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神牌位的写法
家神牌位的组成部分家神牌位由堂号,神位,堂联,神龛,报条五个部分组成。堂号”的书写要求,必须是毛笔正楷体,不得用行书、草书。横排自右向左写读。“堂号”须依据主家的家族谱记载世传下来的堂号,不得随意取名。书写“堂号”须用红底黑字或黑底黄字,不得用白、蓝、绿等色的底、字。纸或牌匾的规格为宽二尺四寸,长四尺五寸。
“神位”的书写要求更加具体、规范、严格,有五大禁忌和五要五不得。五大禁忌是:写“天”,要求“一不压大”,禁忌撇连二横;写“地”,要求“土不离也”,禁忌土也分开;写“君”,要求“君不闭口”禁忌尹下的口字封严和随意改写为“主”或“国”字,以防产生歧义。
“供奉吾祖师太上老君之神位”(此为地师供奉太上老君牌位的写法)。
神位对联:
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
千年香火乾坤久,万代明烟日月长。
天高地厚国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扩展资料
写法格式
第一种以本族堂号郡望书写牌位,多见于台湾、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浙江。 [2] 其中在中间的中幅一般主要以“本族堂号+历代高曾祖(祖先)之神位”,而在其的两侧以“左昭右穆”制书写这四字。另外有些在中幅两侧,会书写对联与横幅的。
第二种则写着“天地国亲师”牌位,古时写作“天地君亲师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敬天、法地、爱国、孝亲、尊师”的综合内容。多见于四川、湖北、湖南西北部、贵州、云南、广西西北部等地区。无论哪种写法,一般都会在牌位两边并书孔子先师,司命灶王真君,观世音菩萨,财神爷共同拜祭,意为众神和谐,共保家庭平安吉祥。
参考资料:家神-百度百科
2. 大仙牌位怎么写
分别立还是立一个位? 立一个总位,可以写:张门宗亲之莲位(中间,竖写) 阳上 孝男 张**立(左下) 分立, 祖父的,中间竖写:显祖考张公讳**府君生西之莲位 左下:阳上 孝男 张**立 (注意如果老张爷爷奶奶上边还有长辈且近支主事的老人,要用“先”,不能用“显”) 祖母的:显祖妣张母太孺人***生西之莲位(***为去世老人的名字) 父亲的:显考张公讳**府君生西之莲位 牌位背面可以写上生卒日期 关于子女,一般不要带上。
另外,须注意,亡人和在世的写一块儿,一定要加上“阳上”二字 某某生西之莲位和某某之生西莲位有区别,“生西之莲位”通用,生前不信佛也可以,“之生西莲位”是已决定往生净土,用于佛弟子。
3. 家里供奉的佛神仙的牌位怎么写
学佛答问 (第八集) 2000/8/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090-08 问:「念佛求往生,又在家里供仙,这是他们多生多劫的缘分,请问他们如何避免临命终时往生产生的障碍?」 答:这个事情有。
在香港我就见过,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家里面还供狐仙,大概是没有学佛之前,他就供养狐仙,狐仙保佑他,对他有恩德,学了佛之后还不能放下。可不可以继续供?情理上可以。
每天诵经念佛给狐仙听,劝狐仙一同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好事情,你也度了他。狐仙虽然是仙人,他没有离开六道,没有离开轮回,他的福报享尽,寿命尽了,还是会堕落,还是会轮转,不能解决问题。
像这些天仙、鬼神,我们供养在佛像两旁,请他作护法神,每天让他跟我们一起做早晚课。你家里供狐仙一类的,早晚课一定要很认真,不认真他会生气,他会惩罚你。
一定要认真的做,自利利他,自他两利是好事情,不必把他请走。 通常有不少同修家里供祖先牌位,这是诸佛菩萨所赞叹的。
我们祖先牌位也供在佛像的两旁边,我们拜佛也拜祖先,我们敬佛也敬祖先。敬佛是老师,敬祖先是孝道,这都是很如法,实在讲值得提倡。
我们的讲堂这一边,就供著我们祖先牌位,我们这里供奉的是两个总牌位:一个是「中华民族百姓祖先」,我们每个人的祖先都在此地;另一个牌位是「新加坡共和国」,因为在当地,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人民的祖先我们也要供奉,这样很好。 佛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念念不忘,这是遵守佛陀的教诲。
4. 保家仙的正确写法
用黄纸写,上边写着:供奉;
中间是名字;
下边写:之位;
左边写:保人财两旺;
右边写:保四季平安;上边的两个角要往回窝代表不招兵。
另外,请仙家后,zd供奉要做好,大供上供品上香拜拜,平时的话是清晨三柱香,早晚三内叩首,其中香建议你可以事先在无相铜炉官网预订一款天然的无相祈福香,专门供奉仙家,更得仙家欢心。
还有,个人也可以佩戴一些玉石之类的,可以加强你个人的运气,同时可以趋吉避凶的,你可以考虑同时在无相铜炉官网预订就可以了。容
5. 寺庙里供奉的仙牌位是什么
确实,古代寺院中,没有这种做法。
佛经中也没有明确记载。 在寺院挂祖宗亲属的牌位,是宋代元代以后,佛教适应中国民间习俗,而借鉴儒家的做法,牌位是中国自古就流行的祭祖仪轨,寺院如此是随顺世间习俗方便度众的法门。
正如我们现在,到处都写着“阿弥陀佛”的名号一样,这种做法,佛经中也无记载,也是中国随顺世间习惯的广度众生方便。 寺院中布置超度牌位,可以让许多不信佛、不修行的人士有机会来布施三宝、接触佛法、种下菩提种子,也不失为巧妙方法。
当然,我们修行人,应该以佛经为师,以戒律为师,对于佛教末法中的种种演变的现象不必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