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宝塔的诗句
1、妾身重似七宝塔
元 贾策 《和西湖竹枝词》
2、前对多宝塔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
3、半空跻宝塔
唐 孟浩然 《登总持寺浮图》
4、宝塔凌苍苍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5、散花多宝塔
唐 宋之问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6、登高凌宝塔
唐 萧至忠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7、涌霄开宝塔
唐 郑愔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8、宝塔凌太空
唐 岑参 《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
9、宝塔宝楼阁
唐 顾况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
10、宝塔过千仞
宋 欧阳詹 《早秋登慈恩寺塔》
11、涌出多宝塔
唐 段成式 《观山灯献徐尚书》
12、一尘多宝塔
唐 陈陶 《题居上人法华新院》
2. 历史上有名的宝塔茶诗的作者是谁
对联的典故出自苏东坡;郑板桥后补横批:客分三等。宋代大文豪苏东城平生喜欢访僧问禅,有一次脱掉官服,换上便衣到某座寺庙中去游玩拜会。
这座庙的方丈看到来人貌不出众,穿戴寻常,坐在自己位子上没有动,只是懒洋洋地抬手让小和尚给他看座,算是打了个招呼:“坐,茶。”
苏东城看到方丈如此慢待自己,有些不高兴,便想戏弄一下这个以衣冠取人的僧人,于是吩咐站在一边的小和尚:“取善簿来。”意思是要布施一些香火钱。
善簿取来以后,苏东坡当着方丈的面,提笔写道:香火钱100两。方丈在旁边伸着脖子看到,心中一喜,热情地站了起来:“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
苏东城一笑,又在善簿上落款:东城居士苏轼。那方丈一看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寻常的人居然是名动天下的大学士苏轼,急忙向他深施一礼,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快快,上好茶。”
两人落座以后,方丈素闻苏东城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于是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请他为庙里题字。苏东城爽快地答应了,信笔在备好的纸上写下了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上茶,上好茶。宋代大文豪苏东城平生喜欢访僧问禅,有一次脱掉官服,换上便衣到某座寺庙中去游玩拜会。
这座庙的方丈看到来人貌不出众,穿戴寻常,坐在自己位子上没有动,只是懒洋洋地抬手让小和尚给他看座,算是打了个招呼:“坐,茶。”
苏东城看到方丈如此慢待自己,有些不高兴,便想戏弄一下这个以衣冠取人的僧人,于是吩咐站在一边的小和尚:“取善簿来。”意思是要布施一些香火钱。
善簿取来以后,苏东坡当着方丈的面,提笔写道:香火钱100两。方丈在旁边伸着脖子看到,心中一喜,热情地站了起来:“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
苏东城一笑,又在善簿上落款:东城居士苏轼。那方丈一看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寻常的人居然是名动天下的大学士苏轼,急忙向他深施一礼,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快快,上好茶。”
两人落座以后,方丈素闻苏东城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于是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请他为庙里题字。苏东城爽快地答应了,信笔在备好的纸上写下了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上茶,上好茶。
3. 宝塔诗怎么读
宝塔诗,顾名思义,是宝塔形状的诗,底大顶细,由唐代的“一七体”发展而来。
“一七体”,即诗的第一句为诗题一字,以下逐句递增字数,由二、二,三、三至七、七。以唐代诗人元缜的《茶》为例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前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兮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
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
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
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
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
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 宝塔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歌的“形”与“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诗例: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吴敬梓>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居易> 张南史宝塔诗四首: 泉。 色净,苔鲜。
石上激,云中悬。 津流竹树,脉乱山川。
扣玉千声应,含风百道连。 太液并归池上,云阳旧出宫边。
北陵井深凿不到,我欲添泪作潺湲。 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花。 深浅,芬葩。
凝为雪,错为霞。 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 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杜光庭‧纪道德: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刻。 杜光庭‧怀古今: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沉。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於落照,田文起怨於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不能劳神效苏子张生兮於时而纵辩,不能劳神效杨朱墨翟兮挥涕以沾襟。 开 山 满 桃 山 杏 山 好 景 山 来 山 客 看 山 里 山 僧 山 客 山 山 中 山 路 转 山 崖。
4. 宝塔诗,双宝塔,是什么啊,写一首原创的
宝塔诗又叫宝塔体,是第一句一个字,第2句2个字,第3句3个字,依次增加字数,从第一句到第七句逐句成韵,也有两句为一韵下句换韵。对仗工整,节奏明快。如果把全诗横写并居中,就形成以个等腰三角形,像宝塔一样,故名。
还有倒宝塔体,是宝塔体的变形,即第一句7个字,最后一句1个字。如:
倒宝塔 五四感怀
五四青年燃炬火
甘将热血青春
为着真理舍
而今兴华
靠谁何
众曰
我
5. 赞美古塔的诗词
与梦得同登栖灵塔 白居易
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
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李白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赤蔷安掸师塔 卢照邻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乌岁时闻。
水华镜秋色,山翠含夕瞟。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且。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份。
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
栖霞寺塔 蒋涣
三休寻磴道,九折步云霓。
瀍涧临江北,郊原极海西。
沙平瓜步出,树远绿杨低。
南指晴天外,青峰是会稽。
登广陵栖灵寺塔 高适
淮南富登临,兹塔信奇最。
直上造云族,凭虚纳天籁。
迥然碧海西,独立飞鸟外。
始知高兴尽,达与赏心会。
连山黯吴门,乔木吞楚塞。
城池满窗下,物象归掌内。
远思驻江帆,暮时结春霭。
轩车疑蠢动,造化资大块。
何必了无身,然后知所退。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