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滁州西涧全诗怎么写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韦应物滁州西涧书法帖(9张) ⑧横:指随意漂浮。 编辑本段诗词的译文 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通俗的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9666131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黄学江书法(滁州西涧)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滁州西涧》草书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希望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宁静。 编辑本段创作的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韦应物生性高洁,爱幽静,好诗文,笃信佛教,鲜食寡欲,所居每日必焚香扫地而坐。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的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清孔继尧绘韦苏州画像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
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此一篇。
编辑本段相关的题目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雨、野渡、横舟 。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
2. 滁州西涧全诗怎么写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韦应物滁州西涧书法帖(9张) ⑧横:指随意漂浮。 编辑本段诗词的译文 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通俗的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黄学江书法(滁州西涧)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滁州西涧》草书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希望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宁静。 编辑本段创作的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韦应物生性高洁,爱幽静,好诗文,笃信佛教,鲜食寡欲,所居每日必焚香扫地而坐。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的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清孔继尧绘韦苏州画像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
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此一篇。
编辑本段相关的题目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雨、野渡、横舟 。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
3. 有关于滁州西涧的诗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此时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春游西涧时所见到的暮春景色。描写了郊野渡口实情实景,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韵译】
第一句: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第二句: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第三句:春潮伴着夜雨地涌来,第四句:渡口无人船只自在地浮泊。
4. 滁州西涧 此诗写的内容是什么
黄莺并提时、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③独怜:独爱,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指随意漂浮:今安徽省滁州市,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春潮伴着夜雨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不得其用的无奈,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还令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2、通俗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 春潮⑥带雨晚来急,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写于滁州刺史任上。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⑧横,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是刺“君子在下。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野渡⑦无人舟自横⑧。注释
①滁(chú)州,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树荫深处。 ⑥春潮。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春雨。 ⑦野渡。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诗词鉴赏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黄莺。 ⑤深树,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
译文
1,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滁州①西涧② 独怜③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④深树⑤鸣
5. 滁州西涧的古诗是什么
我来一贴个比较全面的内容,供参考。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 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 怜:爱。
4.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简析] 1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赏析]2: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6. 滁州西涧古诗
原文: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作者非常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小诗。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滁州西涧。
7. 把滁州西涧改写成诗的形式
《滁州西涧》本身就是诗的形式,是一首格律诗(七言绝句)。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 《滁州西涧》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这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同时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原诗: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扩展资料:
独怜幽草涧边生,偏偏喜爱河涧两边生长的不知名的绿草,这是第一眼看到的也是作者喜欢看到的地上的景物,上有黄鹂深树鸣,空中传来了黄鹂鸟在树林深处欢快的鸣叫声,这个是写听到的也是西涧河上的描述。
这样上下空中构成了立体交叉的描写,幽幽绿草,小鸟鸣叫,春天是多么美好。作者喜欢这样一个人悠闲漫步,独自享受这样美丽的景色。
野渡无人舟自横,河水流过,渡口虽然没有人,但那停靠在河边的小船在河里本来是南北走向的,现在成了东西走向,说明河水很急,把船冲的改变了方向。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抵制的,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说明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景色,从下绿草写到空中黄鹂鸟的鸣叫,再写河水湍急带来了春雨,而后写到河水中随波飘动的小船,一幅动感的立体画。
作者的观察和写作能力是无人能比的,如同现在的一段有声有色有景有物的视频,而诗文精炼的用语是现代视频永远也无法能够展示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滁州西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