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友访谈录要怎么写啊
访谈录,顾名思义就是对访问谈话的记录。
它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文体,在当今的各种新闻媒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香港凤凰卫视的王牌栏目之一——“杨澜工作室”,本质上就是访谈录的一种,其文字结集出版,名之曰《我问故我在》。
而国内所有高品位的报纸,也都有这种文体。下边就以我校高一(2)班吴芸芸同学发表在《碧桂学子报》总第七期第八版的《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为例,谈一谈访谈录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访谈录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访问对象、访谈内容、时间背景等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访者与谈者的对话。前者相当于小序,后者则是全文的主体。
如《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一文,开端先介绍了访问对象林文韬,然后点出采访的时间(中考前夕)和访谈内容(对高中生活的感受等),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者向林提出四个问题,林分别作答,构成了本文的主体。
最后一次问答则是访谈结束时的礼节性语言。至此,一篇完整的访谈录就成型了。
以上介绍了访谈录的基本结构格式。写好访谈录的关键是什么呢? 如果说写诗“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写访谈录,成败的关键也在“写”外——那就是“访问”。
而成功的访问,首先要有一个中心话题,它是和读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等分不开的。仍以《林》文为例,其中心话题是“对高中生活的感受”。
之所以以此为中心话题,是因为很多同学及家长对高中生活非常关心又缺乏了解,而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四次问答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样就抓住了关键,重点突出,访谈不枝不蔓,记录成文自然就紧凑严整。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按一定的次序展开,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等)等,这样才利于访问的顺利进行,形成文字也才能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切忌东拉西扯,乱问一气。
《林》文就主要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展开提问的。 再次,提的问题要内容具体,让访问对象有话可说,切忌空泛。
更不要提假大空的问题,否则被访者要么不愿配合,要么胡乱应付,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形诸文字,读者也会望而生厌。 另外,还可以在每次提问新的话题前,适当的接过对方的话,延说几句,然后再转换到新的问题上,这样可以缓和采访现场的气氛,使文章过度自然,前后连贯。
如《林》文的第四问,作者就先接着林谈的游戏机大赛的话题延说一句:“对,我也现场观看了比赛,对了,你还是参赛选手之一呢!”一句话拉近了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然后话题一转,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访谈录的写作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做好写前的访问。
愿同学们,尤其是小记者同学们能利用好这个工具,将身边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及时向家长,向社会作出报道。
2. 访一名校友,撰写一篇访谈心得
广东实验中学120周年校庆校友采访——何建罡广东实验中学120周年校庆校友采访——何建罡何建罡:63届校友,毕业于华工建筑系。
1954年3月出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副院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材学术委员会轻骨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协混凝土啊结构协会理事长安大学客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兼职硕士导师对母校情深意重,参与多项省实初中校区建筑物的设计及施工第一次与何建罡老师联系的时候,我们发了一封很长的短信去介绍省实校庆的种种情况。就在我们还在为这次采访活动能否成功进行而踌躇不定时,何老师很快回了短信“好,什么时候?”坦诚与高效率,是何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采访定在了省实校内的敬师亭内进行,星期天的校园学生不多,亭子里可以看到省实的教学楼和实验楼,仿佛空气中都可以嗅出琅琅书声。何老师一身简洁的白色,虽然已是比我们年长几十届的老学长,但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年轻的气息。
亲切的微笑和出乎意料的善谈,一下子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起来。 那时候的省实何老师是六三届的省实学生,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省实的学生。
因此,他对母校有着一番特别深厚的感情,对省实的传统,也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入的了解。按何老师的话来说,能在省实读书,其实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在何老师读书的那个年代,要想考上中学,必须参加全市的统考。想要进入像省实这样的名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省实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有着比其他学校更为优越的师资条件。一般的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这一门课,而何老师当时的英语老师,竟是国内有名的英文电影翻译家。
这使何老师和他的同学比同龄人有优势。在那个时候,很多学校连续几年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而省实,却能有一半的学生顺利升学,差距就在这里拉开。
何老师半开玩笑的说,放学以后,其他中学的学生都会选择聚集在越秀山看足球,而省实的学生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读书,这就是省实吸引他的地方。当我们好奇地追问那时候的省实和现在到底有什么区别时候,何老师的答案是:现在省实的很多传统,在那个时候已经存在了。
比如说课外的科研小组,像无线电研究小组,生物研究小组等等。那时候的生物课,也并不是单纯的读书,有时还要到学校的植物园去种东西,可以说是乐趣无穷。
也有很多省实的学生去参加各类的竞赛,不过那时候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因为兴趣而去参赛,而不像现在,或多或少有着一些“一定要获奖的”的心态。总而言之,全面地发展这种理念在那时候的省实已经开始扎根。
可以说现在省实的优秀,也得益于前辈们的开明和努力。看学习:勤奋+全面知识+实践 在何老师读书的时候,流传着一句笑话: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然而这也是当时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在何老师看来,死读书这三个字,有时候是必要的。
何老师是**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参与工作十几年后再重返校园读书,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死读书”在这时候,可以辩证地译作勤奋。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天晚上不到1点是不会睡觉的。”何老师笑着回忆当时那段艰辛的读研时光。
由于**的影响,基础知识的薄弱使他每做一件事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工作。何老师认为,当遇到不清楚地问题时,参考别人的资料与经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通过与别人交流时,自身的经验与知识也可以得到积累,长期的积累,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尽管何老师读书很勤奋,但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巧读书”似乎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在中学时代,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那时候在省实读书,压力并不大,作业也不多。
何老师每天在学校就将作业完成了,一放学就去书店看课外书。他尤其喜欢科技类的书,但其他内容的书籍,也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些。
不局限自身的知识,在何老师看来尤为重要。“很多工科的学生总以为经济学属于文科,与自己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
何老师从学生时代,到后来参与工作,都尽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书。何老师毕业于华工建筑系,然而在工作时,会参与各种各样的设计,像水泥厂化肥厂的筹建等等,都必须具备多种的知识。
退休后的何老师成为法人代表,他便特意地了解很多法律上的专业。
3. 走访一位高校大学生或成功的校友访谈
“走访一位高校大学生”访谈日记 寒假,教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走访一位高校大学生或成功校友,并且写下访谈日记。
这可难坏了我,虽然我家的对门邻居出了个大学生,可他常年在外地工作,现在已是博士。可是他今年会回来吗?说来也巧,今年是他母亲的六十大寿,应该会回来的。
果然,第二天他便回来。 我拿起笔记本和笔便走向他家,我刚一进门,刘阳大哥便一眼认出了我,说:“咦!这不是小文吗?三年不见,高了许多呀!你拿着笔记本和笔,不会是想采访我吧?”我说:“刘阳大哥,你猜对了!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就是走访一位高校大学生,并且写下访谈日记。
我问,你答,就像聊天一样,好吗?”刘阳大哥说:“没问题!” 我:“是谁用什么方法带你走上成功之路的?” 刘阳:“是我的父亲,他一向对我十分严厉,我的书可以有一层楼那么高了,在父亲鼓舞下,书便成了我永远的朋友,忠实的朋友。我和书几乎是形影不离。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看到希望,正是因为读书,在我今后的学习中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我:“一个成功者的学习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您有什么好习惯吗?“ 刘阳:“当然有,一天中,要有目的地学习。
否则不但学不好,还会对你正确思想产生负面影响,早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早晨刚刚清醒过来,记忆力十分强,趁这个时候要多读,多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要把重点牢牢记住,这才能成功!' “刘阳大哥,我以后一定按你的习惯,使我也学业有成,像您一样学有建树!”。
4. 访谈报告怎么写
访谈报告,内容就是对某个人物的采访整理出来的文章,这种文体的确有一定的格式,但不是统一固定不变的。比如说,要我写访谈报告的话,我就会按这样的步骤来写
第一步:写访谈主题。就是写一段总的内容概括,将这次访谈的目的与结果等内容整理成段。
第二步:写出固定的格式。访谈形式、访谈对象、访谈时间、访谈人、被采访者介绍等。
第三部:将你的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以对话的形式写出来。如果你真的有访谈的话,就该做好笔记,甚至是带上一支录音笔记录对话的内容以便后期整理加工。
如果你纯粹只是瞎掰掰(实际上没有进行采访),那你就一个人分饰两角,自己跟自己访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