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楷书的楷字怎么写
楷书“楷”字的写法是: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bai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du,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演变过程: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zhi期的书体,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
字体分类:
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dao(大字),之间的为中楷。
楷书的四大楷体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唐颜真卿、内唐柳公权和元赵孟頫。
楷书的代表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孔子庙堂碑》、《雁塔圣教序》、《宣示帖》、《荐季直表》、《乐容毅论》、《曹娥碑》、《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
2. 楷书的一怎么写
一字楷书写法有11种,具体如下:
一,音yī,(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汉字的基本笔画,也可单独成为汉字,基本释义是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一,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画的一横,是古人的记数符号,可能是画的一道,也可能是一个筹码。隶变后楷书写作“一”。为了汉字的书写匀称,后来另加声符弋写作“弌”。“一”作为部首不是从意义的角度设立的,而是作为一部分字的共有标志,为便于查检而定的,故在不同的字里其标志的内涵也是不同的。
3. 楷书的横怎么写
楷书技法 横的写法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
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一、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
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① 向右上逆锋起笔;② 提笔圆转;③ 中锋向右行笔;④ 提笔圆转;⑤ 回锋收笔。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
不完美、不含蓄。 圆头横如果没有①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头”。
然而,仅有①、②和行笔③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纸面,就会出现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的现象。
“折木”是横画的病笔。④、⑤收笔的目的是为了将“折木”部分填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
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样的横画来,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对元书纸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
(2) 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 (3) 有的家长、老师要求孩子练字起笔时将笔在纸上顿几下,到收笔时再将笔顿几下。
只知道起收笔的动作,不知道起收笔的目的,顿出了两个大疙瘩来。 (4) 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
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
(5) 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④⑤要提笔、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
二、方笔横的写法 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
书写的方法如下: ① 切笔直下;② 提笔;③ 折锋后中锋行笔;④ 向右上提笔;⑤ 顿笔;⑥ 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
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
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
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
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钉头”的病笔;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喙”(hui如鸟的嘴巴)的病笔。
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或“折木”等缺陷的“吻”。 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
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不另赘述。 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
康有为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
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
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 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三、横的主次及态势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三”字和“五”字的底横均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
我们将这两个字的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
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 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
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一)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
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
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
4. 楷书的横怎么写
横字楷书写法有8种,具体如下:
横是形声字,木为形,黄为声。本意是门前的栅栏或横木,引申为横向,并由此引申为纵横交错、成为横状、横着的意思,用作动词,横与宽、广相通时用作形容词引申指宽阔、广远,又引申为充溢。横又读作hèng,指不顺从、蛮横,又表示意外的。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5. 楷书的乙怎么写
乙字楷书写法有三种,具体如下:
乙是天干的次位,其在方向上指东方,五行里属木,阴阳学说里为阴。在天干中,乙指幼苗或出芽。乙在名次里通常指第二位,但亦有作分类用,如乙类、乙种等,不一定为名次用。
乙部,为汉字索引里为部首之一,就常用部首名称及索引,乙部归于部首一划。就繁体字部首而言,字体主体可辨认为乙,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一,例如乜字、九字及乱字等等。另外,乙部也常为单位别,对应着有甲部或丙部等等。
6. 楷书的中怎么写
中字楷书写法有12种,具体如下:
中,中国汉字之一。在中原“中”是指“好”的意思。
中的哲学意义: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好的意思,也表示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比如中庸之道。中字是由一个0(口)字和一个1字组成,0是大道的体,1是大道的用。中字由0和1组成,同时拥有了大道的体和用,所以中是道的大成。中代表中国的人文哲学,是中华的密码,大道之体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的,大道的用是惟精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