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好行书
行书技法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笔法方面: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
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
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
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如: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
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
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
如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法。
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如: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
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
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
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
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
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行书书写中的妙用。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
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
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
尤其是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转变幻。
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讨好了。
2. 行书怎样写的又快又好
就学习书法而言,多数人认为先学楷书,这是基本功.今天有些人认为可以直接从行书入手.并且有些人竟然颇有成效,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顾名思义,一个偏重楷书,一个偏向于草书.行与草分述于下:
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的《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什么叫行书呢?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因而得名。唐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章草产生于秦末汉初,盛行两汉魏晋,唐始衰落,元明复兴,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兴起来。汉朝,杜度是史载最早的章草艺术家,崔瑷也以章草称著,时人并称“崔杜”。张芝章草学杜、崔,又有出蓝之誉。三国时,皇象章草冠绝一时,钟繇也擅精此体。西晋,索靖的章草艺术登峰造极,和卫瓘并称“一台二妙”。东晋,羲献父子、卫铄俱是深谙章草能手。唐宋时,书家辈出,但工章草者绝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元朝,惟赵孟兆页复古工章草。明朝,以“三宋”称著,其中宋克独善章草。清末,章草复兴,涌现出了沈曾植、王薳等一批章草名家。
章草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对代之而兴的今草起着很大积极作用,历史上的草书家们也从中吸收了很多营养。
代章草而起的就是今草。习惯上,我们把今草直接称为草书。据史书记载,今草始创于汉末的张芝。然而,从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来看,不尽可靠。普遍地认为,晋代的王羲之是草书的集大成者,由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功绩,人们将他奉为“书圣”。
3. 如何写好行书
如果说楷书是看架构,行书是看架构的神韵,就是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让字的抑扬顿挫的美展示出来。临摹是必须的,但是很多细节的东西都要靠自己的手腕力道来控制,不一定和字帖写得一摸一样,只要全神贯注的把力道灌到字中,一些笔划、转折都需要反复的写,切忌照猫画虎,不伦不类。
选一本自己喜好的帖子,最好是王羲之的圣教序,之后在临他的兰亭序。再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注意练好字的结构。这是基础。二,注意字的神韵。不能得之结体,失之神韵。等你把字练到写楷书如写行书,写行书如写楷书的境界时,你就成功了。另:练字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坚持不辍!勤奋,多读贴,多悟!祝你早日成功!!!
4. 怎样写好行书
论及学书,最难的当属行草,如果没有比较深厚的楷书功底,还是先别轻易尝试行书,行书学习先从王羲之开始,兰亭序,圣教序都是初学的范本,行书切忌不要盲目求快,初学行书当用心观看笔画形态争取做到很相似,速度是熟能生巧的,初写行书盲目追求,写到后来会发现写出来的东西和帖子上大相径庭,想再该是很费劲的
学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行书,完全在于日久苦练,想要急于求成是绝对不可能的,行书最忌讳的就是急,在下推荐你先学兰亭序,然后圣教序这些开始入门,之后可以考虑十七贴等,
5. 怎样写好行书
如果说你楷书部分已经写的不行,,那对于行书部分的练习是件难事哦,我的学生在练习几年楷书的时候都可以写行楷的字了,因为基本功很扎实,首先你要临摹一些名家的行书字帖,王羲之的字帖是首选,如《圣教序》《王羲之传本墨迹》都不错,或米芾的也可以只要是古代名家的字帖你都要多看多练,临摹时一定要有一个目的,就是写的越像越好,刚开始练写的不好没关系,是很正常的,因为从楷书到行书的过渡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要一直这么坚持每天临摹,做到像为止,不久你会写好的,而且这些字帖还可以当作钢笔字帖,平时也可以把钢笔字练练,这样双管齐下,你一定写好行书的。
这个有毫子的小难度!你不必连几小时写!那只能增加你的压力!你只要做到想到什么字就能写出来!即可!
最主要的是你的悟性有多高了!有些人悟性好!看一眼就会!有些人悟性不是横高的话!就是练上几年也不行!这就得勤练习了!只要你下了功夫 就可以!还有书法不是一天2天就可以学会的!每天多看看行书的字帖!看到什么字就写一下!多写几下!祝你早日练成啊啊!
6. 怎么才能写好行书
孰能生巧,勤能补拙。
1、勤练楷书
楷书是行书的基础,奠定爱好者对文字结体、用笔、笔顺的基本功。通过对颜、柳、欧、赵的大量临摹,将楷书练至美观、熟练。
2、行书临摹
慢写、仔细写。每次练完后对帖检查,检讨得失,写得不像的地方反复临摹。
3、临摹的方法
(1)通临:通篇逐字临摹。写得象,掌握名家结体习惯、笔顺走向、欹正习惯等。
(2)个临:对书帖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别具有该名家特点的字,重点临摹,求神似。
(3)对临:对照着写,不在字帖上写或不对字帖摹写。
(4)背临:不看字帖,按记忆临摹。
4、观察
不要盲目临摹。仔细观察名家为什么把字写得这么好。结体、笔势、欹侧指向、线条、粗细浓淡等,仔细观察揣摩,烂熟于心,达到“临池不辍”。
5、脱帖
写自己想写的字,大量地写,然后对照名家书法进行分析总结。锻炼整体驾驭能力,包括章法布局、字体搭配、浓枯对比等。
6、三戒
戒躁:多观察多练习,但不可盲目练习导致浪费时间。
戒骄:能够脱帖时,书写水平已有较大提高,要自省,不要骄傲,继续持之以恒地练习。 戒惧:脱帖时会遇见某字写得不如以前,容易陷入悲观、畏缩,导致半途而废。
从“背临”到“对临”,临写练习要加量。只要调整好心态,长期练习,行书自然就越写越好。
附/行书贴推荐:
《寒食诗》:苏轼“天下第三行书”。
《祭侄稿》: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
《兰亭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
7. 怎样才能写好行书
练书法要用意,先要看准某个字的结构、走势及神态,用心反复琢磨,让这个字在你的脑海里成形,然后再下笔,这样事半功倍。不要照帖临摹,太慢。
首先要有信心自己能写一手漂亮的好字!然后要培养对书法的审美观并且对书法产生兴趣,最后当然也就是最关键的了,要找一本好的而且自己很欣赏的字体的字贴,进行临摹,刚开始是把较透明的纸蒙在字贴上描摹,练一段时间(最少得一个月)后觉得写得不错就把纸拿开,对着字帖临摹,再过一段时间就要丢开字帖,自己写,写完与字帖比较,看有什么不同,直到跟字帖完全一样。到了最后,就是自我创新阶段了:因为此时,你写出来的还是XX体,按自己的想法可以对有些笔划、字形结构等进行字体改造,这样才是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字体!如果有条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练练毛笔字,因为这对练硬笔书法是非常有好处的。最后要说明的是,练字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要指望在短期内就能让人刮目相看,而且必须天天练习,坚持不懈!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你既然想把字练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