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赤壁”赤壁这首诗怎么写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译诗: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我把它仔细磨洗,认出是三国的遗迹.
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
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
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
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考题
1、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4、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得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赤壁》一诗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赤壁》中含蓄反映诗人抑郁不平心境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
12、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 杜甫的赤壁古诗怎么写的
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江底,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我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历史形势将整个改观)那美丽的大乔、小乔,就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了。
【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不是靠的安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赏析】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
宋人许٦《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如《四库提要》云:“(许٦)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٦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
3. 有关写赤壁的诗,词要全点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霜天晓角》——宋·辛弃疾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
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
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赤壁山》——宋·王安石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
《赤壁怀古》——秋瑾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赤壁歌送别》——唐·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咏史诗·赤壁》——唐·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赤壁怀古》——唐·崔涂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吴·赤壁》——唐·孙元晏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赤壁怀古》——宋·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忽突成功所未闻。《画赤壁》——宋·赵孟\周郎赤壁走曹公,万里江流斗两雄。
苏子赋成奇伟甚,长教人想谪仙风。《赤壁》——明·解缙芦荻烧残孟德舟,洞箫吹彻子瞻愁。
昨从赤壁矶头过,水冷鱼惊月一钩。《赤壁》——清·施闰章欹石荒烟路,千年人自游。
空青连来岸,虚白倚沦州。日气鲛空暖。
风声汉水秋。谁怜词赋客,今古一虚舟。
《秋日赤壁公宴》——清·宋荦飞盖真成汗漫游,孤亭如笠俯黄州。褰衣尽有沦州兴,对酒宁无白雪讴。
断岸霜风吹草树,寒江烟雨冻凫鸥。中霄渐吐东山日,挥手还登百尺楼。
《黄州》——清·李调元江边木叶纷纷落,天外飞鸿阵阵鸣。赤壁已无横槊气,黄州尚有弄箫声。
《过赤壁》——明·袁宏道悍石奔云浪几春,黄泥坂底射洄鳞。周郎事业坡公赋,递与黄州作主人。
《齐安郡晚秋》——唐·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两暗残灯棋欲散,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赤壁图》——元·元好问马蹄一蹴荆门空,鼓声怒与江流东。曹瞒老去不解事,误认孙郎作阿琮。
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
至今画图见赤壁,仿佛烧虏留余踪。令人长忆眉山公,载酒庭俯冯夷宫。
事殊兴极忧思集,天淡云闲今古同。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令谁是出群雄。
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赤壁歌》——明·方孝孺西夏口、东武昌,赤壁峭绝当中央,奸雄将军气盖世,败卒零落惭周郎。
得鲈鱼、沽美酒,孰若黄州苏子瞻,谪向江湖动星斗。意吁戏!曹公气势,苏子文章,人物销铄,尘迹荒凉,惟有江水,千古万古空流长。
《念奴娇·赤壁舟中咏雪》——宋·秦观中流鼓楫,浪花舞,正见江天飞雪。远水长空连一色,使我吟怀逸发。
寒峭千峰,光摇万象,田野人踪灭。孤舟垂钓,渔衰真个清绝。
遥想溪上风流,悠然乘兴,独掉山阴月,争似楚江帆影净,一曲浩歌空阔。禁体词成,过眉酒熟,把唾壶敲缺。
冯夷惊道:坡翁无此赤壁。《满江红》——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酹江月/念奴娇》——宋·林正大泛舟赤壁,正风徐波静,举尊属客。渺渺予怀天一望,万顷凭虚独立。
桂桨空明,洞箫声彻,怨慕还凄恻。星稀月淡,江山依旧陈迹。
因念酾酒临江,赋诗横槊,好在今安适。谩寄蜉蝣天地尔,瞬目盈虚消息。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与子欢无极。翻然一笑,不知东方既白。
《乳燕飞/贺新郎》——宋·刘辰翁赤壁之游乐。但古今、风清月白,更无坡作。
矫首中洲公何许,共我横江孤鹤。把手笑、孙刘寂寞。
颇有使君如今否,看青山、似我多前却。几见我、伴清酌。
江心旧岂非城郭。抚千年、桑田海水,神游非昨。
对影三人成六客,更倚归舟夜泊。尚听得、江城愁角。
渺渺美人兮南浦,耿余怀、感泪伤离索。天正北,绕飞鹊。
《沁园春》——宋·刘将孙壬戌之秋,七夕既望,苏子泛舟。正赤壁风清,举杯属客,东山月上,遗世乘流。
桂棹叩舷,洞箫倚和,何事呜呜怨泣幽。悄危坐,抚苍苍东望,。
4. 《赤壁》这首诗怎么写,意思是什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意思是: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5. 关于赤壁的诗
这是一首怀古诗,抒发了诗人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
其他的还有: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为销,自将磨洗鉴前朝。
东风不使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并国虎争霸。
文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赤壁图 [金]元好问
马蹄一蹴荆门空,鼓声怒与江流东。
曹蛮老去不解事,误认孙郎作阿琮。
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吒饶英风。
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壮卷天为红。
至今图画见赤壁,彷佛烧掳留遗踪。
令人常忆眉山公,载酒叶俯冯夷官。
事殊兴极忧思集,天澹云闲今古同。
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谁是出群雄?
可怜当年周公瑾,憔悴黄州一醉翁。
赤壁图 [元] 吴师道
沉沙折戟怒涛秋,残垒苍苍战斗收。
烽火千年消伯气,江山一幅挂清愁。
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
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台漫悠悠。
赤壁 [明]杜庠
水军来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轴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蛮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对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
6. 古诗“赤壁”赤壁这首诗怎么写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译诗: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我把它仔细磨洗,认出是三国的遗迹.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二、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三、考题 1、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4、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得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8、《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9、《赤壁》一诗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0、《赤壁》中含蓄反映诗人抑郁不平心境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1、《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12、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7. 赤壁的诗
古诗: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٦《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٦)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٦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8. 有关赤壁的诗
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
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
“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
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
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
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
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以下简单写一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满江红 赤壁怀古-——戴复古(宋)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咏赤壁——王周(唐)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悠悠赤壁——杜 甫(唐)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憾,曹分屈壮图。
过赤壁偶成佳句明 ·王奉(一)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二)孟德雄心瞰啖吴,皇天未肯遂共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
古战场赤壁感怀明 ·方逢时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赤壁山——明 ·龙仁夫踣吕摧袁虎视耽,阿瞒气势展江南。矶头一霎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
赤壁石刻 =元 ·朱桢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麈战乘东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朗功,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日还英雄.登赤壁山——明·魏 裳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拜风台—— 明·任乔年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
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赤壁怀古——清·曹雪芹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9. 古诗赤壁的正确写法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