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眸是什么意思
【词条】:回眸
【读音】: huí móu
【释义】:回转眼睛,回过头看(有时则多指女子)。
【引证解释】:1.回顾。 唐 元稹《阳城驿》诗:“送我不出户,决我不回眸。”
2.转动眼珠,流盼。 唐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一章:“瞬息,即见玉人翩若惊鸿,至余前,肃然为礼。而此际玉人密发虚鬟,丰姿愈见娟娟。余不敢回眸正视。”
【相关成语】:回眸一笑、回眸顾盼
2. 回眸意思
回眸(汉语词语)[huí móu]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回眸,回转眼睛,回过头看(有时则多指女子)。
目录1基本信息2详细解释▪ 含义▪ 示例▪ 词例3引证解释4相关成语1基本信息编辑【词目】 回眸【拼音】 huí móu【基本解释】 回转眼睛看。2详细解释编辑含义回转眼睛,回过头看(有时则多指女子)。
示例你知道吗?当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回眸我们的地球时,他们发现,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选自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学期第13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词例诗人、学者和文学家阿袁(即陈忠远)先生《青玉案·用宋人贺方回韵自题<宋词故事>》词:“春云冉冉人来去,算芳草,曾留语。
为写相思长短句。疏星斜月,淡烟轻絮,一一知凭据。
回眸信是惊奇遇,敢对情长笑儿女?最爱同心心久许!可怜今日,世风不古,有泪空如雨。”3引证解释编辑转过眼睛,回顾。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 刘 回眸亦迷;注目移时,始揖而谢之。” 鲁迅《答客诮》诗:“试看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1.回顾。 唐 元稹《阳城驿》诗:“送我不出户,决我不回眸。”
2.转动眼珠,流盼。 唐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一章:“瞬息,即见玉人翩若惊鸿,至余前,肃然为礼。而此际玉人密发虚鬟,丰姿愈见娟娟。
余不敢回眸正视。”[1] 4相关成语编辑回眸一笑 回眸顾盼参考资料1. 回眸 .汉典 [引用日期2014-03-28] .词条标签:字词 , 词语 , 中国文学 , 文学书籍具体详见百度文库。
3. 回眸 意思
图书简介】 - 回眸 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刘和芳先生终于要出版他的作品集了。
捧读他的诗文集,心中漾动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欣喜之情。我与刘和芳先生一家人,可谓渊源甚深。
二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满脸稚气的中学生时,刘先生的夫人王广慧女士便做过我的老师。王老师那语速稍快、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至今想来,依然亲切。
刘先生的二公子刘屹与我都毕业于银川一中,并且都当过宁夏高考的文科“状元”(1980年和1981年)。以后,我在北大读中文系,刘屹读法律系,共同感受过未名湖畔春的气息和博雅塔旁浓酽的秋色。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回到宁夏,服务于第二故乡;刘屹则出国留学,学业既成,又归国效力。因了这样的原因,我把刘和芳先生是当作父辈来看待的。
然而,我和刘和芳先生的深入接触却是近五六年间的事情。像一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一样,我们先是认识了各自的文章,然后才见了面。
于是,在无拘束的倾心的交谈中,有了彼此珍爱的忘年的情谊。也因此,当看到刘和芳先生这本题名为《回眸》的文集时,心中欣喜的潮水便奔涌得格外欢畅与迅急。
已经去世的老作家孙犁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散文是最适合于老年人操作的一种文体,而且比较容易创作出精品来。原因在于,对于许多进入人生晚境的创作者而言,几十年人生的沧桑忧患常常构成了不可多得的生活、感情的丰厚积累以及审美的积淀,一旦发之为文,往往自成佳构。
以孙犁的说法来解读刘和芳先生的散文,信然。仔细阅读会发现,收在这本诗文集里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刘和芳先生近二十年间创作的。
刘先生是1927年出生人氏,以此推算,他的创作的高潮期是在接近于六十岁的时候出现的。不排除动荡的时代和长期的编辑生涯(他是怎样的一个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好编辑啊!)对他的创作冲动的阻遏,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刘先生早就超越了“为文造情”的创作年代,他的散文创作是一个经历过历史沧桑和生活磨炼的老人的心声的自然流露,是阅尽人间春意和秋色之后的回头一望。
于是,回忆性的叙事文便成为这部作品集中内容最多,也最耐咀嚼的篇章。我们看到,浩淼的江上奔走的各种船只是怎样地给一个少年人带来欢乐和遐想(《江边》);安庆长江边的河滩地又怎样地成为祖母的乐土和孩子的天堂(《祖母的乐土》);少年人眼中姑姑的小花包是神秘而充满诱惑的,然而,一道浅浅的海峡却使亲人间的再次聚首晚了几乎半个世纪(《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张旧八仙桌,一家四代人用过,那上面,记载着母亲青年丧偶的悲痛,也刻写着三代人灯下苦读的身影(《方桌情结》)。
对许多人而言,回忆是我们重回往昔的一次充满深情的旅行。在回忆中,我们不仅重现了那些鲜嫩欲滴的往事,同时,因了心灵的变幻,曾经的岁月也会在回忆中变得前所未有的明净与安详。
仿佛一坛年深月久的老酒,岁月已经过滤掉了它的曾经的喧哗与浮沫,余下的,是沁人心脾的甘美与醇厚。读刘和芳先生的那些情深意长的回忆性文章,我想,得到的常常是这样的审美感受。
在刘和芳先生的内容涉及过去生活的作品当中,有两组文章值得读者格外关注。第一组文章可称之为“皖南忆旧”系列,包括《峥嵘岁月话当年》《梦回少年忆同窗》《承天寺前忆故人》《人间自有真情在》《以文会友话当年》《情凝笔端任挥洒》《一支史笔写春秋》《我和〈星之海〉的始终》等。
这组文章主要回忆作者少年时代在皖南名城屯溪所度过的一段难忘时光,尤其是创建和编辑出版文学刊物《星之海》的始末,不少文章应该说带有史料的价值。然而,这些文章不仅仅具有“史”的价值。
在我看来,这些文章所灌注的深情,所书写的抗战岁月热血青年的情怀,所散发的理想主义与乐观主义的气息,都足以使今天的我们由衷地发生感动。《回眸》当中另一组值得关注的回忆文章是“文坛忆旧”系列,包括《我所认识的夏衍同志》《夏衍同志二三事》《忆夏衍》《三访冰心》《我和周而复先生的交往》《由一篇文章引起的——忆戈宝权先生》《谈茹志鹃及其作品》《重读遗稿悼幼京——〈春花秋叶〉读后随想》等。
这组文章,或回忆作者与文坛大家的亲密接触,或描写当年作者筹办大型文学刊物《女作家》时与冰心等女作家的相当深入的交往,或为文坛白发人送黑发人扼腕而叹。作者写这组文章时,感觉并不怎么用力,只是娓娓道来,仿佛朋友间的围炉夜话。
可是,我愿意说,上述作品是最能打动我的篇章。因为,它们以相当真实而生动的笔墨写活了冰心、夏衍、周而复等文坛重镇。
于是,冰心的真诚与慈爱,夏衍的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周而复的儒雅风采便不期然地进入我们的眼帘,深入到读者的内心。古人论文有“深衷浅貌,短语长情”一说,“文坛忆旧”系列,当得起这样的评说。
刘和芳先生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是编辑工作。据我的观察,宁夏人民出版社里“埋伏”着一批优秀的老编辑,刘先生可以毫无愧色地名列其中。
我以为,一位出色的编辑工作者不仅应该拥有创意和选题的敏感,他还应该具有相当深厚的学养和充分的写作能力。证之以刘和芳先生,我发现,这部文集中有关鲁迅先生的一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