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的方块字怎么写
我国的汉字,都叫做方块字。
你题目打出来的《崔》字,就是方块字。
上头写一个《山》字:
竖,竖折,竖。
下头写一个《隹》字:
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可以看看古代书法家的字:
(篆书字体的)
2. 各位大虾们:"聻"这个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
基本信息 拼音:jī jí jiàn nǐ 部首:耳,部外笔画:14,总笔画:20 五笔86&98:ILRB 仓颉:ELSJ 笔顺编号:44112511123312122111 四角号码:324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07B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 ● 聻 nǐㄋㄧˇ ◎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哩”:“远(禅师)拊公背曰:‘好~。
’” 其它字义 -------------------------------------------------------------------------------- ● 聻 jiànㄐㄧㄢˋ ◎ 迷信的人称鬼死为聻。 English --------------------------------------------------------------------------------编辑本段出处 ◎ death of a disembodied spirit; depraved 【广韵】乃里切,音伱。
指物貌。 又【正字通】梵书聻为语助,音伱。
如禅录,何故聻,云未见桃花时聻,皆语馀声。 又【五音集韵】子役切,音积。
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
若篆书此字贴於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正字通】按聻音贱。
俗谓之辟邪符,以聻为鬼名。酉阳杂俎曰:时俗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隂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疟疠。
又张续宣室志曰:裴渐隐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当今除鬼无过渐耳。时朝士皆书聻于门上。
又汉旧史:傩立桃人苇索沧耳虎头等,沧耳卽聻也。又通典:聻,司刀鬼名。
渐耳,一名沧耳。 张读《宣室志.冯渐制鬼》:“河东冯渐,名家子,以明经入仕,性与俗背。
后弃官隐居伊水上。有道士李君以道术闻,尤善视鬼,朝士皆慕其能。
李君后退归有博陵崔公者,与李君为僚,甚善。李君寓书于崔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
’是进朝士咸知渐有神术数,往往道其名。别后长安中人率以‘渐’字题其门者,盖用此也 据《五音集韵》的解释为: “聻”,人死做鬼,人见惧之;鬼死做聻,鬼见怕之。
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 以“聻”克鬼真实“以毒攻毒”!因此“聻”字篆书在符中可以达到祛邪治煞的目的。
《聊斋志异·卷五·章阿端》:「人死为鬼,鬼死为聻。」 如是年余,女忽病,瞀闷懊憹,恍惚如见鬼状。
妻抚之曰:“此为鬼病。”生曰:“端娘已鬼,又何鬼之能病?”妻曰:“不然。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
3. 崔字行书怎么写请指教
“崔”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苏轼。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2、第二种:书家——怀素,出自——自叙帖。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怀素的草书以篆书入笔,藏锋内转,瘦硬圆通,用笔迅疾,气势宏大。
从笔迹学的角度看,怀素一生的书法线条,质地上都倾向于瘦细,和禅修苦寒的美学有很大关系。 3、第三种:书家——唐寅,出自——落花诗册。
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扩展资料 “崔”字草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赵孟頫。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2、第二种:书家——徐伯清。 徐伯清幼承庭训,初学颜体和汉隶,稍长攻小楷。
所作小楷寓刚劲于婀娜之中,点画带有隶意,捺趯近乎颜体,笔断意连,挺拔处有瘦金书味,且能作真如草,气势足,韵味浓。50年代起致力于行草,出入晋唐,取法“二王”,旁涉张旭、怀素行以己意,恣肆汪洋,风貌目具。
3、第三种:书家——孙过庭,出自——书谱。 孙过庭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
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4. 秦代小篆名家李斯.汉·魏·晋各个时期都有书法家,他们分别是(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此时的中国书法进入了全面自觉发展时期,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各种书体交相发展。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这其中出现了影响中国书坛数千年的“书圣”王羲之,同时也出现了无数青史无名的北碑书家。
更重要的是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三国、两晋时期的书法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自立,国号为魏。
刘备、孙权于公元221年、222年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吴。由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期。
三国之后为晋代,晋又分为东晋、西晋。西晋自265年司马炎废魏主曹奂始至316年愍帝司马邺止,共52年。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图15)、《受禅表碑》(图16)、《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
《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 《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 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意趣。
正始 (齐王曹芳240~249) 时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邯郸淳所书。 这时期南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13730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chèn)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
《天发神谶碑》(图17)又名《天玺纪功颂》或《吴孙皓纪功碑》。东吴天玺元年(276年)立石,此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斩截,纵画垂针出锋,世称“倒韭叶”,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特的书法作品。
《谷朗碑》(图18)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 《禅国山碑》(图19)为篆书,笔法浑厚,结法与隶法有相通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
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著名碑刻《郛(fú)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工整的隶书。《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出土较晚,字画清晰如新刻,可看到当时隶书的用笔面貌。
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著名的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左□墓志》、《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芳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晋碑刻都是强调方棱挑法的隶书,其中《王浚妻华芳墓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
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走向末路。
这种定型化的隶书到魏、晋,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约省便的楷书兴起,这样楷书取代隶书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写经、简牍和残纸。
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复帖》。 《平复帖》(图20)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
西晋著名的写本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残卷相似。
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 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资料。
魏晋著名的书法家有锺繇(yáo)、卫觊(jì)、卫瓘、卫恒、卫铄、胡昭、韦诞、皇象、苏建、索靖、陆机等。我们主要介绍一下锺繇和卫门书家。
一、锺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魏明帝时官至太傅,世称锺太傅。 锺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Yōng)、刘德升。
他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
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
被北宋《宣和书谱》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锺繇与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又同王羲之并称锺王。
锺繇书法真迹未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