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区别豁然开朗和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和茅塞顿开在古今意和用法上存在区别,具体区别见下:
一、古今意不同
豁然开朗原来是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它主要强调领悟道理后的感觉,同时也有开阔明朗的意思。茅塞顿开原来是指一下子打开了被茅草阻塞的路,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它主要强调疑惑被解开了,思路通了。
二、用法不同
首先,豁然开朗的主语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而茅塞顿开的主语是人。其次,虽然这两个词都可以做谓语和定语,但豁然开朗还可以在句子里做宾语;而茅塞顿开可以在句子里做状语。另外,豁然开朗比茅塞顿开更偏正式,而茅塞顿开含有褒义。
扩展资料:
豁然开朗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的意思是:洞口钻进去。开始很窄,勉强可以走一个人,又走几十步,就开阔明亮起来。豁然,也形容学习上有所领悟,例如《大学》:“一旦豁然贯通。”开朗,也形容性格乐观向上,如《晋书·胡奋传》:“性开朗,有筹略。”豁然开朗,也用来比喻经过学习、思考或别人的帮助,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茅塞顿开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后来,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也用到了茅塞顿开: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道天下大势,谋划三国鼎立。刘备听完后便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于是,茅塞顿开便用于形容思路受到启发而想通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豁然开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塞顿开。
2. 谁知道茅塞顿开的成语故事
茅塞顿开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quot;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顿:立刻)
给点附加分吧
3. 形容说的话简单,让人茅塞顿开的成语
【言简意赅】:yán jiǎn yì gāi,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简明扼要】:jiǎn míng é yào,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简单明了。
【三言二语】:sān yán èr yǔ,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作主语、宾语、状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
【三言五语】:sān yán wǔ yǔ,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作主语、宾语、状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
【片言折之】:piàn yán zhé zhī,折:使人折服;之:代词,指人。用简短的几句知使人折服。形容话虽少,说服力却很强。
【要言不烦】:yào yán bù fán ,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