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的梵文怎么写
这个葛洪真人在《抱朴子》中发明的,本来是中文,为什么还要用梵文写呢?再说灵与不灵不是文字决定的,心外求法是外道且看一下朱舜水的 "敬" 字退死神论语别裁--南怀瑾祈祷是求救的信号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祷尔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祷久矣!有一次孔子生病,大概病得很严重,以现代情况来说,大概医生都束手无策了。于是学生们急了,尤其是性情急躁的子路更慌了,主张请一个画符的、念咒的来拜拜;或者请一个神父、牧师来祈祷;找一个和尚来念经。
这就牵涉到宗教,向神只去求救。"子曰:有诸?"一个问号。
孔子说,子路!有这回事吗?有可能吗?意思是说,人病重了,在菩萨面前,或上帝面前一跪,说菩萨啊!上帝啊!他给我长命吧!再活两年吧!我还有些帐没讨,再过两年就可以讨好帐,再慢慢去。这样可以吗?小说上写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师老无功,知道自己快死了,拜北斗星。
(这 是小说上写的,历史上实际没有这回事,如果真有这回事,诸葛亮就不叫诸葛亮,要改名诸葛暗了。但道家有此说法:北斗,统称北极星。
北极星和南极星,掌管人的生死。后来民间传说的南极仙翁,他的形像成为庆贺长寿的象征。
而道家的说法,南极仙翁是管寿的、管生的;北斗星君,是管死的;所以欲求不死,要用道家的方法拜北斗。是另有一套的,包括画符、念咒、点灯等等。)
结果还是死了。这是小说写的,不去管它。
但这一节《论语》告诉了我们,孔子对于鬼神之事,形而上的 东西,并不是反对。前面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
"鬼神有没有存在,他没有讨论。因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谈到超现实世界,有没有另一世界存在,这是东西文化五千年来,到现在为止,哲学、宗教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说这些不科学,科学并不是万能,现在科学正要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还没有找到。
不要以为科学解决了问题,事实上问题还没有解决。像爱因斯坦这样一位伟大的人,可惜死得太快了一点。
他想把生命升华,变成为四度空间(Four Dimensional Space或称四次空间,或四个因次空间)。那时人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可以有神通,可以不靠机器而在空中飞行。
他有这个理想,没完成就死了。他到快要死的时候,感觉宇宙的生命后面还有一个东西。
什么东西呢?当然不是唯物思想的。他是搞物理的,科学家都是朝唯物方面的路子去探讨。
结果他认为不是属于唯物方面的,而是另外的东西,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他没办法,只好去信上帝。
因为这一个力量他没有研究出来,是个东西但不可知,还不如信上帝,精神先得到保障,先得到安慰。形而上是不是有个东西?生命是否在一个躯体里死了以后可以再生、再来?这都是人类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所以人类文化不要自吹了,站在哲学立场看人类文化是非常幼稚的,连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人从儿童到少年,幻想最多。
对一个茶杯可以看上几个小时;对一堆泥士、一块破瓦片会觉得很好玩,大感兴趣;堆城筑池,可以玩一整天。后来加上知识的教育,到了二十岁前后,又进入另一个阶段,作学问、作事业的理想基础,就在这个时候打的。
看历史上的大政治家、英雄、文学家等等,一切成功的人,基础都在这时候奠定的。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打好基础而后来能够成功的,不是绝对没有,但例子太少。
三十岁到四十岁,并没有什么创见,只是将十几到二十几岁之间的理想付诸实施,化成事实。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几乎三十几岁就成功了,尤其是领导或统治方面的人物,更少例外。
汉高祖年纪是大一点,但也只四十几岁,没有超过五十岁就成功了。他统一天下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
其他的人作学问也都是如此。当然年老才成功的,不是没有,但少得很。
到了五十六十不过空留回忆。所以遇到老年人,要准备一番心情去光听他讲过去:"我当年如何如何",今天讲了,明天见到还是这样讲,可以讲几千百次。
但告诉他现在的事情,他会马上忘记。所以人的学问,一切的见解,都不超离年轻时的模型,尤其以科学为然。
现在的科学家,超过三十五岁以后,就很少有科学上新的发现了。有新发现的都是年轻人。
而学问思想到五六十岁成熟的时候,人就凋谢了。我前面也说过,人类古今中外的文化,都是二十几岁的文化。
就是继往开来,永远是年轻的,永远是没有成熟的。所以中西文化,宗教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好,对最后的结论,都未曾获得。
生命究竟从哪里来?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都没有结论。像前天和年轻同学谈到,我最近看了丁中江先生的北洋军阀史,把近代几十年来的事故,引用第一手资料记述。
我对每一文献都没放过,但看了以后就有一个感想:"人究竟为了什么?"这又是还没有答案的哲学老问题。当然我们可以假定很多答案,但这些答案只是人为的、主观的,并不是哲学的正确答案。
所以有无鬼神,我们不知道,这个问题暂时保留。但是我们看孔子的态度,他对这个问题是明白的。
当他病了,药物无效的时候,子路说,求神吧!去祷告一下吧!孔子听了问子路,真有这回事吗?孔子这话说得很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