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冰的秦小篆怎么写
1)【冰的秦】的【方正小篆体】写法
2)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复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小篆字体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2113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5261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4102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1653,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2. 这是什么象形字
“仌”读bīng,就是我们所说的两点水,也就是【冫】。
“仌”是两点水的篆书写法,所以,篆书的冰字就是这样写:
篆书的冻字就是这样写:
3. 冰字的来历
甲骨文时,它是两个冰晶的形状,就是象形字,周时金文,秦时的小篆也是多用这个字形的,至汉时,由篆书的圆转字形变为隶书的方正字形,才成为现在的“冰”字,变成形声了。
而做形声字当中的一个字符时,就只用两点代替了,就是两点水,用意却还是有古象形字的遗韵。与两点水的“冰”字来代做形符的形声字如“凉”“冷”“冻”“寒”“凝”“冬”“凋”“凛”等,“京”“令”“东”“疑”“周”“禀”等字符就是标声用的,“寒”字是会意的,这些字所涉及的形符,就都是此字形——两点水的字符,就是“冰”字,代表这些字是与寒冷有关的字意。
冰拼音:bīng释义:1、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冰块。冰凌。
冰箱。冰窖。
冰雕。冰封。
冰球。冰镇。
冰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2、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3、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脚。4、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把汽水冰上。
5、洁白明彻:冰绡。冰心。
冰清玉洁。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冰霜[bīng shuāng] 比喻坚贞的节操。
2、冰凉[bīng liáng] 状态词。(物体)很凉。
3、冰冷[bīng lěng] 很冷。4、冰冻[bīng dòng] 水结成冰。
5、冰鞋[bīng xié] 滑冰时穿的鞋,皮制,鞋底上装着冰刀。
4. 冰字的来历的故事
甲骨文时,它是两个冰晶的形状,就是象形字,周时金文,秦时的小篆也是多用这个字形的,至汉时,由篆书的圆转字形变为隶书的方正字形,才成为现在的“冰”字,变成形声了。而做形声字当中的一个字符时,就只用两点代替了,就是两点水,用意却还是有古象形字的遗韵。
与两点水的“冰”字来代做形符的形声字如“凉”“冷”“冻”“寒”“凝”“冬”“凋”“凛”等,“京”“令”“东”“疑”“周”“禀”等字符就是标声用的,“寒”字是会意的,这些字所涉及的形符,就都是此字形——两点水的字符,就是“冰”字,代表这些字是与寒冷有关的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