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无杂念」藏文怎么写
心无杂念并不是什么至高境界,只是思维被自主控制,不做执著和妄想,自然不生妄念。
人的思维来源于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身体各部位的触觉、心的意识感觉。各种外境通过眼耳鼻舌身体等接触器官汇集到心,展开意识的思维和联想。
普通的人,心身随时处于接受和分析各种外界信息的状态上,比如有声音了会去想这是从哪里过来的,有味道了想这是什么东西什么位置,身体的冷暖疼麻也会产生种种联想……而自己的心也随时在胡乱想象,由此使自我产生种种烦恼。
其实外界的一切都是变换无常的,各种想象都是在外界和内心干扰下产生的妄想。就象风吹水面产生波浪一样。心能够安定的人,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恼也就止息了。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态,心的思维只限制在需要的时候,该停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行动。即不是静如止水,也不是动如波涛,如同水的流动一样,自然、随顺,不去刻意的控制,不执著于任何意念,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这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2. 急求藏语翻译
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
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不过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但它并不因为简单就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无处不在的水,人类才能过着安乐、舒适的生活。
而水的流淌,也关系到了整个民族的命脉与历史,黄河两岸,尼罗河边,印度河畔,都各自哺育了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水,就是这样,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聚点滴成波涛,汇大湖而成四海。
所以,当它流进殷末周起的中华历史时,有了一缉花光拘叱饺癸邪含矛个被称为“睡在羊背上的人”,在他那本影响后世甚广的《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水的意境:简单,深远,丰富,坚韧。
它是说做人也要像水这样,简单朴实,孕意深广,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那便为上善了。 也许会有人觉得再简单不过,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呢?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的大智若愚,水一样的源远流长?这样的人必是心性至善至深之人,他能在喧闹中开辟出自己的一席田地,他能在纷扰乱世中找到自己的归隐,他能在流言蜚语中静下自己的耳根,这样的人必是与山为邻,为水为友,出仕则心神俱孤,但仍然超然物外,淡泊宁静。
我想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秉承了水的坚韧与灵性,在尘世中静守一份自己的净土,待人接物永远笑脸谦和,偶遇知音则被挖掘惊世才情,来时干干净净,走时了无牵挂,只留下水流过的痕迹——那思想的光辉与伟岸的人性。 上善若水,简单,却那么难。
3. 请问六字大明咒、文殊五字真言、白文殊咒的藏文怎麽写,不要图
六字大明咒: ༀ་མ་ཎི་པདྨེ་ཧཱུྃ
文殊五字真言: ༀ་ཨ་ར་པ་ཙ་ན་དྷཱི༔
白文殊咒: ཨོཾ་ཝཱ་ཀྱཻ་དཾ་ན་མཿ 或 ཨོཾ་ཝཱ་ཀྱེ་དཾ་ན་མཿ (要依传承)
宗喀巴大师赞:
དམིགས་མེད་བརྩེ་བའི་གཏེར་ཆེན་སྤྱན་རས་གཟིགས།།
དྲི་མེད་མཁྱེན་པའི་དབང་པོ་འཇམ་དཔལ་དབྱངས།།
བདུད་དཔུང་མ་ལུས་འཇོམས་མཛད་གསང་བའི་བདག།
གངས་ཅན་མཁས་པའི་གཙུག་རྒྱན་ཙོང་ཁ་པ།།
བློ་བཟང་གྲགས་པའི་ཞབས་ལ་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4. 仓央嘉措的“这么静,比诵经声还静”全诗是什么
这么静 比诵经声 还静 我骑上我的白鹿 白鹿踏着 尚未落地的雪花 轻如幻影 本来是去远山拾梦 却惊醒了 梦中的你出自仓央嘉措的《那么静》仓央嘉措简介:仓央嘉措(1683—1706年),为第六世达赖喇嘛,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1683年(藏历水猪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05年被废,1706年在押解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主要成就: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
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
足见藏族人民喜爱之深。汉文译本公开发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种,或用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动活泼的自由诗,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英文译本于1980年出版,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诗下注以汉意,又译为汉文和英文。
汉译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实准确并保持原诗风姿,再加上赵元任博士的国际音标注音,树立了科学地记录整理和翻译藏族文学作品的典范。仓央嘉措在藏族诗歌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开创了新的诗风,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
仓央嘉措14年的乡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
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情歌》的藏文原著广泛流传,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见藏族读者喜爱之深。
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印地等文字译本。可见,《情歌》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声名显赫。
人物年表:1682年2月25日,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被清政府册封为“西天大慈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在刚刚重建好的布达拉宫与世长辞了。五世达赖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根据罗桑嘉措的心愿和当时西藏的局势,秘不发丧,隐瞒了僧侣大众和当时中央的康熙皇帝,时间之长达15年之久。
并且在保管秘密的同时,也开始了秘密查访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的工作。1683年(藏历水猪年),西藏纳拉活域松(现西藏山南县)地方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诞生了一名男婴。
斯时出现了多种瑞兆,预示着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孩子,然而谁也不曾料想到莫测而多厄的命运会伴随着他短促的一生。这名男婴就是后来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6),一位在西藏历史上生平迷离,又极具才华,也最受争议的一届达赖喇嘛。
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偶然得知五世达赖已死多年,十分愤怒,并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一方面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找到多年前寻到隐藏起来的转世灵童。
1697年(藏历火兔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此时仓央嘉措已14岁。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浪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政治矛盾已到达了极其尖锐的时期。
1701年(藏历金蛇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即藏王)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藏历木鸡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战败,桑结嘉措被处死。
作为达赖的仓央嘉措自然在劫难逃了。事发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
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1706年(藏历火狗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染病去世,按照传统实行天葬(藏族最高是塔葬,只有高僧才可以使用,天葬一般普通民众都可以使用)。
正史就记载到这里。关于他的去向,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
台湾版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很有可能回到了西藏纳拉活域松。
人物评价: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为,“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