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矮的由来(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隶书)
“矮”形成较晚,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此字.附图为“矮”字的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宋体(康熙字典),以及章草.图片较大,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矮 ǎi 〈形〉(1) (形声.从矢,委声.本义:身材短)(2) 同本义(古汉语多用短,少用矮) [short;human being,animal or plant much lower than the average]矮,短人也.——《说文新附》道州地产民多矮,每年常配乡户,竟以其男号为矮奴.——《旧唐书·阳城传》.(3) 又如:又矮又胖;矮个(身材短小的人)(4) 低,不高 [low]矮墙低屋的,难道都不怕亲戚们听见笑话了吗?——《红楼梦》.(5) 又如:矮屋(低小的小屋)(6) 等级、地位在下 [be low in grade].如:我比他矮一级(7) 情感不高尚的;卑下的 [base]当着矮人,别说矮话.——《红楼梦》词性变化--------------------------------------------------------------------------------◎ 矮 ǎi 〈动〉使身体放低 [make dwarf].如:一矮身,躲了过去。
2. 用隶书怎么写我爱你,汉字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
3. 写隶书是不是容易获奖
书法创作字体当然是最重要的,不累述。
以高古但有新的为最好,一般对非大家的评价,将循古优先于创新。隶书,行书,草书和篆书都可以获奖。
如果功利点讲,可以在章法、用墨的涩润上大胆、夸张点,保守的章法用墨在比赛中并不讨巧。有渠道的,可以了解比赛评委的专攻书体,不能临摹,用自己擅长的类似书体就好。
纸质要好,可以出奇,比如用色纸,但不能随流落俗,显得文过于质。印章求人刻个好的,闲章要有,钤章的布局同样要出奇,但要在章法之内,如果没有深的研究,可以照着先人的钤章法照搬。
以下七个要素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根本!1、创作的内容。创作内容是一幅书法作品的载体,在选定作品内容时,首先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者,自己有感而发的诗文联语更佳。
如果我们已经选定了书写的内容为一首唐诗宋词,我们一定要在书写之前,对这首诗词进行细读,甚至还要查阅有关这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意境。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才能划破历史的长空,与古人心心相印,设身处地地以古人的意境诱导出我们进行书法创作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就要从诗词的意境出发,进而决定书法创作的字体。如在岳飞的《满江红》中暴溢着一股忠愤之气,我们就应当以较为狂放的行草书体为之,行笔宜沉健果敢,中含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慨。
这样,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才能达到内容、形式与意蕴的高度统一,相得益彰。再如,我们要写一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最好用楷书书写,一定要在一种清静虚无、心气和平的意境中书写。
一则可以使人体悟到空门的清静,更重要的是表达人们对佛祖的虔诚和崇敬。这时,如果书者于夜深人静之中或清晨净面之后,一人独处,远离尘嚣,书案前再燃起一炉檀香,或放上一曲《焚香赞》之类的佛教音乐录音。
在这种氛围中,作者不躁不慢、一笔一画地书写,在似梦似幻、不知不觉中,一幅疏朗恬淡,具有无限天机的书法作品就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又如写与秦代有关的诗文,最好用小篆,写与汉代有关的诗文适宜用隶书,这样,才可谓有意识地做到了书法作品内容、形式与时代风尚的一致。
提到了时代风尚问题,也自然而然地牵出了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与已往的各个时代大不相同。
在当代社会中,有些唐诗宋词古语的思想内容已不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我们当代的书法家们没有必要总是反反复复地写那些“朝辞白帝彩云间”、“远上寒山石径斜”以及“之、乎、者、也”之类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幼儿园里的许多小孩都背诵得滚瓜烂熟,我们动辄为人书写这些内容的作品,未免显得自己有点幼稚,对人可谓不恭;若写出一些令人费解的古语,又不能在作品中加上注解文字,更显得我们书家有点卖弄学问、强装高古。写这不能,写那不可,究应写些什么内容呢?我认为,最好写些能被当今人们普遍理解、接受和喜爱的内容,其立意要新,要对人对社会有益。
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人爱好书法,想求得一些知名书法家的作品,以之装饰自己的厅房居室。我们书法家面对这些索书者,必须询问清楚他们欲求的作品是自己用,还是转送别人,其作品是在私人家中客厅、卧室挂,还是在办公室、会议室、酒店或其它什么场合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对书写内容的决定。
例如:在私人家中客厅,宜写“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之类的诗句;在书房悬挂一幅“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对联尤佳;在卧室里可写“温润如玉”之类的佳句;在办公室、会议室里可写“与进俱进、开拓创新”之类的时代语;在洒店里可写一些与中国的酒文化、饮食文化有关的诗文佳句……等等,真是不胜枚举。有写作能力的书法家还可以时常自撰一些诗词联语,以应众索,这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创意,更能接近生活、满足群众的需求。
2、书法的用笔。书法贵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妙在中,中锋用笔千古不。
书法的用笔有多种多样,诸如:中锋、侧锋、提、按、绞、转等。中锋。
在书法创作中,虽说用笔没有定法,但,以中锋为主、其它用笔为辅的用笔方法已得到书法家的普遍应用。何谓中锋用笔?即是藏笔锋于点画之间。
简而言之,就是毛笔在纸面上的行进中,锋尖始终处于墨线的中间或墨线之内,这种用笔的特点是,通过笔锋的按压,从笔锋的根部起,墨汁可以酣畅淋漓地由笔毫的两侧流淌、直达锋杪,而所形成的线条两边墨的份量较大,其份量也相对平衡,线条中部墨的份量较小,相对线条两边份量较轻。这种线条的墨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两边色深,中间色浅,类似于素描物体中的明暗两面,可以增强线条的立体感。
在篆、隶、楷书中,最讲究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因为中锋用笔,行笔的自由度较大,最利于行笔方向的随意变化,又能体现出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侧锋。
多用于行书、草书之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气势。
察其用笔,笔杆向一侧倾斜,其锋尖倒向墨线一侧或墨线之外。它所形成线条的墨象是:一侧重,一侧轻;一边实,一边虚,反差较大。
4. 米草书,行书,篆书,楷书,隶书怎么写
篆书:秦代李斯。
隶书:东汉蔡邕。
楷书:主要在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行书代表:东晋书圣王羲之、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等。
草书:张旭和怀素
这些是代表人物。
我觉得应该先从隶书学起,毕竟大部分都是隶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注重蚕头燕尾,即便是写难看了,也可以写出特殊的韵味,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古拙一词,用来形容隶书,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要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
苏东坡先生说过:“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据说当年苏东坡先生的握笔方法和现代钢笔的握笔方法如出一辙。)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夹肉之际抵在笔杆的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写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字法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不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须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 直的隶书怎么写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