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字的草书写法
家字,天覆地结构。
起笔竖点,入笔平蹲,然后翻腕提笔下行。此也为钉头点。竖点后写左点。
左点,左侧点也。入笔后左侧腕下蹲笔,蹲而翻腕划内回带。写横勾。
横后稍顿入笔,翻腕右行。此横以直见长。这也是欧阳询宝盖头和秃宝盖头横勾的特征笔法。就是横要直。勾则先微上挑,然后右下蹲笔,蹲而翻腕左带。
勾带下后写下短横,此为短横,入笔稍顿,然后翻腕右上行笔,收笔时微上挑,然后右下蹲笔。横后写上短撇。
上短撇入笔蹲笔,蹲而翻腕,然后转腕左下送出,送出后空中翻腕,顺势起笔写犬勾。此一犬勾,实乃家之主笔,书之成败,皆系与此勾。露锋动势横入笔,入笔后转腕压腕行笔,最后转腕写送勾。
下撇出锋后,虚笔上挑,空中转腕,空中大回环,写右边啄划。啄划入笔侧蹲,然后翻腕急速左下带出。
啄出锋后,笔空中回旋,结势入笔写捺。捺重犬勾划内入笔,入笔后右侧腕,压腕右下行笔。行笔中边行边按笔,最后蹲笔,蹲而平收结字。
扩展资料:
写“家”字草书注意点:
1、悬肘、悬腕是书写草书的基本功。
2、笔力不是用力下压笔端而产生的。所谓笔力:是发自腰、臂、肘而达于手腕、手贯注于笔端的内在力量。这样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程度。
3、草书的书写并不要求快,先做到结体、笔画到位,待熟练后自然能快。等到书写熟练了,也应该“当迟则迟,当速则速”。大体上说,点、画要慢;圆转稍快。
2. 家字的草书写法
家字,天覆地结构。
起笔竖点,入笔平蹲,然后翻腕提笔下行。此也为钉头点。
竖点后写左点。左点,左侧点也。
入笔后左侧腕下蹲笔,蹲而翻腕划内回带。写横勾。
横后稍顿入笔,翻腕右行。此横以直见长。
这也是欧阳询宝盖头和秃宝盖头横勾的特征笔法。就是横要直。
勾则先微上挑,然后右下蹲笔,蹲而翻腕左带。勾带下后写下短横,此为短横,入笔稍顿,然后翻腕右上行笔,收笔时微上挑,然后右下蹲笔。
横后写上短撇。上短撇入笔蹲笔,蹲而翻腕,然后转腕左下送出,送出后空中翻腕,顺势起笔写犬勾。
此一犬勾,实乃家之主笔,书之成败,皆系与此勾。露锋动势横入笔,入笔后转腕压腕行笔,最后转腕写送勾。
下撇出锋后,虚笔上挑,空中转腕,空中大回环,写右边啄划。啄划入笔侧蹲,然后翻腕急速左下带出。
啄出锋后,笔空中回旋,结势入笔写捺。捺重犬勾划内入笔,入笔后右侧腕,压腕右下行笔。
行笔中边行边按笔,最后蹲笔,蹲而平收结字。扩展资料:写“家”字草书注意点:1、悬肘、悬腕是书写草书的基本功。
2、笔力不是用力下压笔端而产生的。所谓笔力:是发自腰、臂、肘而达于手腕、手贯注于笔端的内在力量。
这样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程度。 3、草书的书写并不要求快,先做到结体、笔画到位,待熟练后自然能快。
等到书写熟练了,也应该“当迟则迟,当速则速”。大体上说,点、画要慢;圆转稍快。
3. 米草书,行书,篆书,楷书,隶书怎么写
篆书:秦代李斯。
隶书:东汉蔡邕。
楷书:主要在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行书代表:东晋书圣王羲之、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等。
草书:张旭和怀素
这些是代表人物。
我觉得应该先从隶书学起,毕竟大部分都是隶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注重蚕头燕尾,即便是写难看了,也可以写出特殊的韵味,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古拙一词,用来形容隶书,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要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
苏东坡先生说过:“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据说当年苏东坡先生的握笔方法和现代钢笔的握笔方法如出一辙。)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夹肉之际抵在笔杆的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写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字法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不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须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 怎样学写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前者由隶书演变而来,陆机《平复帖》为代表作。后者以楷书、行书演变而来,自二王名家辈出。显然今草更加实用。我们今天的简化字也有很多自形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书”、“车”等等。因此,想学好草书,必须有足够的楷书和行书基础。
如果题主现在的字还不错,那么推荐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作为范本练习草书。《标准草书》是于先生为改革汉字、顺应世界各国“印刷以楷,手写以草”的潮流,提升汉字书写效率而编纂的。他根据历代草书规范,编写了所有常用字形化楷为草的对应规则,比较实用。
在练习《标准草书》的同时,为了提高艺术性,可以临习古帖,这样就解决了实用和艺术统一的问题。
另外:章法与繁简。
1.先说章法。章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单个字的间架结构和与周围字形的呼应(这一点在草书中尤为重要);第二,整篇的整体结构、艺术风格、呼应、对比。归结到一点,就是“气”的贯通。这一点需要把研究古帖和“悟”结合起来,搞清楚古人的气是如何行进的。
2.繁简转换。刚才说到简化字形中很对来源于草书。这就意味着学习草书,并不需要太多地在意繁简问题。并且复杂的字往往比简单的字写好看更加容易。并且这一点《标准草书》中的字形基本与现行简化字相似,毕竟以实用为目的,自己看得懂、看得舒服就行了。
5. 墨字草书写法是什么
【读音】
mò
【释义】
1 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一锭~、~汁。
2 写字画画用的各色颜料:~水、油~。
3 黑色或接近于黑色的:~黑、~镜。
4 贪污:贪~、~吏。
5 古代一种刑罚,在脸上刺字并涂墨(亦称“黥”):~刑。
6 姓。
7 古同“默”,缄默。
【组词】
1 墨鱼[mò yú] 乌贼的通称。
2 墨水[mò shuǐ] 供钢笔书写用,一般不褪色(如蓝黑墨水),主要成分为鞣酸或丹宁、硫酸铁,并常加蓝色染料的水中弥散悬液,也包括可洗脱的墨水。
3 笔墨[bǐ mò] 指文字或文章。
4 绳墨[shéng mò] 木工打直线的墨线。
5 墨刑[mò xíng] 古代刑罚,在犯人额上刺字并染以墨。
6. 关于行书的写法
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尽管来自于毛笔行书,但用笔远比毛笔行书简单,它不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法则。
(一)点 1.带勾点 是由点带出勾挑,如“不”字,目的是牵引下一字。写法是先顺势写长点,用笔要由轻而重、由左而右,勾时再用力顿一下,然后迅速向左下勾出。
带勾点要有一定的弯势,不能生硬僵直;线条要遭劲流利,不能软弱迟疑。 2·带下点 是指上下两点一笔带下,如“淤”(于)字。
写法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一下,再提笔写下点,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速勾出。上点略侧,下点稍平,上下点之间,用一细细的牵丝相连。
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有形态、有动势。 3.带右点 是由左点带出右点,如“以”字。
写法是用笔轻落重按先写左点,然后提笔写右点,略顿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要短小。写带右点时左点要大右点要小,如两点差不多大,就缺少变化。
4.合二点 是指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六”字。写法是轻落重按写左点,然后用力向右上勾出,再顺着勾势写右点,最后用力向左下撇出。
合二点虽然中间没有牵丝相连,但要一气呵成,左点与右点之间应左高右低,遥相呼应。 (二)横 1.下勾横 是指横画下面带勾,如“然”字。
“然”字下面本来是四点,现改写为一横画,是采用了草书写法。写法是落笔略顿,再向右写横,至末端用力折笔向左下勾出。
2.上挑横 是指横画上面带挑,如“古”字。写法是在写好一横后,再用力一顿翻笔上挑而出.上挑横与下勾横不同处是末端收笔的方向不一样,前者上挑,后者下勾;上挑是为了顺势写上画,下勾是为了开启下笔。
(三)竖 1.悬针竖 是指竖画下面尖尖的如针倒悬,如“半”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由重而轻写竖画。
悬针竖要如针垂直端悬,不能东斜西倒。 2.垂露竖 是指竖画下面不失如露水倒垂,如“申”字。
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写竖画,至末端再略顿一下,回锋收笔。垂露竖的两端用笔重而中间用笔轻,两端书写速度慢而中间书写速度快,竖中带挺呈曲势,如人挺立,显得精神饱满。
3.曲勾竖 是指竖画下端带曲勾,如“抑”字。写法是写好一竖后,末端收笔时顺势向左下迅速勾出。
曲勾竖的竖中略带曲势,并非一味地端直。 4.仰勾竖 是指竖画下端带仰勾,如“隆”字。
写法是落笔写竖画,至末端再用力向右上勾出。
仰勾竖与曲勾竖的差别是前者仰勾向上、由左而右,后者曲勾向下、由右而左;前者是承上笔,后者是启下画。(四)撇 1.回锋撇 是指撇画下端回锋向上,如“化”字。
写法是落笔稍重,随着向左下写撇,至撇尾再回锋向上收笔。因为撇尾回锋收笔,并非出锋收笔。
所以撇尾不失而圆。 2.挑脚撇 是指撇画下端挑脚向上,如“今”字。
写法与回锋撇同,只是收笔时挑脚而出呈勾状。一般说,回锋撇往往是撇后写竖,笔势角度小,挑脚撇往往是撇后写捺,笔势角度大。
3.斜撇斜 撇是楷书写法,撇端尖尖的,如“余”字。写法是落笔稍重,然后逐渐提笔向左下撇出,撇时要轻灵不要迟疑,而且力要送到撇尖。
4.平撇 平撇在字头,短小而平,如“重”字。写法是落笔重,略顿,随后提笔迅速撇出。
平撇的形态有点象鸟啄,短小尖锐。 (五)捺 1.斜捺 是指捺画斜而长,如“秦”字。
斜捺在汉字中往往与斜撇相配,如同人的左右手。写法是顺着撇势轻落笔,略横行,接着转笔向右下方写。
捺时要稍用力,随即向右平捺出。斜捺的形态是一波三折,故又称“波画”。
2.回锋捺 是指斜捺的捺脚收笔处不是出锋而是回锋,如“天”字。写法与斜捺同,只是最后回锋收笔,露出下尖勾,目的是为了书写下一字。
3.反捺 是从斜捺、回锋捺变化而来,如“木”字。写法是轻落笔,触纸后徐徐用力向右下行笔,然后用力向左下勾出。
4.圆曲捺 是指游水捺的三弯处圆曲如环。写法是先落笔写一点,接着顺势写一竖,再提笔向右拐弯,然后回锋或藏锋收笔。
写回曲捺要注意两点,一是拐弯要圆曲不能生硬,二是捺尾要圆浑不能尖利。 5.平捺 在字的下面起托的作用,因比字头或字中的斜捺角度较小波画较平而名之,如“之”字。
写法是回锋落笔,略横,随着向右下用笔,然后用力平平捺出。平捺与斜捺一样,形态是一波三折,有一种流动的势态。
6.挑勾捺 是指平捺的捺脚上挑,如“超”字。写法是写好平捺后,捺脚不平出,而是顺势上挑成勾状,目的是为了便于写“走”字里面的部分。
挑勾捺其实是在平捺快写后顺着笔势自然形成的一种写法,不可勉强为之。 (六)挑 1.短挑 是挑画的一种,线条短小,如“地”字。
短挑在行书中是承着其他点画书写而出,短小精锐,恰似一把短剑。写法是落笔后略顿,随即逐渐提笔用力挑出。
2.撇折挑 是指撇和挑连写,如“福”字。写法是先写一撇,然后折笔用力向右上迅速挑出,撇折挑要注意折处,书写时点画务必交待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带水。
(七)勾 1.蟹爪勾 是指竖勾屈曲似蟹爪,如“寺”字。写法是先写竖画,然后转笔向左行笔,再翻笔向上勾出。
蟹爪勾是竖勾的变化写法,形态优美、线条雄健、气势酣畅。 2.戈勾 即戈字勾,如“戊”字。
写法是侧锋落笔,然后纵笔而下,勾时用力翻笔向上勾出。戈。
7. "学"字的正楷,行书,隶书,草书的写法和特点
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 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 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 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 现了繁荣局面,达到了高峰.这种字体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关键.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 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 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 行楷:没有固定界限,在行书与楷书之间.赵孟頫的<胆巴碑>就是一个代表 楷体的几家代表: 颜真卿系颜体书法鼻祖,正楷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开创我国书法新风格。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柳公权,字诚悬,他自幼好学,十二岁便可做文章,是中晚唐时期为为出色的大书法家,书法继承颜真卿而取各家之长,独辟蹊径,创立了“柳体“,所以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
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一般人练字从柳公权的字练起,因为他的字很工整,好模仿,模仿时对笔力的要求也没有这么高. 常用的话,除草书外每一种字体写的人都很多.草书是要练过草书的人才能看懂的. 漂亮的话,看你自己的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