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课堂参与度怎么写
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文献综述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学生课堂参与度也成了研究者研究的重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多为研究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的经验总结法,例如李龙英的《关注参与度,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郁剑伟的《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浅谈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培养》,同时,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也是研究者常用的方法,例如李杰的《关于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
从研究阶段来说,上至高校学生(陈富,易朝红.
高校学生到课率及课堂参与度调查研究——基于对江西某高校的调查),下至小学生(刘芳.基于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都会涉及;从学科来说,有不确定学科的调查分析(刘芳.基于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同时也有英语学科(李杰.关于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数学学科(李明英.谈小学生数学学科参与度)、信息技术学科(王爱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参与度,实现高效课堂)等学科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关键词界定
王爱进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参与度,实现高效课堂》中,将学生的参与度定义为参与的人数、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态度、参与的效果。蔡昕蓉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将学生的参与度定义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还有学者将参与度划分为语言上的参与、情感投入和思考过程(刘芳.基于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二)意义和重要性分析
关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意义和重要性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三)现状调查
刘芳在《基于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中得出结论,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年级、性别无关,但与学习成绩、是否为班干部有关。王爱进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参与度,实现高效课堂》中发现学生的参与仅限于课堂,学生的参与仅限于问答,学生参与是对教师的服从。郁剑伟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浅谈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培养》中更是再现了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几种情况:对操作感兴趣,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喜欢自己玩电脑,不喜欢听讲;宁愿在计算机上毫不目的地更改计算机的一些设置,如桌面属性、屏幕设置等,也不愿做教师指定的练习。
(四)原因分析
刘中楼在《主动高效,提高学生信息课堂参与度》中认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对信息技术教科书的认识,对信息技术老师的认可程度,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师生交流,教学评价是主要原因。李杰在《关于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中概括从教室因素、学生因素、课堂环境、课堂设计四个方面阐述。
(五)策略研究
关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研究是每个研究者必探讨话题,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很多。蔡昕蓉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中强调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参与,让学生在操作中有快乐;关注学生学习思维参与,让学生在操作中有发现。刘中楼在《主动高效,提高学生信息课堂参与度》中强调要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王爱进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参与度,实现高效课堂》的论述比较全面具体,设计到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兴趣;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设置认知冲突;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论述比较全面,涉及到小学、初中以及高校,同时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也多有论述。具体内容涉及到关键词界定、意义和重要性、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策略研究。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较多使用经验总结法,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策略研究方面虽然涉猎很多,但不够系统。本次研究的突破点是从各个教学环节出发,调查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策略、改进实践,以期为提高学生参与度找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2. 文化程度怎么填
文化程度应该填写学历。
文化程度是一个词语,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普及和发展程度。
根据国家文化程度代码标准(国家标准GB4658-84),文化程度从大类上可分为研究生、大学本科(简称:本科)、大学专科和专科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或中等技术学校(简称:中技)、技工学校、高中,初中,小学,文盲或半文盲。
扩展资料:
一、研究生
研究生(Postgradu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一般由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机构开展,以研究生为最高学历,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
二、本科
本科教育(undergraduate education),高等教育的中级层次。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第三级第一阶段(授予大学第一级学位或同等学历证书)教育。
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构成高等教育内部的 3 个层次,为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一般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大专
专科(大专)指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学历层次之一。在中国,专科教育由高职和高专承担,部分本科高校亦开设有专科。专科学历层次不颁发学位证书而颁发普通高校毕业证书。
四、高中
高中(Senior high school),是高级中学的简称,我国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者同属中等教育的范畴。高级中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上承初中,下启大学,一般为三年制。
中国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后的普通高级中学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中级技工学校等,均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
五、文盲
文盲是指不识字并且不会写字的成年人。 按照我国的标准是指年满十五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程度
3. 如何界定群体决策的参与程度
阿罗(K.J.Arrow)的不可能性定理是群体决策序数理论的基础,少数服从多数的多数规则是群体决策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拟对群体决策中这两个基本的内容做一概要介绍。
一个群体决策问题包含两大要素:一个是供选择的对象,称为供选方案,如选举中的候选人、购物中的品牌货物或文体竞赛中的选手;另一个是参与决策的成员,即决策者或称决策个体,如选举中的选民、购物中的顾客或文体竞赛中的评判员。当然,任意一个群体决策问题均应有不少于两个供选方案和不少于两位决策个体。群体决策问题是:决策个体各自提供对供选方案的偏好,依据某一规则汇集成群体偏好,据此对所有的供选方案进行群体偏好排序或从中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