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书 怎么写"华" 字
如图为华的行书。
华 华 huā 〈名〉(1) 会意。从芔,从芌(xū。
“华”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本义:花(2) 通“花”,花朵 华,荣也。
——《说文》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周南·桃夭》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 又如:华英(指花);华叶(花与叶);华胜(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华实(花和果实;亦指开花结果)(4) 轻浮柔弱如花的脉象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
——《素问》。王冰注:“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
词性变化 ◎ 华 华 huā 〈动〉(1) 开花 桃李始华。——《淮南子·时则训》(2) 又如: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
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3) 昏花 僧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莫眼华。”——《五灯会元》(4) 当中剖开 瓜曰华之。
——《尔雅》为国君者华之。——《礼记·曲礼》。
注:“中裂之。”(5) 另见 huá;huà 基本词义 ◎ 华华 huá 〈形〉(1) 华丽;光彩美丽 金银华美之服。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华衣乘马。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2) 又如:华扁(华丽的匾额);华彩(华美;光彩);华服(华丽的服装);华舆(华美的车辆或轿子);华筵(华美的筵席);华观(华丽的观阙,即宫门前的望楼);华毂(华丽的车)(3) 豪华 况我大魏天王,个为华侈。——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4) 称美之词。
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your]。如:华名(美名);华宗(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华笺(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华缄(对他书信的美称或敬称)(5) 灰白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赤壁怀古》(6) 又如:华首(头发花白。指老人);华颠(白发);华鬓(鬓发花白);华发(花白头发)(7) 年轻;年少 。
如:华年(8) 浮华 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9) 又如:华辞(虚浮巧饰的言辞);华誉(不实的声誉);华风(浮华的文风)(10) 汉语 。
如:华言(指中原地区的语言。后泛指汉语)(11) 荣华;光耀 [glory]。
如:华伍(指达官贵人);华序(显要的官阶);华使(显贵的官吏);华秩(显位;高阶)(12) 显耀 。如:华近(显贵而亲近君上的官职);华要(显要尊贵的官职);华省(显贵而职务上能亲近君主的官署);华重(显贵而重要的官职)(13) 繁盛 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红楼梦》(14) 又如:华滋(草木茂盛的样子)(15) 鲜美 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
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16) 彩色。
特指雕绘或装饰 如:华轩(饰有文采的曲栏);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华纳(有雕饰的台阶。
纳,即纳陛);华幄(帝王所居的华丽的帷帐) 词性变化 ◎ 华 华 huá 〈名〉(1) 中国 。如:来华访问;华中;华北(2) 我国古称华夏,今称中华。
省称“华”。如:华夷(华是汉族,夷指非汉族的其他少数名族);华风(指汉族或中原的风俗)(3) 光辉;光彩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王勃《卿云歌》(4) 又如:华景(明亮的阳光);华月(皎洁的月亮);华焕(光彩绚丽);华魄(光彩;亦指皎洁的月光)(5) 泉中的矿物由于沉积而形成的物质 。如:钙华;硅华(6) 借升华而得的化学品。
如:硫华;锌华(7) 车盖 。如:华芝(车盖。
因车盖的外形象芝而得名)(8) 时光 。如:年华,岁华,韶华(9) 声望 客游梁朝,则声华籍甚。
——《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10) 精华 物华天宝。——王勃《滕王阁序》(11) 又如:华甸(精华荟聚之区。
常以指京都、中原、中国);华英(精华);华髓(精髓)(12) 文才 昔庚无规才华清英。—— 刘勰《文心雕龙》(13) 瓜类植物的果实 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
——《礼记》(14) 光环 薄云敝日时,由于无数水滴的衍射,在太阳、月亮或其他发光体四周形成的一组或几组小半径的同心彩色光环(15) 矿脉或煤层已发生氧化或分解的露头。
2. 甲骨文 经文 康书 革书 行书的特点
金文特点。。..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是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并且属于汉字的早期阶段,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①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折笔常刻成两刀,几乎没有弯转;
②字形瘦长,直笔较横笔为长,这与握刀的手用力的难易有关;
③体结构因笔划多少而改变,大小不统一;
④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个字常有多种写法;
⑤合体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换,说明当时形体结构还不固定。
行书特点1.行笔增速
行书有别于楷书的一个特点,就是行笔加快。因为行书多数是用在起稿、写信上,一边构思文章一边写,想好了就很快地书写下来,这样用楷书写就跟不上思路。古代有些流传下来的书信、文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行笔速度所表现出的效果,使笔画来得流动奔放,有时出现了飞白。
2.附钩增多
行书的速度快了,笔画与笔画相连接的地方,带出一个小小的附钩,使笔画更为流畅,活泼,互相映带照应,气势也更为连贯。行书以附钩映带左右,有时也可用游丝牵连,但不宜过多。上下两字之间,可以笔断意连,这是与写草书不同的地方。(图82)
3.楷草相间
行书在笔势上有附钩和少量的牵丝,在体势上又楷草相间,楷草的比例可以没有一定,楷书多的称为行楷,草书多的称为行草。大体上有这样三种变化:
(1)体势上以楷书为主的字
即基本上是楷体,在体势上比楷体的斜侧变化稍多,笔画上增加了一些附钩和牵丝。
(2)结构上楷草相间的字
即大部分是楷书,局部有简化了的行书。如“花”字用草书的草头;“得”字用草书的偏旁,实际是来自人民群众的俗体字,现在应该使用简化字。
(3)布局上楷草相间的字
部分结构平正的楷书和部分纵横变化的草书,二者交错在一起,看去有紧有松,有正有斜,参差错落,形成对比。草字的部分可采用便于识别的字形,不宜使用变化太大的狂草和冷僻的草字写法。
3. 铭字草书怎么写
1、揭傒斯
善书。正、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书法名重当时,国家典册及功臣家传赐碑,遇其当笔,往往传诵于人。四方释老氏碑版,购其文若字,袤及殊域。存世书迹有《千字文》、《杂书卷》等。
2、康里子山
工书,善真、行、草书。楷书宗师虞世南,行草学钟繇、“二王”,旁及米芾。笔画遒娟清秀,转折圆劲流畅,神韵可爱,名重一时。评者以为赵孟頫以后,以书名者便是康里子山。
3、武则天
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难度极大,但看上去却极为高雅。武则天留下来的书法资料不多,有《荐福寺碑》题额、为《崇福寺题额》,只有《升仙太子碑》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碑刻。
4、陆居仁
工诗文,擅书法,书学二王父子,为松江书派的先导。元末明初,与杨维桢、钱惟善交游唱和,殁后被同葬于干山东麓,世人称他们的墓为"三高士墓"。
5、怀素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草书
4. 楷书董怎么写好看硬笔书法
方正硬笔行书简体,最早源于庞中华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