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桃之夭夭怎么投稿
杂志上最后一页会有投稿方式,或者关注逃之夭夭的官方微博,贴吧等也会有投稿方式,也可直接将稿件发送至《桃之夭夭》编辑部投稿邮箱。
《桃之夭夭》约稿函
1、有情节感的古风小短篇,文字精美有意境,或嘻笑或忧伤皆可。字数:3000 1篇
2、名人新解:历史名人的爱情故事,以历史为依据,侧面解说其爱情故事。字数“3000 1篇
3、天狼星:相当于“主编推荐”的栏目,本期杂志所定稿子中最为优秀的稿件,便可放在此版块排版最靠前。登上本版块的作者将以高出镜率出现在当期杂志的互动栏目中。字数:8000-10000 1篇
3、花田错:有一定功力的作者写的系列文。比如宫庭系列、穿越系列、家有美男初长成系列~每个短篇都是一个独立的可爱的故事,但又承上启下相互呼应。比连载故事更独立,但比单独的小说看起来会更有乐趣。字数:8000-10000 1篇
4、锁清秋:民国稿子,无论是军阀大帅与小妾的爱情,还是抗战英雄与女学生的故事,都需突显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背景。字数:8000-10000 1篇
5、深宫宠:关于格格阿哥公主皇子或后妃天子们的爱恨情仇。高高的宫墙之后隐藏着无限可能,小宫女可以摇身一变遭遇恩宠成贵妃,桀骜不驯的太子殿下可能会被异域和亲的公主耍得团团转……
每期两篇,一篇如纸上版《金枝欲孽》一般充分体现后宫嫔妃间的勾心斗角,一篇则更为欢喜小白。[欢迎女尊]字数:8000-10000 2篇
6、凤凰劫:以乱世为背景大气磅礴的魔幻稿,故事可以发生在有着古老背景的吸血鬼帝国,恋爱同时穿插吸血鬼家族、狼人等之间的几世恩怨;也可以是古代或明国乱世,风雨飘摇的年代的爱恋显得更为惊心动魄。字数:8000-10000 1篇
7、穿越记:穿越稿!无论是古代穿越到现代,或者现代穿越到古代,亦或是魂穿、人兽穿、国度穿……稿件中最需体现的是古代或现代文化碰撞所带来的笑点!拒绝已陈词滥调的穿越,力求语言活泼,情节新颖!字数:8000-10000 1篇
8、玄武殿:能引优美文笔及环环相扣的情节来紧紧抓住读者视线的古代悬疑推理稿,其中穿插主角们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令让读者充满想象。阴谋?复仇?神怪?一切真相都将在最后揭开……可以营造氛围上的惊悚效果,但拒绝血腥暴力。字数:8000-10000 1篇
9、倾城恋:优质古风长篇连载。题材不限,精彩为上。字数:8000-10000 1篇
扩展资料
《逃之夭夭》是湖南魅丽文化花火工作室策划的古风小言杂志,是大型少女网络古言杂志,集合了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每个时期特定文化背景的故事增加了网络词汇以及网络风格。《逃之夭夭》各大报刊亭均有销售。
读者定位:12-18岁青少年读者
杂志定位:集古风、神话、魔幻、悬疑、推理于一身的小说集锦杂志。
杂志口号:古风小言第一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63539刊
杂志主编:夜祺
魅丽文化就是以提供青少年丰富的阅读产品为己任,在不断创造新鲜的阅读内容过程中,引领着国内青少年阅读市场方向。现已成为具有产品策划、制作,培养并打造原创作者和内容,独立发行资质的中国综合实力超群的出版企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逃之夭夭杂志
2. 桃夭中的桃之夭夭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
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 、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 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 种象征暗示的关系。
《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3. 桃之夭夭
<;诗经·周南·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①,
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焚(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4.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小篆怎么写,谢谢各位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该诗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断。
《桃夭》毛诗,毛诗即诗经,序:《桃夭》,后宫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墼民也。
5. 《桃之夭夭 菊之萧萧》300字周记该怎么写
白云青山外,幽谷一线间。水失山色淡,令奴心未安。奴名唤夭夭,家住桃花边。世代居于此,流落人世间。
君言夭夭年纪小,只明山色未晓人间愁怨事多少。夭夭泪潋链,执君之手,何苦知那俗事将心扰。君言不如意,山色虚无不如十年寒窗一举功名好。夭夭不敢视君目,君目已忘桃花山上春来早。夭夭何尝盼堂皇。君意夭夭不明了。
月下叶露湿,枝动鸟惊鸣。遥听风扶树,疑似金步摇。
夭夭辞君难,却知君意坚。明日别君后,几时能相间。著我旧时袍,镜前三四量,而中细银铛,山前别君去,望君已悲伤。
誓不忘。君轻言。吾名如若入皇榜,必迎夭夭桃树前。与吾共赏花开花谢,与卿共忆往昔桃花永不别。
不忘君之言,涕泪已沾裳,夭夭何尝盼堂皇,君意夭夭不明了。
君去三年未曾返,念君不知何以堪,夭夭寻君如皇城,却不知君已何处往。忽闻锣鼓响,君已为官马上骄,夭夭既见君,喜极泪湿衫,难奈车马涌,夭夭心难安。君著红装袍子,未见夭夭只闻名声好,夭夭未曾驻君心?君意夭夭不明了。
夭夭寻君去,见君步纤纤,君言迎夭夭,为何忘此言。
君见夭夭色顿变,摇头叹息世道艰,未忘夭夭与吾言,必迎夭夭桃树前。
自君离别后,时光已三年。君言入皇榜,君意已实现。风烛易灭秋叶易别,何需待到三年后,夭夭寻君前,君才言誓言永不变。
卿不信吾?
誓言美却难实现,君心奴心难成线,君只言功名利禄好,君心夭夭难明了。君心无夭夭,奴何必不忘与君言。当年君自离别,夭夭心已伤半。今日君之无视奴,奴心已死,何必再提旧时盐言。君言如若君名如皇榜,必迎奴于桃树前,桃花三开又三谢,不见君迎夭夭来,君何言不忘君之言?
夭夭愿回桃花山,与君相忘永不返。
卿既如此,吾又何言?吾若忘誓言,卿之亦悲哀,卿言吾食言,吾心何以堪。
去兮散兮誓言成空矣,桃花树下女子刻此于石,时光难回三年前,君言与奴忆桃花,为何奴却永住桃花边。君可否倚窗斟酒忆桃花树下夭夭永不变?
6.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比喻什么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诗经·国风》的这篇《桃夭》,用现代汉语说就是: 桃树茂盛,桃花灿烂,女子出嫁,和美一家。
桃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灼灼其华。 花儿开得红灿灿。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室家。 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桃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有蕡其实。 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室。 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桃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其叶蓁蓁。 叶子长得密稠稠。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人。 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夭夭(音yao):少壮茂盛貌。灼灼(音zho):花朵盛开的样子。华:花。之子:这个人,那个人,此指新娘。于归:出嫁。宜:使……和顺。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倒文以叶韵。《左传》:“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或云:“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家:叶音gǖ)。蕡(fén):果实丰腴,红白相间,果将熟的样子。蓁蓁(音zhēn):树叶繁茂貌。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据说辛亥革命以后,一些乡村里举行婚礼时,还“歌《桃夭》三章”,可见这是自古流传的贺新婚诗。至今不少地方婚庆时也要唱赞美歌,内容大体与《桃夭》相同。笔者在广州市看到一些婚庆人家贴着“之子于归”的横联,也是取意于《桃夭》。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