据说,《百家姓》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是宋朝初年杭州一位教书先生编的,当初只是供读私塾的孩子用的初级课本。《百家姓》到现在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最常见的版本记有单姓446个,双字复姓61个,共计507个姓。
可见,《百家姓》名不符实,记的远远不止一百个姓。这本书四字一行,八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因此,年纪大一些的人还能背得下来。 宋朝人王明清写的《玉照新志》中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
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王明清的这些话,告诉我们:一、《百家姓》产生于浙江杭州民间。
二、产生的时间是宋朝初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当时,江南金陵(现在南京)有一个李煜为帝的南唐,浙江杭州有忠懿王钱(chù)的吴越,这两个地方小王朝争先恐后地向宋朝称臣纳贡,献殷勤。
公元975年、976年,南唐、吴越先后被北宋吞并。《百家姓》看来就是在960年到975年这段时间内产生的。
三、几个姓列在首位的原因。宋朝皇帝姓赵,所以列在最前;钱姓是吴越小王朝皇帝的姓;孙姓是吴越王钱正妃的姓;李是南唐皇帝的姓,南唐国虽然小,但又能欺负欺负比他更小的吴越,所以也得排在前面;周、吴、郑、王是钱其他后妃及他父亲钱(liú)后妃的姓。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秋日小雨》诗中提到了《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写作的灵感竟是来自《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陆游生活的南宋已经广为人知了。
目前发现最早的印刷本《百家姓》是元朝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大家现在熟知的《百家姓》是明朝的产物。
清朝版本的《百家姓》还附有图画,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及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人物图像。《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还有少数民族文字的译本,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百家姓》的排列体现了封建帝王的专制,以后各朝代为此目的都对《百家姓》的排列进行过修改。各朝都把皇帝的姓排列在首位,惟有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子的姓为首。
早在唐太宗的时候,吏部尚书高士廉,就把民间的“姓”收集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氏族志》,这本书被颁行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通婚结亲的依据。宋代人郑樵所著的《通志》,收录了两千多个姓。
元代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则收录了3736个姓。明代吴沈所著《千家姓》收录了1968个姓。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个姓氏,没有统一的说法,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准确说法。《万姓谱》载有单姓30038个,复姓1619个。
复姓中,有三字姓66个,四字姓两个。《中国人名大辞典》则集有4129个姓,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三字姓143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两个。
因为中国姓氏远非几百个,宋朝时已有了《千家编》。明朝洪武年间,吴沈等人根据户部黄册编出了《皇家千家姓》,因为明朝是朱家天下,朱姓自然排到了最前面。
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可惜这部书现在已经失传了。
民国时庹(tuǒ)万民也编过一部《千家姓》。 不但记录姓氏的书很多,研究姓氏的书在我国更是源远流长。
春秋时的《左传》记载了当时命名的五种方法和六项规条,这可说是最早的研究姓名的记述。东汉时应劭写的《风俗通》,已经设有专门的《姓氏篇》,这是关于姓氏的第一个专著。
唐代有林宝撰的《元和姓氏》。宋朝邵思著的《姓解》收集了3568个姓。
明朝陈士元著有《姓》,“”读xī,是骨头制的专门解绳结的锥子。陈士元认为,姓氏诸说,纷乱如麻,非不能解开,故名《姓》。
《姓》已有姓氏3625个。明朝凌迪知著有《古今万姓统谱》,除记姓氏外,还记前人生平事迹。
清朝张澍著的《姓氏寻源》对姓氏的起源进行了考证,旁征博引,改正了不少前人著述的谬误。此外还有《奇姓考》、《姓氏急就篇》、《姓氏书辩证》、《姓氏考略》、《姓苑》、《姓谱》等著作,如果加上各家族的谱牒,那么,关于姓氏的书就多得数也数不清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版了不少关于姓氏的书籍。有慕容诩著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华云、纪林合著的《百家姓解释》,阎福卿等编著了《中国姓氏汇编》,严帆著有《新编百家姓》。
台湾省的邓献鲸编了《中国姓氏集》。其中《新编百家姓》共收录姓氏3107个,台湾省的《中国姓氏集》收录姓氏达5652个,单字姓3484个,双字姓2032个,还有三字复姓146个。
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项极为艰苦复杂的工作,众多的研究者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到底有多少姓氏是很难说得清的,从历代文献资料看,可查到的姓氏有六千左右,目前常见的有两千左右,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经消失了。
有人在北京地区做过统计,在北京800万人口中,有1800个姓,常见的姓有40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单字。
4. 姓氏的zi怎么写的
訾(zī)。
介绍訾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 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 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 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 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5.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
二、迁徙分布
1.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5. 屋yan的yan怎么写
屋檐 wūyán 〖eaves〗房子顶部的边缘部分,即房檐檐yá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檐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木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五笔86:SQDY 五笔98:SQDY 仓颉:DNCR笔顺编号:12343513344111251 四角号码:4796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A90基本字义1.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房~儿。
廊~。飞~。
前~。~沟。
~头。~牙。
2. 覆盖物的边沿或伸出的部分:帽~儿。详细字义〈名〉1. (形声。
从木,詹( zhān)声。本义:屋檐)2. 同本义 [eaves]复庙重檐。
——《礼记·明堂位》。注:“重檐,重承壁材也。”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晋· 陶潜《归园田居》檐牙高啄(檐牙:屋顶伸出的边沿。
高啄:像鸟向高处啄食一样)。——唐· 杜牧《阿房宫赋》3. 又如:檐石(屋檐下的石板);檐宇(屋檐);檐花(靠近屋檐下边开的花);檐板(屋檐板);檐阴(屋檐下阳光不到处);檐梁(檐下的屋梁);檐帷(檐下的帘幕);檐楣(屋檐);檐马(也称风铃,铁马);檐铁(挂在屋檐下的风铃)4. 某些器物上形状像屋檐的部分 [brim]时逆帽檐风刮顶,旋呵鞭手冻粘须。
——唐· 杜荀鹤《早发》5. 又如:帽檐儿常用词组1. 檐沟 yángōu[eaves gutter] 装在檐下,以汇集并输送由屋顶下来的雨水的槽2. 檐口 yánkǒu(1) [cornice]∶建筑构图中在顶部的典型地带线脚并凸的水平部件;特指古典建筑檐部三个部分的最上部分(2) [interdentil]∶下齿形装饰之间的空间3. 檐溜 yánliù[rain or snow water flowing along the eaves] 房檐流下的雨水4. 檐马 yánmǎ[wind bell hung on the eaves] 挂在屋檐下的风铃,风吹时撞击发声5. 檐头 yántóu[the edge of eaves] 屋檐的边沿檐头下冻了许多小冰柱6. 檐瓦 yánwǎ[verge tile] 一种制成比正常尺寸略宽以有助于屋顶末端[屋檐]的砌合的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