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消毒餐具细菌检测报告
1.最快捷的方法:用"84消毒液"浸洗餐具,它的作用与漂白粉一样,但温和、易用。只要按它的说明,将一定比例的消毒液倒入水中,浸泡餐具五分钟就行。可以杀灭肝炎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不足之处是有氯气,对人的呼吸道有刺激性。
2.最省力的方法:家庭中装一个消毒柜。用紫外光照射餐具40分钟可消毒。不足之处:要投入几百到上千元,消毒过程会放出臭氧,对人的呼吸道有刺激性。
3.最有效的办法:加热灭菌,最好是把餐具放到压力锅中蒸或煮,加热至气压升高,从开始自动放气时计时,加热30分钟,保证任何细菌与病毒全部被灭掉!且不产生。
2. 如何进行消毒效果的检测
具体如下(1)物体表面细菌学检测与评价,消毒前后各采用5cmX 5cm无菌规格板,放置被检测的环境和物品表面,用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latebuffersaline, PBS) 的采样棉签,采样100cm2; 如被检面积ClOOcm2,则采用采样棉签全部涂抹,并估算该表面的实际面积。
再进行培养48h(37°C),如无法培养目标菌则以自然菌消毒后较消毒前下降90%为本次消毒效果有效。 (2) 空气中细菌学检测与评价,将消毒实验室的门窗关好,在无人的条件下经lOmin后,在室内的四角和中央相当于桌面高度处各放置一个无菌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打开平皿盖,暴露5〜lOmin后盖好平皿盖。空气消毒达到规定的时间后,在消毒前采样的相同位置上,另放一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放置方法和暴露时间与消毒前采样相同。再进行培养48h,计数菌落。
评价标准:消毒后消毒对象中不得检出相应的致病菌,如无法培养目标菌则以消毒后消毒对象中自然菌的杀灭率>90%为本次消毒效果有效。 (3) 病毒学检测与评价。
最常用的手段是检测目标病毒的核酸,采用RT-PCR技 术扩增目标病毒核酸,通过比对是否出现阳性峰值,来判断环境与物品表面是否存在病毒的污染。但无法鉴别病毒是否存活。
。 (4) 其他快速评价技术。
可选用ATP等快速评价技术检测样,评价标准以消毒前后ATP值下降90%为合格。
3. 卫生室消毒记录表怎么填写
这个是我找的不知道行不行的 改一下我想应该行的消毒对象:包括操作台,剪子,镊子,棉球缸等,消毒剂名称:84液,戊二醛等,消毒剂量:84液一般是250-500mg/L,别的我也记不大清楚了消毒方法:有浸泡,高温高压,紫外线照射等备注要根据前面的补充你要是把原表复制上来,我应该能帮你填写的。
打开日常消毒记录表就是了你算是问对人了,我就是干这个的,记得给分呀。消毒时间2009.10.27上午7:00,一天要求两次的一般是上学前和放学后。
时间自己掌握消毒对象:教室内地面,桌凳,室内空气等(甲流的话选择空气即可)消毒剂名称剂量:84消毒液剂量500mg/L消毒方法:喷洒(空气消毒)如果前面的对象有桌凳,一般是擦拭执行人员:一般是班主任备注可不填,如要填写也就是填写例如“每日两次,或者消毒时关闭门窗,半小时后开窗通风等即可”。
4. 如何进行消毒与灭菌效果检验
随机取灭过菌的培养基,标明记号和日期,置25°C下培养3~ 7天,检查菌落种类、数量和出现部位。
如果培养基表面无任何变化,则表明灭菌效果良好,可接种应用;若个别培养基出现杂菌菌落,可能由于摆放过紧,导致蒸汽不畅,或锅的结构不太合理等原因所致;如果是大部分或全部培养基上出现了杂菌菌落,可能是由于温度或灭菌时间不够,要提高灭菌压力或延长灭菌时间。 接种室或接种箱在接种前需要消毒灭菌,其效果受药剂的有效期、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一般通过平板法、斜面法检査有无杂菌菌落出现,以便及时更换药剂,改进消毒措施和操作方法。 (1) 平板法用肉汤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常规培养基,分别倒人培养皿中形成平板,每种两皿,均放人接种室或接种箱。
检验时,按无菌操作要求各将其中一个培养皿的盖子打开,经过 5~30分钟预定时间再盖好;另外一个不开盖为对照。然后一起都放在30°C培养条件下培养48小时后检査有无菌落出现。
(2) 斜面法将以上的常规培养基灌人试管中制成斜面,各取 2支斜面试管,按无菌操作各将其中一支试管棉塞打开/把棉塞放人灭菌的培养皿中,经过预定时间再将棉塞塞好,同时一起放人30°C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后检査。 根据是否长菌落和菌落的数量、形体,来判断空气污染程度及杂菌的种类。
一般要求培养皿平板开盖5分钟,不超过3个菌落;斜面开塞30分钟不长菌落。若所长的菌落超过这个数字,应考虑采取措施提高灭菌效果或改进操作方法。
5. 整改措施怎么写手消毒监测不合格
看到这个题目和这些问题我很纠结,说实在的现在网上提出这些问题的不少,类似的问题也很多,我只能说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很简章的1+1=2的问题,在一个企业里它需要我们这些管理者针对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和找出最直接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否则的话,纸面上的东西是提交给认证机构的审核员了,但是这些问题依然会再次发生,得不到改进,所以说你以上所说的不仅只有这12个不合格项,我们只能说告诉你这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产品已开始加工了,但是相应的首检报告还没到”这个不合格项,我们都知道在汽车行业特别是在机械加工行业做产品首件检验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它的目的就是要检验本批次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或达到上批次的质量水平,以便防止产生批量报废,在ISO/TS16949:2009标准里面讲的是7。 5。
1。3 作业准备验证。
针对这个不合格项来分析,最终产生的原因你们应该比我们是清楚的,我们只能从文字字面上去理解,我想产生这个不合格项的原因起码有二种可能性;第一种就是操作工已经将首件生产的产品送给检验员去检验,检验员也进行了首件检验,产品也合格,并且检验员口头上通知操作工可以进行批量加工生产了,只不过首件检验的报告还没有进行填写(延迟了);第二种可能就是操作工的首件检验根本没有进行(报检),就直接开始生产了,所以现场也没有看到首件检验报告。 我们对上第一种可能性进行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为止。
如为什么操作现场看不到首件报告:因为检验员没有进行填写;检验员为什么没有填写首检报告:因为填写来不及;为什么填写来不及:因为检验工作量大;为什么检验工作量大:因为需要做首检的操作工太多,一时忙不过来;为什么忙不过来,因为检验人员太少。 因此检验人员太少也就可能是导致操作工已经开始加工产品了,但是相应的首检报告还未到的真正原因,你的纠正措施就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展开了,如增加检验人员、在每班开台生产做首件检验时增加检验人员或合理地调配首件检验人员等等。
但如果是第2种原因,那就是首件检验执行不严格的问题了,究竟是管理上出了问题、还是执行层面上的问题,你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和改进,其它类似的问题也可参照进行。 当然,对上述第三方审核中出现的12个不合格项的整改,不必是你质量部门或者某个人的事,你可进行组织或牵头,根据职责分配的原则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或人员,这样的改进也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以上所述,不知对你有所帮助没,但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只能是一般性的提示,可以借鉴一下。 最后,我建议你可以看一下两本最能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书,故障树(FTA)分析法、5Why分析法,一般地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