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武县乡镇简介
长武县辖5个镇(昭仁镇、相公镇、巨家镇、丁家镇、洪家镇),6个乡(冉店乡、芋园乡、彭公乡、地掌乡、亭口乡、枣元乡)。
昭仁镇 辖:昭仁镇居委会;西关、南关、灵凤、北关、东街、李家胡同、尧头、西大吉、东关、李家沟、大东庄、小东庄、柳树咀、庙底、罗峪、庵前头、崔家河、宜山、官庄、吴家山、马场、七里、斜坡、杏坡、沟泉15个村委会。(镇政府设于西关)
相公镇 辖:相公、龙头堡、北家沟、秦家庄、坳北、坳南、贺峪、南村、邱渠、新兴堡、高贤、石杨咀、洛河堡、马槽沟、合子、胡家河、龙头17个村委会。(镇政府设于相公)
巨家镇 辖:巨家、六股路、三尧、湾李、潘家、上成、马家、新家坡、韩党、赵楼、车圈、常家、西王、强村、岭后、赤峪、下杨柳、上杨柳、东沟、佛爷殿、马成寺、囤里、王家沟23个村委会。(镇政府设于巨家)
丁家镇 辖:丁家、南间、五里铺、十里铺、直古、东峪、胡同、原边、车家河、柳家河、张代河、张河、陈家河、刘主河14个村委会。(镇政府设于五里铺)
洪家镇 辖:关路、高山、上庄、丁村、鱼家门、上柳、下柳、王东、丈六、凤口、公主、山兴、白草坡、长灵、回朝、庄里、孔头、姜曹、曹公、沟北、西坡边21个村委会。(镇政府设于关路)
冉店乡 辖:二厂、冉店、红崖、崔家门、宝盖、下孟、山庄、礼村、上孟、上河、下河、马屋、碾子坡、东塬、谢家河、袁家河16个村委会。(镇政府设于冉店)
芋园乡 辖:芋园、东咀、前彬、彬子沟、柳泉、李王、高家楼、南宫、景家河、杨家沟、山坡、消水、二坪、冯家岭、消湾、柳沟16个村委会。(乡政府设于芋园)
彭公乡 辖:彭南、彭北、方庄、丰头、孝村、东曹、西曹、孝席、大兴、鸦儿沟、东大吉、马坊、薛家洼、小马坊、高家坡、石家河、杨家河17个村委会。(乡政府设于彭南)
地掌乡 辖:浅北、代岭、陶林、地掌、浅南、程梁、米家墩、南峪、朱家沟、西塬、槐庄、齐家河、宇家河、马寨、韩家、西坡、安里、坪里、梁堡、东升、半坡、洼边、骑马沟、武家沟、司家河、汤渠、柳树沟27个村委会。(乡政府设于浅北)
亭口乡 辖:亭北、铁渠、杜家店、赵家坡、坷垴、新华、安华、亭南、杨厂、张家咀、高崖、井坳、鲁家坡、史家峪、三台、百家庄、罗家山、樊家、孙家河、宇家山、公佛寺、西塬、路家、冢丰、川丰、木盘川、安家塬、谢家坡、冯家、马泉、东阁咀、胡堡、中原、支村、朱位、柴厂、核林、董兴、阳坡39个村委会。(乡政府设于亭北)
枣元乡 辖:枣元、田家、惠家、李家洼、郭村、武家、牛王、西河、大安、绳邓、北坡、寨子、焦家洼、陈家、河川口、张家沟、安家河、化阁寺18个村委会。(乡政府设于枣元)
2. 潭头镇的乡镇简介
潭头镇陆地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5公里,耕地面积2.3万亩,森林面积2.12万亩,辖 23个行政村(其中纯渔业村1个),总人口5.8万,旅居海外华人、华侨2.3万,是闽江口南岸中心城镇,也是福州地区著名侨乡。经济较为发达。
全镇主要工业产业有化纤经编、建材加工、电子感光、服装印染、啤酒饮料、装潢材料、首饰模具、养殖捕捞、冷冻食品、果蔬花卉、消防器材等。农业主要有水产、畜牧、水果、蔬菜等四大主导产业,品牌产品有“长乐西芹”、“长乐灰鹅”等。全镇共有工业企业86家,其中规模以上26家。2012年,农业总产值6.8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39.39亿元,财政总收入536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84元。
3. 两市镇的乡镇简介
两市镇是湖南省邵东县的县城所在地,全镇面积85.9平方公里,辖应山、大坪、新凤、梅岭、履安村、观山、礼经、金泉、软塘、赛田、湖塘、兴隆、太和、卿家、利农、双路、宋家塘、麦子口、九江、高田、泡塘、丘田、坦塘、刘桥、青龙观、檀山铺、桎木、高塘、石桥头、新上、新兴、青兰、大塘、古林、合兴、永兴桥、民旺、新屋、峦兴、联云、大联、云山、分水坳、双河等43个行政村,城南、和平街、文化路、城东、胜利街、港南路、大田、红土岭、荷田、福田、新铺台、广场、新辉、荷花 14个社区。
根据201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行政区划调整公告(5号) ,撤销邵东县两市镇,设立两市塘、宋家塘、大禾塘3个街道办事处。新设两市塘街道办事处辖港南等8个居委会、九江等16个建制村,总面积36.9平方公里,总人口13.72万人,办事处机关驻解放路45号(原两市镇政府驻地);新设宋家塘街道办事处辖新辉等11个居委会、丘田等9个建制村,总面积30平方公里,总人口19.4万人,办事处机关驻软塘;新设大禾塘街道办事处辖城东等12个居委会、双路等3个建制村,总面积19平方公里,总人口16.06万人,办事处机关驻梅岭 。
行政区划调整后,邵东县辖17个镇、8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驻地不变,属大禾塘街道办事处辖区。
4. 乔口镇的乡镇简介
乔口镇辖1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其中非农业人口2286人。乔口镇扼望城西北门户,处长沙、益阳、湘阴、宁乡四县交界处,位于湘江之滨,八百里洞庭湖边,有水面980公顷,行政区域总面积46.2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2012年乡镇总人口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09人,境内高乔大道、乔朱线、东延线、团头湖公路、红南公路等交织成网,距县城仅16分钟车程,基本形成“四纵三横两桥一环”的交通格局。境内稻花香连百里,水产来势喜人;内街商贾云集,外街车水马龙;湘江迤逦北去,团头湖波光潋滟,是一个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商贸繁荣、景致怡人的“江南鱼米之乡”。
乔口镇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即将硬化6.3公里的红南公路,通村公路全新铺开;农网改造进入扫尾攻坚阶段;绿化美化庭院,生态能源沼气得到推广;分类处理垃圾;新建广播线路;倡导文明新风,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带动下,乔口镇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已步入全新的阶段。生逢其时,理当奋斗其时;欣逢盛世,更应不负盛世。乔口人民将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增强发展意识,把握时代机遇,推动乔口镇经济社会事业新一轮快速高效发展。
5. 石门乡的乡镇简介
石门乡地处威宁县西北部,距县城140公里。东与本县云贵、龙街两乡镇接壤,南与百黑土河相依,西与昭通市昭阳区毗邻,度北与彝良县的熊家沟和洛泽河为界。全乡总面积140.59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乡内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的“白刀岭内”高2762米,最低海拔的“熊家沟桥边”高1218米。海拔落差大,年降雨量1500多毫米,日照时数为2000小时左右,平均气温19.4oC。
全乡容有汉、苗、彝、回、布依、菜家等6个民族共3702户16167人,其中,少数民族979户427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6.5%。全乡共有劳动力约10876人,有3500多人外出打工。
6. 马山镇的乡镇简介
马山镇位于荆州市区西北部,处于荆江大堤始端,境内有长江水系——咀漳河、宜黄高 路;有世界一流的,总投资39亿元的荆州换流站;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遗址——阴湘城。
马山镇面积:129平方千米 人口:33668人 代码:421003102。
全镇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马山、风林、安碑、蔡桥、双龙、浩林、城河、梅花湾、双堤、裁缝、高桥、阳城、丰店、双扬、曲桥、沙冢、双当、枣林、联山、阴湘城。镇政府驻马山。1954年建马山区,1958年改为公社,1966年复设区,1976年复改为公社,1984年复设区,1987年设镇。1997年辖1个居委会、20个村委会,174个村(居)民小组。
全镇育龄妇女7774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7292人,连续5年全年新生儿数控制在200人以内,维持着较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全镇的计划生育工作曾多次被省、市、区评为先进,1986年曾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是名副其实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明星乡镇。
7. 张良镇的乡镇简介
张良镇位于鲁山县城东南部,东和东北与磙子营乡为邻,西和西北隔河与马楼乡相望,南界方城县,是沙河南四大平原乡镇之一,镇政府驻地张良街距县城17公里。
镇区中心分含于张良北、张良南、张良西、张良东4个村民委员会,古称张良店,后改留侯镇,也称张良寨、张良镇、张良街,简称张街、张良,汉初张良屯兵于此而得名,因镇人民政府驻于镇区中心而得名张良镇。
据记载,张良镇明嘉靖属大宁乡,清嘉庆分属易里与遵里,民国末为张良镇;1947年11月2日至1948年划归鲁南县,1949年鲁南县废,设鲁山县第三区,辖24乡;
1955年区废,分设张良、李法河两个中心乡;
1958年中心乡废,置张良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张良区,下设张良、段庄、王营、老庄、三间房五个公社;
1984年公社废,设张良乡;1986年张良被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1992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镇域总面积9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6公顷,辖41个行政村,131个自然村,248个村民组,1.2万多户,总人口5.2万余人。
张良镇商贸繁荣,历史上是鲁山县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二鲁山”之称。 张良镇的地貌独特,有巍峨险峻的嶂陡山,水波碧绿的彭河水库等景观。
8. 回龙乡的乡镇简介
回龙乡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盛产优质大米、锥栗、瓜果木材等,大力发展烟叶产业,实现种植面积4000多亩,产量突破万担目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日本节成黄瓜、网纹甜瓜和三元仔猪,成为该乡特色农产品。回龙乡水电资源丰富,现有中小型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达15240KW。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境。乡党委、政府坚持“一手抓特色农业,一手抓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发工业园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该乡初步形成以水电开发、木材加工、服装生产、冶金铸造为主的工业产业特色,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该乡人民正以满腔热情建设着美好家园。
9. 泗门镇的乡镇简介
秦以前,全境为浅海。
汉晋时,大湖门山北麓逐渐淤涨成陆。至今,海岸线离大湖门山已有10公里,且海涂每年还在淤涨,由南而北,历代修筑的海塘有10余条。
自唐至清,境域一直分属余姚县东山乡、开原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首置四门乡。
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泗门镇,属余姚县第四区(临山区)。
1950年2月,设泗门区,下辖泗门、泗北、明风、东蒲、天华、道塘、朗霞、海南、曹娥、镇海、万圣、夹塘等12个乡镇。
1954年10月,泗门区大部划归慈溪县。
1958年10月,泗门区改称卫星人民公社,区下辖各乡镇改称管理区,泗门镇改称卫星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建制,管理区改公社。
1966年,泗门镇公社复名为泗门镇。
20世纪70年代初,泗门、周巷两区合并,称“周泗地区”,旋即撤消,泗门镇仍属泗门区。
1979年9月,泗门区划归余姚县。
1989年5月,塘后乡并入泗门镇。
1992年4月撤区并乡,万圣、夹塘、湖北、东蒲四个乡并入泗门镇。 泗门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级小城镇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1303066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全国优秀乡镇、全国“六好”乡镇(街道)工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保增长促就业和谐城镇、中国十佳和谐小城镇、宁波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试点镇、省先锋工程“五好乡镇党委”、全国百佳乡镇示范工会、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家星火小城镇示范镇、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全国农机化技术交流暨新产品展示会贡献奖、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先进文化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