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骨文怎么进化成现代文字
汉字最早的形态是象形文字,甲骨文是刻在乌龟兽甲的文字,之所以说它是文字是因为它具备了文字的基本特征:具有独立的形体结构,能表达一定的意思。
由于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雏形,也有不易辨认的缺点,因此慢慢演化,直到今天,汉字的演化顺序可表述为汉字字体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春秋时期西周的金文,再发展到秦国前期使用的大篆,发展到秦始皇用来统一全国文字的小篆,直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之后盛行的楷书,并一直沿用至今。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
辅助字体 与汉隶对应的草书叫章草,与楷书对应的草书叫个草,今草也是章草的演变。至唐代,又从今草发展出狂草。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入了草书的特点,保存楷书的成分多,就叫楷行;比较接近草书的,则叫草行。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目前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学术界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
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
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大小篆 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称为大篆,传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隶书 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应用时不能令人满意。
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隶书。相传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监狱,在狱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应用简便的新字体,被后人称为隶书。
秦始皇很高兴,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时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隶书已写得相当美观,留下了许多名碑,如《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风格各异的杰作,至今仍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
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
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 草书并不是在楷书出现以后才有的。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
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
草书种类繁多,初学者不宜学,所以在这儿也不多说了。行书 行书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
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中国的四种古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
其形成于殷商时期。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
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作为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
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
笔画瘦直,刀锋毕露。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如中、羊等。
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写成 或 ,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此甲骨文为商代(公元前约十二—十一世纪)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
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
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纯朴和谐。石鼓文 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
2. 我国最长的一篇金文有多少字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长的金文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全篇共497字。
金文是流行于殷周时期刻写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周以前把铜也称作“金”,所以铜器上 的铭文就叫做“金文”,又因为当时这类青铜器以钟鼎为主,而且上面的字数最多,所以又 叫作“钟鼎文”。 由于载体的限制,金文篇幅一般较短。
金文与甲骨文文笔细、多直笔、转折处为方形等特点不同,金文笔道较粗,多弯笔和 团块。金文根据年代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殷商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等。
商代时期,金文最长的不足50字,记叙内容简单。 到了西周时期,金文作为商代金文 的进一步发展,在简短铭文仍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许多长篇铭文,记录重大史事,成为 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周早期的金文字体多豪放;到西周中期则转趋规整,格式也 逐渐固定下来;中晚期的册命金文,其内容大多叙述周王对臣下命赐之礼,与当时职官制 度极有关系,从中还可看出那时的等级区分;西周晚期的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及社会动乱 等历史重大事件。 因此,这些金文的翻译研究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事件具有重要参考 价值。
春秋时期周王朝东迁后,金文逐渐减少,诸侯国的金文开始大量出现。这个时期,大、小诸侯国都有金文,而且金文的地方性不断增强。
战国中晚期金文的作用转为“物勒工名” (指器物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其质量),此类金文对于研究当时 官职制度、地理变迁、度量衡制等有很大价值。 秦代最具特色的金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和秦二世胡亥的诏书,称为“两诏”。
汉代金文继承了秦代金文的风格,但格式上更为规整和统一,考古发现的汉代金文的数量 也较多,对研究汉代社会制度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金文的使用开始于商代的早期,至秦汉约有1000多年,作为特殊的文字形式,对于研 究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文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先秦历史较为珍贵的 历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