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甲骨文中的星字来历
甲骨文构形从 (生),从 ,或省作 ,同为晶。
“晶”即星之象形。王筠《释例》:“晶,品皆当为古文星字。”
“生”既是声符,又兼表义。古代先民认为天上的星星时多时少,是生出来的。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 、、当为星之本字,象列星形,后以晶为精光,字遂加生声以别之。”释曐,今规范用作星。
《说文》:“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生声。
一曰,象形。从口,古口复注中,故与日同。
古文星。 曐或省。”
“星”的本义是天上发光的星星。引申指星宿、星座;引申指象星一样的东西,如“人造卫星”;引申表示细小,和星一样细小的或闪亮的东西,如“星星之火”、“闪闪的红星”;引申比喻有特殊才能或作用的人,如“歌星”、“影星”、“寿星”等。
卜辞用作星之本义;用作晴,为假借义。
2. 唯星不弃的甲骨文怎么写
唯星不弃的甲骨文,如下图:
甲骨文介绍
甲骨文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发现于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
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天文、历法、医药等各个方面内容,目前甲骨文已识别出的字大约为2500个。
3. 在甲骨文里开始用三个圈表示星对不对
不是。
星,形声字。表示星星的字本是“晶”,甲骨文“晶”用三个圆形表示天上发光的星体。
后来因为“晶”被借作“形容光亮”(如“晶莹”)、“结晶”和水晶矿物用,于是另造了“星”。“晶”与“星”本一字分化。
“星”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中间是声旁“生”字;“生”的周围或两旁的“口”字形模拟夜空的星辰(图1、2)。周代中期“麓伯星父簋”里的“星”字的构形已变成“晶”下从“生”了(图3),这是金文,隶定写作“曐”。
但到了战国时期(图5),便把“星”头三“日”省为一“日”,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是不断简化的过程。以后,“星”字就以小篆为基础发展为的汉隶(图8、9)和楷书。
4. 甲骨文的明字怎么写
甲骨文的明字:字源演变:明字篆隶楷行草书欣赏:篆隶楷行草明 míng〈形〉会意。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 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
本义: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
朙,照也。——《说文》1. 亮,与“暗”相对:~亮。
~媚。~净。
~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灭。
~眸。~艳。
~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2. 清楚:~白。~显。
~晰。~了。
~确。~朗。
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
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
~讲。~处。
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
眼~手快。6. 睿智:英~。
贤~。~君。
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
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常用词组明白 明白 明白人 明摆着 明辨是非 明察 明察秋毫 明澈 明处 明窗净几 明达 明珰 明道 明德 明灯 明断 明矾 明告 明沟 明光瓦亮 明晃晃 明火执仗 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