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篇 相由心生 的文章
相由心生,源于一个久远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山东有一个手艺人,人长得很漂亮,喜欢雕塑妖魔鬼怪的东西,雕塑的形象活灵活现,很多人都去买他雕塑的东西,年深日久,生意做的很红火,发了不少的财。有一天,偶然间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形象变得凶恶、丑陋、古怪。
他遍访名医,都无功而返。 有一天,偶到一座寺庙,向寺庙的长老苦诉衷肠,长老说,“我可以了你的愿,条件是必须给我雕塑几尊神态不同的观音像”。
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手艺人接受了长老的条件。他不断的研究观音的心态和神情;琢磨观音的表情、德行和表情,有时得到了忘我的程度,甚至感觉自己就是观音。
半年后,神态各异的观音像,以善良、慈悲、宽容、殊胜的形像,惟妙惟肖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人赞不绝口。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相貌也变的气宇轩昂、稳重端庄起来。
不治之症不治而愈。 这个故事,让人从中体会到内心的变化与相貌的必然联系。
要想使自己的相貌变好,自己首先对人类要真诚;对众生要善良;对交往中发生恩和怨、人和事要宽容。相反,人要变的贪婪、自私、刻薄、淫荡、杀生,他的相貌就会变得丑陋、可怕、凶狠、狡诈、古怪。
总之,人的相貌,都是人长期习惯的结果,习惯的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都发至本心,显在本身,现在本相。 相由命生,对西方的《命相学》和东方的《易经》学的好的人,都能从人的面相中,看出人的命运。
就是指生命是有运行规律可循的。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靠人自己的努力,是不可改变的。
佛教中讲的因果轮回、因果报应学说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大意是说,人要想知道前世的状况,看一看今天的人生状况,人就会知道;要想知道后世的结果,想一想今生自己的作为,人就会知晓。
人今生的吃苦、有病、灾难和不幸的果,都是人前世享受、健康、幸福的透支的因决定的;人今生的享受、健康、幸福的因,也会造下来生的吃苦、疾病和不幸的果。人今生的挥霍无度、纵情享受,也会造下下一世的痛苦;人前生的苦与乐与人今生的好与坏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从人的前生、今生和后世看是这样,从人的前半生、现在和后半生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中国的中医讲“四诊”,叫“望、闻、问、切”,其中的望,就是望气色,望在“四诊”的最前面,可见,望在诊病中的重要性。古代的名医,一看人的相貌,基本上就能看出人的前因后果。
从人的性情上看:常怒的人会伤害人的肝胆;过喜的人会伤到人的心脏;久思的人会伤及人的脾胃;常悲的人会伤及人的肺腑;常恐的人会伤害人的肾源。反过来讲,上面的病症也会从这些情志中有所反映。
从人的表相上看:眼睛看而不清,说明肝脏有问题;舌头尝而不滋,说明心脏有毛病;嘴唇苍白无色,说明脾胃不和;鼻子嗅而不味,说明肺腑显病态;耳朵听而不闻,说明肾功能衰退。人的面相的不同部位与人的五脏六腑对应关系中,看面相颜色的具体变化,也能找到病的症结。
从人的面相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相对照,也能看出人的癖好。常吃酸的人脸发青;爱吃苦的人脸发红;好吃甜的人脸发黄;喜吃辣的人脸发白;过吃咸的人脸发黑。
年龄大、生活有阅历的人,也能通过看其相、观其行、听其言,知道这个人的性格、人性、癖性和健康状况。看起来好像是命里注定的东西,其实,很多都是自己不好的思想、不良的习惯、不善的行为造成的。
相由自生,从人的角度上讲,好像命里注定的东西都是不可改变的,对人来说是无能为力的。其实,只要找到了形成问题的原因,克服人性的弱点,从自身的“心”做起,相貌就可以改变,命运就会重新被安排。
“相由心生”、“相由命生”的魔咒就会被破解,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相貌,还原自身的真形。 我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把人变好。
一种是从“心”改变。过去,有一些故事给人启迪了一条新路。
有的人做了大善事,原来被命相先生看的不好的命变好了;有的人积了大功德,短的命延长了;有的人为众生谋了大善举,原来举步维艰的当官路,一下子变的官运亨通了。相反,有的人,做了大坏事,烧寺毁庙,杀生害命,病了自己的身;损了家人的命;毁了家庭的业。
如果我们都能从“心”做起,用真诚去对待万物、用善意去成就万事、用宽容去对待众生,你做做看,你会体会到人的面相的又一大改观;人生的路的又一大改善;人的命运的又一大改变。 一种是从“性”改变。
过去,我们总把性与命联系起来,叫“性命”,性在先,命在后。不只是表面上的修辞,那里蕴涵着延年益寿的真机。
先修性,然后才能养命。要想使自己的生命更健康,就必须改变自己不良的习惯。
把自己后天形成的不良习惯、不善的行为、不真的言行逐渐戒掉,放下对名利情的过度追求,人的命就会延长、身就会健康、心就会愉悦。对人就能心胸宽广、对事就会从容面对,人的性情会变的温良恭俭让,性格温和、理性,性不伤别人,命不害自身,人与万物和谐相处、德与道相互融通,使人得到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升华。
2. 什么是相由心生
相,不是指面容的美丑,而主要是指面容上带出的情绪特征,也就是说是情志的表达。所谓怒相、悲相等等,都是这个意思。
从缘起的角度讲,心理情感是怎么来的呢?是对事物的执取而来,因执著而生种种贪、嗔、痴、慢。佛法中,由于心的作用、心的出发点不同,而生起不同的对待外界的感受和作为。比如贪、嗔、痴、慢、昏沉、掉举反复、嫉妒疑惑等等,这些是不好的心理状态。比如慈悲、惭愧、平静安定、不贪、不痴等等就是好的心理。最后,将一切烦恼的总根归结为:贪、嗔、痴、慢、疑、恶见。
外界产生的各种心理反馈,是因为心的觉知功能。对事物的觉察,才生出种种见解。错误的见解,使人或者因为贪爱自我的表现欲望而做出种种不对的行为,或者因为痴迷自我的保护而事事逃避畏缩。由情感而牵动身体的色身组织,所以从有紧张、放松带来的各种神经和肌肉组织的表现。
比如说:
在幼儿的时候其实是看不出什么面部紧张的,因为他们的心理是空白,一切都处于逐渐认识逐渐改变的状态。当人开始长大后,我们常说这个人长开了,就是说明这个人的心理身体都开始有了成长。
心中常怀嗔恨烦恼的,面部也会局促、紧张、甚至狰狞和扭曲,当胸怀渐渐开朗的时候,这些紧张的面部组织都会得到舒展。所以说心慈则面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看成年人的面相五官的形状、位置、宽狭,是可以估计出一个人的性格,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时,由于行为产生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所以看待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可以估计出这个人的习惯特征,再由此推测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待人态度,等于是对上面所说的进行逆向推理而已。
再说面部位置与身体的五脏,在中医理论中是非常明确简单的,没有什么玄虚,只是没有经验的人不易掌握。
比如,以心和小肠为主的气血运行系统,在体表的出口是舌;以肝胆为主的气血生养储存疏散系统,在体表的出口是眼睛;脾胃为代表的营养消化系统,在体表的窗口是口腔,营养是否正常的情况表现在嘴唇上;肺和大肠都是负责气和营养升华、分解的系统,在体表的出口是鼻;肾与膀胱为主的系统,主宰着人体精气的合成,负责着生殖功能,同时也负责排泄,在头部以耳朵作为窗口,在体表的出口就是我们排泄大小便的位置,精气的合成是否正常表现在头发上。
把医学的特征分析与心理性格的特征分析结合,就是常见的看相算命了。
3. 照样子,写成语,什么什么相照
『包含有“相照”字的成语』 (共3则)
[f] 腹心相照
[g] 肝胆相照
[t] 同明相照
『腹心相照』
『拼音』 fù xīn xiāng zhào
『首拼』 fxxz
『释义』 腹心内心;照映照,见。以真心相见。比喻彼此很知心,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康熙字典』 腹、心、相、照。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这相知只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示例』 无
4. “无相有心,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
相由心生 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大意指的是:世间幻变皆因内心意念而起,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 佛家偈语。
“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大体的意思是说:注重内心的修行,而无需刻意寻求外在状态的粉饰,因为何样的“心”决定了何样的“相”;反之如果没有内心的修行,再好的外在状态也会泯灭。
人到了一定年龄,远离了天然,逐渐跨入相由心生的阶段,生活状态则更多的体现在外在状态的粉饰上。 荀子《非相篇》有言:“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逐心灭”。
所以说,真正地美是来自于内心的善良。
5. 为什么说“相由心生”又说“人不可貌相”
相由心生,那什么是“相”那?其实,“相”就是相状。《楞伽经》云:“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广义的说:指事物认识中的外在表象、概念(名相)与本质。例如:书,外在表现是长方体,一张一张的:概念就是某某书;本质就是几张或几十张再者几百张的纸。
那么为什么“相由心生”那?因为人的思想是已先入为主的,心指的是人的思想。当人看到桌子上放着由数张纸装订成的长方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什么书啊。也就是从思想(心中)萌生出该事物的概念。这时“相”就从心中产生了。
但是,当人看到书的时候,第一时间都是先看书的名字、作者,感兴趣了才会去看写的是什么内容,然后,再去看纸张的质地。要是书的名字没有引起你的注意或兴趣,一般都不会去翻看内容的。不看书的内容又怎么能知道书写的好坏那。还有一种情况,要是用卫生纸写的书,无论内容写的是什么,放在那里,人们也不会把它想象成是什么好书。这就是人们通常是“以相取物”。“人不可貌相”也就是这个了。
望 采纳 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