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班科学教案哪个桥力量大
找了篇类似的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教案:神奇的桥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桥的类型、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常见桥梁图片两幅. 2、从网上下载的各种不同桥梁图片资料若干,电脑一台. 3、积木(每组两篮),作业纸每人一张.每人从家带来的小纸盒两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梁的课题,了解几种常见桥梁的类型.(斜拉桥、拱桥、立交桥) 2、用电脑演示各种桥梁的图片,请幼儿说出这种桥梁的类型.也可让幼儿自己操作鼠标调出各种桥梁的图片,并说出其类型,从中认识“梁桥”和“升降桥”.可让幼儿根据图片提出问题,由幼儿和老师来共同想办法解决. 3、请幼儿分组用纸盒和作业纸(随意折成各种形状)搭成纸桥,用积木来测桥梁的载重.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4、组织各组幼儿开展自制纸桥的承重试验,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新方法的欲望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课评: 1、活动较成功.能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活动. 2、教学资料准备丰富、充分,能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3、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4、注意验证幼儿的实验结果,及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5、幼儿个别指导不足,指导应更加细致.(更多教案:屈老师教案网)。
2. 老师让写一篇作文《未来的桥》怎么写呢
防撞桥--
卡车司机有时不太注意立交桥的限高警告牌。如果卡车货物装得太高就会发生事故,甚至撞坏桥梁。一位英国人利用了司机对红灯的高度敏感性,想了个法子来阻止撞桥事件的发生。他在桥前100米左右的限高处横放一个不怕撞的橡胶杠。当超高货车撞上橡胶杠时,桥前面的交通灯就变成红灯,让司机停车。红灯将保持一段时间,以便让司机看清限高警告牌。
我设计的未来之桥--
我设计的这座桥有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可以上下随意地升降。平时,这座桥的桥面离水面只有一米左右,司机能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光。如果发洪水了,或者起了大风大浪,桥墩将会升得很高,这样既没有危险,还可以观潮呢!
3. 《桥》课堂教学实录或设计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2)对词语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可以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上课伊始,可先板书课题,然后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有哪些,并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如,《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2.要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因而,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要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
4. 日记:一堂公开课《桥》
公开课《桥》教学反思
上周五下午接到牛主任的电话,让我准备一节课供下周一全市中心小学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听评课。课程正好上到16课《桥》,上周五已经学过第一课时了,所以就讲《桥》的第二课时吧。
周末除去好朋友约着一起去竹洞天玩玩,其余的时间都在家里准备课件,毕竟是兄弟学校的领导来听课,不能丢金海岸的脸呀!一番准备之后终于在周日的十一点半定稿,那时时间已晚不忍心打扰师傅张主任帮我看看有没有纰漏了。牛主任外出开会学习也没有向其请教,周一就斗胆按照自己的思路上了这堂课。
整堂课还算顺利地上了下来,很多老师都评价不错,就连当时听课的领导临走的时候都跟我说:“上的真好,我都被你讲得感动了。”但我自己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还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并及时改正。
一、整堂课自己的感情非常投入,也带动了孩子们的情绪。但有些孩子读得还不是很到位。像在学习老汉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环节时,我让孩子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但何春甫和高扬当时读得不到位,我并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果当时我再紧接着问一句:“孩子们,情势这么危急,这样读行吗?”效果就不一样了。
二、孩子们的想象不是很出彩。当讲到“拥戴”这个词时,我顺势让孩子们想象:此前老支书可能会做些什么让村民如此拥戴?程国鹏等同学仅仅停留在帮村民打扫卫生、洗衣缝补衣物等日常琐事上,只有路宏远想到可能会在管理上有贡献。同学们的想象不够深远(可能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有关),理解就不可能深入,对语句的内涵就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三、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自己备课时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备的,当时也有备学生,考虑过如果学生不按照自己设计的环节那将采取什么方式继续,但当孩子们真的在课堂上呈现跳跃思维时我还是显得有点被动,极力地将学生往自己的设计思路上牵,这样有一点生硬。这一点我早就知道是自己的弱项,但这得靠教学经验的积累,慢慢的摸索技巧,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课堂就是孩子的天地,老师只是引导者,不能牵着孩子的思路走,切记!
四、本来设计教案时怕处理重难点耽误时间就没在课堂拓展上多考虑,但这堂课重难点处理地较顺利,这就使最后的一二分钟不知干什么好了,给人前紧后松的感觉,其实当时设计上在前面铺垫的情感基础上读整篇课文就好了,正好给孩子一个活学活用的机会。拓展可以就课文中令人感动的人物延伸到课堂外的,譬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边放幻灯片边解说,将孩子们那份感动延续到课下。
总之,课是讲完了,但反思应该及时跟上,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多讲课多反思就能多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孩子们讲好每一堂课,向课堂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