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现在上高三了,想问历史论述题怎么答,为什么写了总是得不了高分
作为一名高中修历史的学生,我认为历史的论述题其实和政治的论述题是有一些相同的,基本都是踩点得分。
在这里需要的是对问题的语境进行剖析并且作答,打个比方。一道题目是问上海140年在英国的推动下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让学生谈一下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看待。
这时就需要考虑到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的时代背景,比如英国刚完成工业革命,中国被迫开放通商,以及这些之后的影响,然后这一铁路的利弊(打开国人眼界,不平等条约下的压迫等等),然后再谈上海民众和清政府受铁路的影响。
所以我个人觉得历史论述题需要的是对课文重点知识的牢记,答题时需要看清题目的题眼,尽量把知道的相关信息都写上去。要构建知识点的相关联系性(就是能够把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都串起来),这点非常重要。
加油!
2. 历史论述题
1、与经济高速发展相反,北宋王朝的积贫的局面随着时间的前进而进一步加深。
个人认为造成积弱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土地兼并严重。由于在唐中期均田制度遭到破坏,到了北宋建立后,由政府掌握的土地已经很少了。
所以北宋政府采取得土地政策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纵容地主兼并土地。官僚、地主、豪绅、僧侣等在北宋期间被称为形势户或官户,属于地主阶级当权派。
他们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同时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却想方设法隐田、漏税。到了北宋英宗时期,纳税土地仅占全国总耕地的十分之三。
土地兼并造成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大量农民的破产,以致于这些破产者不得不成为依附于地主的佃客。佃客经常收到地主的鞭打,甚至是连女儿的婚姻和本人死后妻子改嫁都要受到地主的干预。
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二、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和冗费。
冗官:北宋之初,宋太祖、太宗为了分散地方官的权力,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把各路官员的权力四分为司法(宪臣)、财政(漕臣)、军事(帅臣)和农事(仓臣)四项。
在中央,为了分散相权,以同中枢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立副宰相;设立枢密院时相权与军权分离;设立三司将财权分离。宰相主政,枢密主军,三司主财,使三权分离。
这样将地方官权力和宰相权力消弱,但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就是造成了政府官僚机构的庞大。加之北宋政府又通过科举制、恩荫制和其他途径使地主阶级广泛的参政机会,而官多职少,以致于许多官员长期待职。
这样又使原本庞大的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冗兵:为了加强中央的军事实力,北宋政府每年都会大量招兵。
太祖期间,禁军、厢军共38.7万人,到了真宗年间激增到了91.2万人。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背上了巨额的财政负担。
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开支,北宋政府将负担转移到了人民身上,这就造成了冗费。北宋除了要收最基本的两税(按田亩和资产征税,分夏秋两次缴纳)之外,还有丁口之税、杂变之税、和买绢帛、和籴粮食。
赋税之外又有十分沉重的差役和杂徭。三冗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断发生。
北宋政府不得不派兵镇压,派兵所需的军饷和粮饷又摊派到了下层劳动人民身上。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北宋国力愈来愈弱。
三、岁币。国力下降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加之北宋实行虚外守内的国防政策,北宋边境屡遭辽、西夏的入侵。
北宋统治者一直认为内忧重于外患,所以对辽、西夏的战争中经常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并分别于景德元年、庆历四年与辽、西夏达成和议。
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年需要“赠予”辽、夏大量的岁币。这又大大加重了北宋下层人民的负担。
最近看陕西台《开坛》中有人说两宋时期人民是封建时代中最富裕的,但是国家实力确实最弱的。其实两宋时最富裕的仍然是大官僚和大地主,这些官僚和地主占有了大部分社会财富并想方设法逃脱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徭役。
北宋可以说也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即国家财政紧张和下层人民经济负担过重,而中间的官僚和地主却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个人认为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观原因,在于改革赋税制度不力。
从宋代开始,土地兼并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现象。政府所能做的不在于如何抑制兼并,而在于如何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减轻繁重的赋税。
如唐朝时的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及后来明朝的一条鞭法都是以这个目的进行改革的。但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就有严重的土地兼并,加之北宋政府对土地兼的默许。
导致保守势力强大,最终影响了王安石变法的实施。可以说自北宋建立实行繁重的赋税制度就已经注定了它积贫积弱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军事的局面。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的工厂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工业时代。 (2)在工业时代,适应机器大生产的要求,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组织形式进入大企业时代(原因、特点)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同时,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如电力、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需要巨额资金。
(2)著名代表:美国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 日本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 德国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 (3)大企业的影响: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占据主导地位。
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约提高了20倍。棉纺厂工人的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
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纺锭总数比法国多三至四倍,比德国多十倍,遥遥领先于世界。生铁产量,1825年已超过法、俄、美、德四国产量的总和。
煤产量,1840年相当美、法、德三国产量总和的四倍多。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
3. 如何作答历史论述题 本人是大一新生,想请教一下各位有经验的前辈如
。。。肿么说呢。。。作为大一的前辈。
我的历史还是不错的。。。我觉得答论述题要有以下几点。
1、熟记课本知识点:论述题大多与课本知识先关联,或与历史事件为背景,只有深刻了解书本知识才能为答题打下基础。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书中的思考模式,积累一些历史语言的用法,毕竟我们不能用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2、多做多想:不做题是万万不行滴。。只有做了,才有经验啊,如果一上来这种题型建见都没有见过,大部分人都会慌乱的。。。还有就是要翻答案,有时候答案的思维比做题更重要,要努力学习答案中的答题模式和思维方法
现在说说具体的:首先要观点清晰、明确,第二,要正确结合史实,准确的概括材料(这个很重要!要多练习)第三,答题要有层次,思路清晰。第四,要结合个人认识,千万别照本宣科
你还在高一。。。如果坚定学文的道路,一定要保持住,别松懈哦。。。祝你取得好成绩
4. 高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是怎样的
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最好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