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徵明和文征明是同一个人么
是的,文徵明,字征明,所以有时也叫文征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
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
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
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
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
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
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
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却很刻苦。
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 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 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硬。
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 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罢。
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此刻苦”。
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 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
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到他的隶书,感叹道: “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
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
明 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
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 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 ,就是“举人”。
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 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
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 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
文征明三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三天了。
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
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
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国人。
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
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说: “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 回答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
这些人无论给多么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 他甘愿奉。
2. 陶弘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他是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岁,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
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陶弘景年轻的时候,家境也并不宽裕,但是他很爱学习,“读书万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钻研精神。
据《南史》本传中记载,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常“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练就一手好书法,草书、隶书写得很好,行书更是妙绝一时。他在青年时期,曾经被宰相萧道成(后来称帝,就是齐高帝)招聘,为诸王侍读,在宫中任职。
因为陶弘景小的时候,曾经看过葛洪著的《神仙传》,受影响很大,从此有了学仙养生的想法。 所以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齐开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辞去官职,隐居句容(在今江苏省)茅山,继续钻研学问,修道炼丹,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积金东涧。 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如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象”。而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医学上。
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前后汉之间。
我国古代把讲述药物知识的学部称为“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朝以前直到远古时期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
而《神农本草经》也因为辗转传抄,药味时有增减,产生不了少错误。这在当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全靠手抄的情况下,是很难避免的。
他决心彻底整理补充这部著作.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地做了整理和校订,并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一一鉴别和补充。 同时他又汇集汉、魏以来医家新发现的、没载入《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
《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七百三十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这是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
为了区别《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和新增加的药物,陶弘景用朱红颜色书写原有的药,而用黑色书写新加的药。 作为一个热心炼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
一方面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齐,这些汞齐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对这类合金镀银的用途做了首次说明。 在谈及消石的时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这里的真消石显然是硝酸钾,燃烧的时候起紫青烟。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却没有这种颜色的烟。
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远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的化学家就掌握了这种鉴定化学药品的科学方法,并且记录流传焉,不能不认为是一项杰出的成就。
宝剑是道教徒除邪灾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对刀俞的治锻也有相当的研究,并且著有《古今刀剑录》一书。为研究我国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陶弘景还是古代灌钢冶炼方法的第一个人。“灌钢”冶炼法,是我国早期炼钢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记述中提出,当时已经用灌钢法生产的网制作“刀镰”。 说明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南北朝时期,这种炼钢方法已经相当流行,钢已经比较普遍地用到家具和手工业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许多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他在自然科学的不少领域都是有贡献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 介绍一下文徵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
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
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
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
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
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
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
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却很刻苦。
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 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 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硬。
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 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罢。
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此刻苦”。
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 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
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到他的隶书,感叹道: “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
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
明 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
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 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 ,就是“举人”。
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 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
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 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
文征明三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三天了。
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
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
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国人。
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
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说: “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 回答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
这些人无论给多么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 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
文征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除。
4. 与夸奖有关成语
【冰柱雪车】:原为唐朝刘义的两首诗名。后用以赞美别人的诗文优美。
【伯埙仲篪】: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赞美兄弟和睦。
【补偏救弊】:偏:偏差;弊:赞美。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
【称不容舌】:称:称赞;容舌:允许舌头稍停。不住口的赞美。
【称赏不置】:称赏:赞美;不置:不住地。不住地赞美。形容对事物的喜爱。
【传为佳话】: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传为美谈】:美谈:人们津津乐道的好事。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吹埙吹箎】:埙、箎:古时的两种乐器。埙和箎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谐。用于赞美兄弟之间感情和睦融洽。
【丁真楷草】:丁:丁觇;楷:智楷。丁觇的隶书,智楷的草书。赞美人的书法好。
【都俞吁咈】:皆为古汉语叹词。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
【封胡遏末】:封胡、遏末:有说是谢韶、谢渊的小名,有说是谢韶、谢朗、谢玄、谢渊四人的小名。旧时用为称赞美兄弟子侄的话。比喻优秀子弟。
【讽德诵功】:赞美、颂扬功德。
【观止之叹】:观止:看够了,不必再看别的了。含赞美意。指称赞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
【过情之誉】:过情:超出实情。指超出实际,名不副实的的赞美。
【君子不器】: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可歌可涕】:可:值得;歌:歌颂,赞扬。值得歌颂赞美并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论一增十】:指诽谤或赞美他人,要夸大其辞,使人信服。
【宁馨儿】:指这样的孩子,用来赞美孩子或子弟。
【弸中彪外】: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弸中肆外】:弸:充满。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三语掾】: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因三个字而任命的官员。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
【颂德歌功】:颂扬恩德,赞美功绩。
【虽畏勿畏,虽休勿休】:畏:佩服,敬畏;勿:不要;休:赞美。虽然受到尊敬,但不要自认为可尊敬,虽受到称许,但不要认为可赞美。
【虽休勿休】:休:赞美。意思是虽受称许而不要沾沾自喜。
【叹观止矣】: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探观止矣】: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唾玉钩银】:唾:出言;钩银:形容字的笔划刚劲有力。字如银钩,出言如美玉。用作对他人书法诗文的赞美之辞。
【无咎无誉】: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犀角烛怪】:借以赞美诗文的深刻。
【吁咈都俞】:吁、咈,反对的感叹词。都、俞,赞美、同意的感叹词。形容君臣议事融洽。
【虚美隐恶】:虚:空;隐:隐蔽。用凭空的赞美来掩盖其过错。
【一辞莫赞】: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英雄所见略同】: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鬻矛誉盾】:鬻:卖;誉:赞美。自相矛盾,不能两立。
【赞不容口】:赞美的话口里已容纳不下。
【啧啧称美】:啧啧:咂嘴赞叹的声音。咂着嘴表示赞美。
【啧啧称赞】:啧啧:咂嘴赞叹的声音。口里啧啧作声,表示赞美。
【啧啧赞美】:啧啧:咂嘴赞叹的声音。口里啧啧作声表示赞美。
【瞻望咨嗟】:咨嗟:赞叹。左顾右看,不停地赞美。形容感触颇深。
5. 著名的书法家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最为出色。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欧阳询是唐代人,受晋代王羲之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书法家的长处,形成了"险劲"而"平稳"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也是唐代人,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伟,富于创新。
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风格清瘦、秀丽。 苏轼是宋代大文学家,学问渊博,书法苍劲、豪放。
他不固守于前代书法家的章法,主张"书无常法",同时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进 张旭 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称他为“草圣”。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6. 请问,百家姓里《张》排第几位
张 是中国最大一姓,有一亿多人。
春秋时晋国有个贵族叫解张,后来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世代姓张。又有一支起源更早,是黄帝的孙子,叫“挥”,他创制了弓和箭,他做的官也称作弓长,后来官名二字合成一字,就成为张姓。
还有一支,是三国时有位叫龙佑那的,诸葛亮赐他姓张,他的后代居住云南。张姓历代先人还有如:[张良]是秦汉时的杰出人物,文武双全,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汉朝。
[张旭]唐朝书法家,酒醉后写的草书最好,那时称他“张颠”,又称他“草圣”。后世人写草书没有超过他的。
[张之洞]清朝后期,改革图新的杰出人物,他研究西洋的社会、哲学等,又在中国创办铁路、煤矿、织布厂等,受光绪皇帝重用,做军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