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书市字怎么写
1、揭傒斯
善书。正、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书法名重当时,国家典册及功臣家传赐碑,遇其当笔,往往传诵于人。四方释老氏碑版,购其文若字,袤及殊域。存世书迹有《千字文》、《杂书卷》等。
2、欧阳询
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3、陆游
亦工书翰,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书论有《论学二王书》。草书出自张旭,行书源于杨凝式。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6306461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
4、孙过庭
书法用笔的特点,唐吕总说他“丹崖绝壑”可谓一语道出精髓,他的书法笔势坚劲,能够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质、妍的统一。孙氏的用笔特点是: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正如他自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5、赵构
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草书
2. 笑字草书怎么写
笑的草书写法如下:
笑,读音是xiào ,部首是竹,笔画名称是撇、横、点、撇、横、点、撇、横、撇、捺 ,共11画。
读作xiào时,意思是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
相关词语有:大笑、欢笑、微笑、见笑、说笑、谈笑。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新附》:笑,此字本阙。〖注〗臣铉等案: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案: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
白话版《说文解字》:笑,此字在《说文解字》中本来没有,是后来附上的。〖注〗臣铉等人案语:孙愐在《唐韵》中引用《说文》说:“笑,喜悦时发出的声音。字形采用‘竹、犬’会义。”然而孙只引用,并未阐述“笑”的会义的道理。
现在俗体字都采用“竹、犬”会义。又臣铉等人又案语:李阳冰刊定的《说文》中,“笑”的字形采用“竹、夭”会义,并解释说:当竹林遇风,竹身会夭屈像人发笑的时候一样。但不知这样的解释是否合理可靠。
词语解释:
1、憨笑
[hān xiào]
释义:傻笑;天真地笑。
2、取笑
[qǔ xiào]
释义:开玩笑;嘲笑:被别人~。他说话有点口吃,你别~他。
3、狞笑
[níng xiào]
释义:凶恶地笑:发出一阵~。
4、哗笑
[huá xiào]
释义:众人放声大笑。
5、笑柄
[xiào bǐng]
释义: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传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笑
3. 教你如何写草书
——给书法学校同学简谈写草书问题篆、隶、楷、行、草,草是最难写的一种书体。
我国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不断演变,产生了今草书,草书体则达到了线条美的极致。草书之难,在于草书将篆隶楷行诸体之笔意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却又不可得见端倪。
对此,刘熙载说得好:“草书之笔划,要无一可移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草书之难,又在于点划与点划、结体与结体、此行与他行有着连绵不断地紧密呼应关系,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之难,还在于一字数体,或同体异字,其变化“似无定则”,而又“毫厘必辨”,有着严格变化的限度。如“知、去”等。
草书之最难者,还是在于通过线条所组成的形体,表达书者的素养、人品、气质、阅历和思想感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表达的越深刻、越强烈,艺术的境界就愈高。
草书之难甚多,蔡希综《法书论》中说草书尤难。包世臣曾“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也说“惟草书至难”。
草书自身正其律,篆书备其骨,楷书规其法,还要做学问、立人品,确实很难。面对这些尤难、至难,我们是退避三舍?还是知难勇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认为只要肯于、敢于、恒于实践和探索,一定会达到理想的黄金彼岸。
今天不打算深谈学术方面的理论,只想就我们初学草书一些实际问题和简括知识性问题谈一点看法。一、欲学草书,应先识草书。
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成的。
章草和今草各有着自身的规律。今天主要讲讲今草。
今草(包括狂草)有两个基本要领①楷书的法度。②草书的自身规律。
楷书的法度,简说之,就是依照楷书的点划结体意识去写草书,把简化了的草书点线笔笔交待清楚,使人看了一点一线既相互连带,又各自独立的形状。草书的自身规律,一是线条长使转盘旋幅度大,有独立之字,有连绵之字,有的甚至数字相连。
二是“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严格界定。三是相互借用,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有的运用符号代替,如‘し’可以代替“言、イ、ㄔ、水”等偏旁。
草书规矩只准竖连,不准横连等等。如果不先摸清这一规律,匆忙落笔,超出规范,便成天书。
盘旋使转幅度大小掌握不住,便成为另外之字,如“知、去”。“鹭影不来秋瑟ワ,苇花伴宿路瀼瀼”,“ワ”就是符号,这些符号可写成“ワ、ン、゛”。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其书字符号的两点之末,便被“不”借为开始。
“旋转幅度大如仙”,如果‘仙’字不以楷则完成,便会写成‘心’字。类似了‘心’字。
于右任先生说过:“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二三年间,可以执笔”。今日我们可以借鉴此法,更以边学边识,边学边记,找出规律,熟悉面貌,谨记法度,乃为学草者第一要务。
怎样识。①先将所临之帖的字去识。
②识所临范本的文词大意,了解他书写时特定的背景,分析其思想情怀和艺术构思。③识使转大小,收与放的程度。
如果临前不识,就会像孙过庭所说:“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二、欲学草书,先背草帖。
草书特点是笔意连绵,一气呵成,使干、湿、浓、淡合理分布,揖让有度,顾盼生情,萦绕盘旋,气韵贯通,下笔果断,才能神生纸上。前人法帖往往如是,我们临写时宜得如是安排,才能达到入帖手段。
临习草书与临习其它书体不尽同者,章法与点划结体是同步进行的。这是因为草书连绵不断,迂回曲折,变化多端,意到笔随所决定的,它有着易见的整体感。
由于这些点、线的忽长忽短,骤提骤按,急转又折,方虚即实的瞬间变化,和连绵不断的态势,一着笔便要果敢进行,不允许片刻思考,若不先读熟记内容及这些变化,怎能落笔果敢,进入碑帖,再出碑帖之目的呢?背什么?①背内容。②背字的态势和字与字牵连的摇摆动势,将其体察所得,默记在心,把范本上‘静’的笔划,演练成动的形质。
③既背墨划的使转成字,也要背这些墨划之间所呈现的空白。使转大小和空白留法,往往形成这个书家的面貌。
古人所说的“细玩熟观”、“学而思,思而学”的经验是可取的。力求从字间、行间、整篇布白的深入理解,加强记忆,可获四美:即线条美、结体美、节奏美、意境美。
清代姚孟起说:“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是临帖可贵的经验谈。
三、写草书要乍徐忽疾,骤提即顿的互换用笔。草书要先立大调子,强调韵律和节奏感。
在一幅字内,其跃动现象,时而如大海波涛,时而如平湖微波,因而在用笔上就不能像其它书体用力均匀。有时则须大起大落以通身之力送之,有时则轻提出笔偶相带过。
有的则速到迅雷不及掩耳连绵不绝。如张旭《古诗四帖》中“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有的则缓以会心,笔断意连。如“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
乍徐忽疾,瞬间即换的用笔同时,还要骤提即顿的迅速交替,方能达到体意连绵,笔意奔放,有旋律和节奏的特色来,如果提高到创作上来说,才能使你的笔墨淋漓尽致的抒发情怀,表达个性。疾徐的交替和提顿的转是随着字的态势和连绵起伏的气势以及感情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的,只能意。
4. 三山半落清天外
登金陵凤凰台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者】:李白 唐 【作者小传】: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大李杜”。
【补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见彩图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陇西院)。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开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
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
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
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补旧本李白集,得诗近千首,曾巩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诗题下注明写作地点。
稍后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为《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原为清代藏书家收藏,康熙年间缪曰□据以翻刻,世称缪本。
蜀本原刻(大约刻于北宋末叶、南宋初年)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影印问世。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
元初萧士□删补杨注,撰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详赡,但仍嫌繁芜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诗通》21卷,一般典实不注,偶下己见,并驳正旧注之误。
清代乾隆年间,王琦汇集旧注,补充订正,编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择宏富,注释详备。最后6卷,1卷为年谱,其余5卷分类辑录有关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资料。
明代朱谏曾作《李诗辨疑》 2卷,摘举李白诗200多首指为伪作,但大抵多凭臆断。李白集子中,如《草书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经后人考辨,目前可断为伪作者,不过20来首,清代末叶,黄锡□增订王琦旧谱编有《李太白年谱》,较旧谱内容更为详细。
黄氏又撰《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一种,用力颇勤,虽编次不尽恰当,但对深入研究李白诗歌,颇有帮助,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编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杨齐贤至王琦各家旧注为基础,旁搜唐宋以来有关诗话、笔记、考证资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笺释补充,并考订缪误;又以王琦注本为底本,参考各本,撰成较详细的校记,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 【体裁】:七言律诗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释】: 1.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