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骑自行车的拼音怎么写
骑自行车的拼音是:qí zì xíng chē
1、qí,声母q,韵母i,音调阳平。
2、zì,声母z,韵母i,音调去声。
3、xíng,声母x,韵母ing,音调阳平。
4、chē,声母ch,韵母e,音调阴平。
1818 年,德国男爵卡尔杜莱斯制作的木马车在德国和法国获得专利,他也成为一般公认的自行车发明人。他在车的前轮上安装了一个方向把手,这是人们最早对自行车的印象,但是和达芬奇的手稿比起来,这台车只能靠双脚在地上蹬,用木头打造。
1885 年,英国人把大小轮的自行车改为前后轮一样大,并且使用链条驱动,叫做 rove 行自行车,这也就是现在自行车的基本雏形。有了和现在一样的轮组,自行车车架,链条驱动,但还是没有刹车。
扩展资料:
骑自行车上马路要注意:
1、双眼正视前方。
新手骑行自行车的时候最好是先在无人地区练习一段时间,等到你已经能够骑行自如的时候,就可以上路了。上路的时候一定要双眼正视前方,身体保持平衡,这样车身才不容易倒,你看得也会比较长远,相对于来说更加安全。
2、尽量不逆行
骑自行车的时候不会有很明显的交通规定,所以新手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平时骑行的时候尽量不要逆行,宁愿多骑行一段路程,也不要选择逆行,逆行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这样是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
2. 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拼音怎么写
(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拼音如下:
【汉语拼音】洋(yánɡ) 浦(pǔ) 经(jīnɡ) 济(jì) 开(kāi) 发(fā) 区(qū) 管(ɡuǎn) 委(wěi) 会(huì)
1、在拼写拼音时,常常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可混淆。如in和ing,en和eng等。
2)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可混淆。如zi和chi,si和shi等。
3)声调符号切不可标错位置。如把会(hui)的第四声错标在字母u上,实则标在字母i上。
4)处理“一不七八”等变调的字标注按原调,读的时候要变调。比如,一定,“一”原本是一声,但是要读成第二声。
2、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简称“洋浦管委会”)是海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为议事协调机构性质,根据中国**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3次会议精神于2007年8月设立。
3. 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在教学生字时,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
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由于古代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汉字古代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
给中华民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
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
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编辑本段汉语拼音运动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
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
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
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
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
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
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
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
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
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
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
4. 密战无声的拼音怎么写
密战无声的拼音为:mì zhàn wú shēng。
密,声母是m,单韵母是i,音调是四声。 战,声母是zh,复韵母是an,音调是四声。
无,声母是w,单韵母是u,声调是二声。 声,声母是sh,复韵母eng,声调是一声。
《密战无声》是一部电视剧作品,由戈弋执导,王耀辉、马丽霞主演的谍战剧。 扩展资料: 在渡江前沿的海城,中共情报联络站一夜之间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毁灭性破坏。
我党派出齐子义同志,通过各种渠道打入国民党保密局海城站,铲除叛徒,获取各类情报。齐子义在刚到海城的第一天,陪同军统站廖站长一起和叛徒接头。
齐子义万万没有想到,前来向敌人提供情报的竟是昔日战友褚兴,同时对方也认出了自己。紧急情况下,齐子义用备用手枪击毙了褚兴、廖站长和行动队刁队长,同时开枪将自己击伤。
新任军统站站长尤放到任后到病房了解齐子义伤情,同时对齐子义产生怀疑。 此后,齐子义经历了特务组织的无数次考验,与敌人斗智斗勇,并在地下市委的配合下,同敌人展开了一次次生死搏杀。
他抓住敌人内部尔虞我诈的特点,使敌人内部产生了一系列的暗杀和内讧。齐子义利用这样的机会,不断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为渡江战役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密战无声。
5. 遣的组词有哪些
遣的相关组词:消遣 派遣 差遣 遣散 排遣 遣送 调遣 先遣 遣返 驱遣遣辞 编遣 遣词 谪遣
拼 音 qiǎn
部 首 辶
笔 画 13
五 行 金
五 笔 KHGP
详细释义
1、派;打发:特遣。遣送。
2、排解;发泄:遣闷。消遣。
扩展资料
1、消遣[xiāo qiǎn]
原指排解愁闷。引申指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
2、派遣[pài qiǎn]
(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派遣代表团出国访问。
3、差遣[chāi qiǎn]
分派去外面工作;派遣:奉上司差遣。
4、遣散[qiǎn sàn]
旧时机关、团体、军队等改组或解散时,将人员解职或使退伍:遣散费。
5、排遣[pái qiǎn]
借某种事消除(寂寞和烦闷):心中的郁闷难以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