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舍本逐末的议论文怎么写
话题议论文示例(“友善”) 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威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比你行。
你看到那个穿大衣的老头儿了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越吹越大,大到成了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越急,老人把大衣裹得越紧。
终于,风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后走出来,对老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然后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你看,还是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
阅读材料后,请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注意: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写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领会话题的精神。话题材料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风与太阳的对比,揭示了“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的道理,写作中最好也能体现出这样一组对比,即不仅诠释“友善”待人的重要性,还要拿它与“愤怒、暴力”等作比较。
2、既可以从大处着眼,谈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需友善相待;也可以从小处落笔,谈善待身边的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还可以换个切入点,写人类应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友善待人 记得几年前,语文老师给我们读过一篇题为《好言一句三冬暖》的文章,其中有一个片段,至今记忆犹新。
美国著名的试飞驾驶员胡佛,有一次飞回洛杉矶,在距地面九十多米高的空中,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失灵,幸亏他技术高超,飞机才奇迹般地着陆。胡佛立即检查飞机用油,正如他所预料的,他驾驶的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却是喷气机用油。
当他召见那个负责保养的机械工时,对方已吓得直哭。这时,胡佛并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大发雷霆,而是伸出手臂,抱住维修工的肩膀,信心十足地说:“为了证明你能干得好,我想请你明天帮我的飞机做维修工作。”
从此,胡佛的飞机再也没有出过差错,那位马马虎虎的维修工也变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了。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
虽然维修工的过失险些使自己丧命,但心地善良的胡佛深深懂得有过失者的心理。当对方因出了严重差错而痛苦不堪时,善解人意、自我克制、出人意料地给予宽慰,使其恢复自信和自尊。
这,就是友善的巨大力量。试想,如果胡佛愤怒斥责这位维修工,甚至不依不饶地追究他的责任,那么很可能会彻底地毁了这位维修工。
可见,面对同一件事,以两种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就会有迥异的结局。友善,可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仅善待了他人,也能使自己得益———胡佛的飞机不是从此就没出过任何差错吗?而以愤怒乃至暴力来应对,结果往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有时甚至是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反映。有一则报道说:同样一起交通事故,在加拿大,可以不到两分钟就顺利解决,司机会很快下车,视事故的实际情况,以一种友善的态度来协商解决,双方都会向对方认错、道歉,于是不到两分钟,便各自开着车离开了。
而在中国,不花上一个小时是很难解决争端的。原因很简单,一旦撞车,司机就放下车窗,不管自己是否有错,便破口大骂,在车内骂得不爽,又走下车互相指责。
于是后面的车辆不能前行,司机们一个个在车内使劲地按喇叭。直至交警出面,分析事故双方的责任,一场风波才会作罢,但当事人常常还要互骂上几句,以泄心头之恨。
如此一来,不耗费一两个钟点才怪呢。有位资深研究人士曾撰文指出:“在21世纪的竞争中,我们在生产、经济方面碰到的困难还是能克服的,也是可以赶上去的,……但国民素质不用说与发达国家比,就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不容乐观的。”
我觉得,不能温和待人、自我省察和友善相处,正是我们国民素质不高的一个具体方面。 生活是一面镜子。
当你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当你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舞拳头。人生在世,请拥有一颗友爱之心,保留一份友善之情吧!友善,就是更健康,更富裕,走得更远。
友善定律的五种力量会改善您的人际关系,引领您走向成功。 友善能为您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
平和的心理状态更能让您富裕,幸运。那时,您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家庭的和睦。
琳达·卡普兰·泰勒和罗宾·科瓦尔曾出版过一本携带型的小书叫《友善的力量》,书中提到:如何运用您的友善在商界独占鳌头,而不仅仅只是改善人际关系。友善促进身体健康,改善您的爱情生活,并让您更富裕。
除此之外,您的同事,朋友,家人也会因此而。
2. 舍本逐末原文翻译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注释】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 《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例子】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有一个人向酿酒的人家询问酿酒的方法。酒家说:“用一斗米,一两酒曲,再加二斗水,把这些掺和在一起,酿造七天,就成了酒。”这个人很健忘,回家后用二斗水、一两酒曲掺和在一起,七天之后取出来尝,(味道)仍然像水一样。于是他去责问酒家,说酒家不传授给他真正的酿酒方法。酒家说:“你只是不按我的方法做罢了。”那人说:“我按照你说的,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问:“可有米么?”那个人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唉,连酿酒的原料都忘了,还想得到酒,等到得不到酒,反而去埋怨别人教他的不对。世上求学的人,忘记根本而去追求枝节,导致学业难成,跟这个人有什么不同呢!
谢谢被采纳!!!!!
3. 用舍本逐沫末写一句话
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斟酌,不要做出舍本逐末的事情。
2、写作文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那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
3、舍本逐末的文章不是好文章,一定吸引不到读者。
4、生活中,我们要掂量事情轻重、懂得取舍,不要做舍本逐末的事情。
5、明智的人都不会做舍本逐末的荒唐事情。
6、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否则,吃亏的可能还是自己。
7、做事情要讲求方式和方法,应尽可能避免做舍本逐末的事情。
8、地区文化交流过程不能舍本逐末,而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9、他考上了名牌大学,却依然回家务农,简直是舍本逐末!
10、他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工作重视敷衍了事,在别人眼里他重视舍本逐末。
11、他做事情总是舍本逐末,抛开重要的事情不管,专门挑选简单的事情做。
12、写作文不能舍本逐末,而是应该在内容上做用心,不要在形式上弄得花里胡哨。
13、我不是一个形式主义者,所以做事情不会舍本逐末。
14、平时学习不用心,考试临时抱佛脚,这与舍本逐末没什么区别。
15、舍小家顾大家不是舍本逐末,而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
4. 舍本逐末的缩写
齐王派出了一个使者,要他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礼仪过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问候赵威后的亲笔信,递给了赵威后。赵威后却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反而问齐王使者年景和百姓,使者问他为何不先问齐王近况,她说:“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同样,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
一天,齐王派出了一个使者,要他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已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他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欢喜。她一欢喜,说不定会回赐一件什么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呢。 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京都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十分美丽。是啊,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说过了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待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 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果然,赵威后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鲜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那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在等候了。她一身的正气,满脸的慈祥。 礼仪过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问候赵威后的亲笔信,递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随着赵威后的问候,该如何回答,齐王使者都回答过了。可齐王使者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是直率的人,心中有啥,便会说啥。再说,见赵威后是那样的慈祥与宽厚,于是,他问道: “尊贵的威后,吾奉吾王旨意,专程向你来问安。照说,你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你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你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摆在了后头呢?” 赵威后微微地笑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我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的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什么道理?” 赵威后:“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同样,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 齐王的使者,张口结舌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一没有去观光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二没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没有去游览那巍峨的丛台和热闹的市桥,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的那不是“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都沉重……
5. 舍本逐末这几个字怎么读
舍本逐末shě běn zhú mò
[释义] 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语出]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è”。
[辨形] 末;不能写作“未”。
[近义] 舍近求远 贪小失大
[反义] 追本求源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办事处理问题抓次要的;不抓主要的。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偏重在“做的内容不当”。而“舍近求远”偏重在“方式不当”。
6. 舍本逐末的意思
舍本逐末的意思: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自《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钱。”
译文:“采铜铸钱,一年十万人不耕种……弃本逐末,耕田的人不能有半数,邪恶不可能禁止,起源于钱。
扩展资料:
成语拓展: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
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7. 舍本逐末的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然后问使臣说:“贵国的情形怎么样了?庄稼好吗?人民好吗?还有你们的君王也好吗?”
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回答说:“我是奉君王之命来问候你的,你不问我们君王的情形,却先问庄稼和人民,这样未免先贱后贵了吧!”
赵威后笑着说:“你的观念错了,想想看,没有庄稼,哪会有人民呢?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呢?难道要先舍根本去问末节的事吗?”
扩展资料:
舍本逐末的例子: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孟子说:“当今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