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篆的比划都怎么写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有叫古隶,是秦代还用的隶书,同小篆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比划上,把弧线变成了直线,把圆转的线条改成了平直方正的像条。形体上,打破了篆书长条形的架构,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大众的是流行的,是适合各种场合的。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化,使汉字更加简单。方便,从文字基本作用方便。从交流这一作用来看,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汉字隶化是汉字发展的分水岭,若无此,汉字永远是茧中的蛹。
隶书笔势舒展,而且,带有波折和挑法。所谓:“波折”和“挑法”,都是之笔画的写法和神态说的,凡横画与撇、捺、运笔波澜起伏,,收笔处加粗,笔锋了略上挑,古隶演变到汉隶后,汉字残存的篆书中的某些痕迹已彻底根除。到此汉字基本定型。所以,从隶书到楷书其意义就远不如汉字隶化重要而深远。只不过去掉了字形的波折,自行方正。更加方便规范罢了。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隶书虽简便却少了古代图画,故事的痕迹,也少了丰富的内涵,但这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在秦王朝的大力推广下,它和篆文的区别有了更大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总之,汉字由篆书变为隶书,使汉字史上的大飞跃.如同电话的发明,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交际.汉字的另一次飞跃是从甲骨文到小篆.它是汉字简化的第一步.经过两次飞跃,汉字基本定型
2. 道的小篆怎么写
1)【道】的【方正小篆体】写法
2)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小篆字体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3. 小篆的书字怎么写
小篆“书”的写法是
小篆简介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代表书家
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宋代:徐铉、释梦英;元代:赵孟頫、吾丘衍;明代:吴叡、李东阳、赵宧光;清代:王澍、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
代表作品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峰山时刻立的第一块石刻。《泰山刻石》,是在此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刻立。
《琅琊刻石》(山东胶南)、《芝罘刻石》,是秦始皇二十九年于芝罘山(山东烟台市西北)刻立。
《碣石颂》,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所立。
《会稽刻石》,是始皇三十六年(前210年)第五次巡行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所刻。这些刻石都是标准的小篆书体,相传为丞相李斯所写。
4. 小篆的和怎么写
和字小篆的写法如下图: 拼音:hé hè huò huó 部首:禾 笔画:8 五笔:TKG 释义: [ hé ] 1.平和;和缓:温~。
柔~。~颜悦色。
2.和谐;和睦:~衷共济。弟兄不~。
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媾~。
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弄得百姓不得安生。 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棋。
~局。末了一盘~了。
5.姓。 6.连带:~盘托出。
~衣而卧(不**睡觉)。 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
柜台正~我一样高。 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
10.指日本:~服。 [ hè ] 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一唱百~。 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一首。
[ huò ] 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药。藕粉里~点儿糖。
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二~药。
[ huó ] 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面。~泥。
~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近义词:跟 、与 反义词:战 不同读音的相关组词: 1.和好[hé hǎo] 和睦:兄弟~。
2.和气[hé qi] 态度温和:对人~。 3.总和[zǒng hé] 全部加起来的数量或内容:力量的~。
三个月产量的~。 4.附和[fù hè] 不加辨别地跟着别 人说或做:随声~。
和(hè)。 5.唱和[chàng hè] 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他们经常以诗词~。
6.应和[yìng hè] (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同声~。 7.拌和[bàn huò] 搅拌:~饲料。
饺子馅儿要~匀了。 8.和弄[huò nong] 搅拌。
9.和面[huó miàn] 用水揉和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