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诗:把酒问青天明月何时有篆书的写法
方正小篆:
2. 李冰阳是李白的什么人
李白族叔——李冰阳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
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族叔。
宝应元年,为当涂令,白往依之,曾为白序其诗集。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
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
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
李阳冰曾刊定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二十卷,但对原书的篆法和解说都大加改动。此后,许慎的原本渐渐消失,而李氏刊本则盛行。
直至宋代初年,徐铉奉诏校订《说文解字》,对原书内容进行了整理,才大致恢复许著原貌。 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
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
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冰的传授。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
自称:“ 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当时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用篆书题额,可见其篆书影响的深远。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说明李阳冰的篆书确实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也称,篆自秦汉而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代表作品《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年)刻。
李季卿撰,李阳冰书。《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
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
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三坟记》以“瘦劲取胜”。
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评介李阳冰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著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 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
其中如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尤其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
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
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芜胡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家中移立于学宫,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健,卓有古意。”
可惜这“题跋”碑石在“**”动乱中毁坏无存,而三块《谦卦碑》至今犹存。 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当涂,投奔其叔李阳冰。
起初,李阳冰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来意,当李阳冰送李白上船告别时,见到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后,才又把他挽留下来。诗中首先对李阳冰的才华进行了赞扬,说:“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
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
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鲁连擅谈笑,季布折公卿。”
他认为李阳冰为人耿介,才高出众,从小就受到家乡贤士的器重和赏识,许多贤达名士都愿意与他交往,说他既不依附权贵,又具有英豪之气。接着他又在诗中对李阳冰在当涂的政绩进行了颂扬与评价。
说“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扫地无纤茎。
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
雅颂播吴越,还如太阶平。”他认为李阳冰在安史之乱后来到当涂,临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泽遍施,政绩卓著。
最后才在诗中陈述了自已无所依归的困难处境,说:“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
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从诗里看出李白分明是在冬天由金陵来当涂访问阳冰的,因为在金陵靠朋友的周济已不能维持生活,所以才来当涂求靠。
而李阳冰则气度轩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归宿之地。 李白寓居当涂后,与李阳冰在县署和山间时相过从,屡有聚会。
他看到当时的李阳冰,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吐辞又炳焕,五色落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
说阳冰不仅书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所写的诗文也十分艳丽华美。为了表。
3. 写小篆千字文的李阳冰其人简历
李阳冰,字少温,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后迁居云阳(今陕西泾阳),遂称京兆人。李阳冰约生于开元九、十年(721—722年)间,卒于贞元初年(785—787年)。
李阳冰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萧颖士的弟子,早年即以词学登科,文章简洁雅健,允为“一代大作手。”他弱冠任上元县尉,乾元二年(759年)改任缙云令,是年八月,缙云县境大旱,李阳冰率众祈雨于城隍庙,“冰躬祷于神,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上元二年(761年),李阳冰再迁当涂令,宝应元年(762年)秋冬之际,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浔阳,来依族叔李阳冰,十一月卒,临终将诗稿托付于李阳冰,请为编次。此后亦有“大历初,霸上人耕地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科斗《孝经》,凡二十三章。初传李白,李白授阳冰,尽通其法。”然大历初(766—768年)李白已驾鹤西游五年矣,此当为后人演绎的传说。宝应二年(763年),李阳冰挂冠归隐缙云吏隐山,凡十余年,其间精研篆籀,书艺大进。约大历七、八年(722、773年)间,李阳冰抵召出山,任京兆府法曹。大历十二年(777年),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涵访李阳冰,请题简牍,遂作《上李大夫论古篆书》,阐述其于篆籀之理解,并发下篆六经、立《大唐石经》的宏愿。建中元年(780年),李阳冰与颜真卿等交游颇繁,颜氏碑版,多李阳冰篆额。兴元元年(784年)前后,李阳冰任将作少监,后改任秘书少监并终于任上;故世人亦称之为“李少监”、“李监”。
李阳冰在唐代书名极盛,时人尝誉之为“笔虎”、“苍颉后身”,称其为“李斯之后,一人而已。”然新旧《唐书》却均无其传,其生平事迹最早见于唐窦臯、窦蒙的《述书赋》及注:
“通家世业,赵郡李君。《峄山》并鹜,宣父同群。洞于字学,古今通文。家传孝义,气感见云。注:李阳冰,赵郡人,父雍门,湖城令。冰兄弟五人,旨负词学,工于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礼墓志》,便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识者谓之苍颉后身。弟懈、懈子腾,冰子均,并词场高第。幼子曰广,勤学孝义,以通家之故,皆同子弟也。”
其后,关于李阳冰生平事迹的论述虽颇多,但多语焉不详,现在所能见到的重要资料有宋朱长文的《续书断》和《宣和书谱》等;较为详尽的研究当推朱关田先生的《李阳冰散考》和《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李阳冰与篆书名家部分。
元人吾丘衍曾提出李阳冰即李潮的观点,他在《学古编》中称:“阳冰名潮,杜甫甥也,后以字行,因以为名,而别字少温。木玄虚《海赋》有云:‘其下阳冰不治,阴火潜然,则知与潮,又且有理’。”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中亦支持此说,并从李阳冰兄弟的名、字及李阳冰和李潮作品传世的情况等方面提出支持意见。他们这种观点虽得到一些人的认可,但大多数人是不认同这种提法的,清顾炎武即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反驳:“阳冰赵郡人,太白族叔,其字少温,见于《宣和书谱》,与其名相应。若为潮,而以阳冰、少温为字,于义旨无取。阳冰工篆书,潮工八分,观赵氏《金石录》载《城隍神祠记》、《忘归台铭》、《孔子庙记》、《先茔碑》、《三坟记》等为李阳冰篆书而《慧义寺弥勒像碑》、《彭元曜墓志》为李潮书,则非一人明矣。” 朱关田先生为此还专门著《李阳冰、李潮小议》进行了详细论辨,重新确立李阳冰和李潮不是同一个人的事实。
4. 唐代封洞篆体怎么写
唐代封洞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