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啄木鸟啄虫的细节怎么写
啄木鸟是森林里的“巡查员”和病树的“医生”,俗称“喯打木”,它们很少在地上活动,属攀缘树栖鸟类。它们很少在地上活动,属攀缘树栖鸟类。它们每天将每棵大树从根到梢检查一遍,敲打一通。
它们具有强直如凿的嘴,舌头细长且前端带钩,能伸进被凿开的树干里,灵巧地把虫子钩出来。它们几乎完全是以昆虫为食,在总食量中,昆虫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且都是危害森林的害虫。如蚂蚁、毛虫、天牛虫、象(虫甲)、螟蛾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那些藏在树皮和树干里的害虫,对树木危害最大,往往会造成树木枯死。当它们遇到害虫,就把虫吃掉。发现破伤的虫洞就立刻进行手术,用它那又尖又长的嘴去啄,用具有一组逆钩的舌将深藏起来的害虫掏出来。
啄木鸟能沿着垂直的树干很快地向上爬,向下退,还能轻松地左右爬,而且上下爬比左右爬更自如。如果强迫它在平地上行走,反而困难万分了。
2. 小班数学教案《小鸡捉虫》怎么写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计数的数学游戏,会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2.尝试用多种感官感知4以内物体的数量,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感知4以内的数量并初步理解4的形成,理解3添上1是4,4里面有4个1。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基本掌握手口一致地进行3以内物体的点数。 物质准备:数字卡片1一4,4张数字1的卡片,红、黄、蓝、绿色的小虫图片各一张,篮子、小鸡头饰、绿色小虫图片若干,写有1一4数字的房子底板各一块,画有1一4的数量、颜色或大小不同的小虫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1.小鸡练本领:多种感官感知3以内的数。 教师当鸡妈妈,幼儿扮作小鸡玩游戏。
小鸡听鸡妈妈的指令做相应动作:发出1声叫声,拍2次手,扇3次翅膀等。 2.小鸡捉虫:初步感知4的形成。
鸡妈妈数字卡,请幼儿捉相应数量的虫子,再互相检查操作结果。 3.鸡妈妈捉虫:讲解演示4的形成。
鸡妈妈出示一张黄色小虫的图片:"我先捉了1条黄色的小虫。"再出示一张绿色小虫的图片:"我又捉了1条绿色的小虫,1条小虫添上1条小虫,是几条小虫?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卡2。
又出示一张红色小虫的图片:"我又捉了1条红色的小虫,2条小虫添上1条小虫,是几条小虫?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卡3。又出示一张蓝色小虫的图片:"我又捉了1条蓝色的小虫,3条小虫添上1条小虫,是几条小虫?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卡4,并小结:3添上1就是4。
"鸡妈妈和小鸡们一起观察每种颜色小虫的数量,在每种颜色小虫下面摆上数卡,表示其数量,理解4里面有4个1,4个1合起来是4。 4.小鸡运食物回家,感知4以内数的等量集合。
每只小鸡自愿取一张食物卡,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卡片上有什么食物,有几条虫子,可以用数字几表示。鸡妈妈在活动室里布置四座房子,小鸡说一说每座房子上的数字是几,再对照自己卡片上虫子的数量,分别将食物送回相应数字的房子里,要求图片上小虫的数量与房子上的数字相等。
3. 小班分享阅读小鸡捉虫教案怎么写
活动目标:1。
学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的技能。2.探索在快跑中不与他人碰撞的策略。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小鸡﹑鸡妈妈和老鹰头饰,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开始部分:1.鸡妈妈真能干,看我生下了哪个蛋宝宝!(生蛋后,幼儿蹲下)。2.鸡妈妈:我的宝宝快出壳吧。
你们长多大了?快快让妈妈看一看。幼儿做伸头。
肩。臂。
腰和腿的动作。3.听音乐做小鸡操。
(放磁带“小小蛋儿把门开)基本部分:1.鸡妈妈要带小鸡去捉虫,捉到虫子送到妈妈这儿来。(提醒幼儿一次捉一条。)
2.鸡妈妈:鸡宝宝再去捉一条虫子,送给小鸟吃。3.鸡妈妈:我们再捉一条虫子送给小鸭吃。
4.如果遇到老鹰,赶快跑到妈妈这儿来。(提醒幼儿快跑时前后摆臂。)
5.鼓励幼儿探索在快跑中不碰撞的好办法。6.和大家一起分享小虫子。
(鼓励幼儿将捉到的虫子送给客人吃。)结束部分:放松整理。
(放“大公鸡”音乐,鸡宝宝洗澡说课:进入冬季,孩子的活动量相对减少,家长更是过多的把孩子包裹起来,而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喜欢奔跑,喜欢和同伴在一起游戏,有的时候就不免发生碰撞,于是我设计这个活动。目的是让孩子在情境游戏中,探索不与他人碰撞的好办法,不让“鸡妈妈”担心,学会找空地方,学会避让,同时让孩子们能快乐的动起来,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游戏以“小鸡捉虫”为情境,同时增加了小鸟、小鸭、老鹰等,帮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自然地增加跑的练习。
4. 小班古诗三合一鹿柴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 :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资源: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 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课件进行演示,风声、水声、鸟叫、虫鸣,突出山中的幽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我国古代的诗词本来是用来咏唱的,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音乐,现在老师这里有三首曲子,请你帮诗人王维挑选一首来唱这首诗。(多媒体放三段不同的音乐,学生听)选好了吗?为什么选这首?你打算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感情来读?总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大自然的热爱,恬淡幽静。
6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三、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四、课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听老师来读一读。(欣赏师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相应的诗和画面、音乐。
五、古诗是一块美玉,愿你们走近它、欣赏它、领会它,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 :
21 古诗三首
鹿柴 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静
5. 一个人在砍树,一只鸟在这个人头上啄虫编故事
看完了书上的这幅漫画,我沉思了许久。我想,这个伐木工人的头里一定有“虫”,这种虫不是一般的虫,而是人类脑子里的“金钱虫”“贪婪虫”。现在,许多工厂为了多赚钱,少花成本,就少买排污管,把污水都排到附近的小河里。是许多水都不能饮用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现在已经变的浑浊不堪了,大量的采沙船也都纷纷涌入河道,在黄河里采沙,是许多鱼都因此而死,还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在,也有许多伐木场为了多造一次性筷子多赚钱,就不顾鸟儿等动物的生存,对森林滥砍滥伐,还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在我们教室里,有的同学的本只用了十几张,就随手扔掉了。在饭店里。有的人拿起一双一次性筷子,一掰开,后面有一点没有掰好,就扔掉再去拿一双筷子掰。
我想:如果我们都节约用纸,少用一些一次性筷子,是否就能让伐木场少砍一些树,多让树木为我们做贡献呢?
地球已经发怒了,正在用沙尘暴、洪水等灾难来报复我们,让我们知道,破坏生态和平,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灾难!
6. 《昆虫保卫队》教案怎么写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昆虫的主要特征,初步对昆虫进行分类。
2、会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判断和推理,进一步积累昆虫方面的经验。 3、知道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萌发爱益虫、爱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昆虫标本、模型。 2、昆虫图片、头饰。
3、昆虫、非昆虫、益虫、害虫、小动物、除害、不除害等字的卡片。 三、活动过程
1、自由参观昆虫标本和模型。
老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门带来了很多的昆虫标本和模型,我们一块来看一看吧。 老师和孩子一块儿边看边说出他们的名字及特征。
小结:昆虫有六条腿、两对翅膀。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腹部一节一节的。 2、参观完后,回到小椅子上坐好:
森林里传出一个消息:森林里要成立一支昆虫保安大队,希望昆虫前来报名。小动物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前来报名。
3、教师出示“报名者”的卡片(有顺序的摆放): (1)每出示一种小动物图片,幼儿说出它的名字。
报名者中有昆虫也有鸽子、小兔、马子、小鹿等小动物,若孩子能在老师摆图片的过程中看出点什么?教师可引导孩子说:是呀,小兔不是昆虫,可它特别想来当保安,所以就想蒙混过关,她既然报上名了,我们就让它出来露一露面,等一下,我们看看还有谁也是想蒙混过关的,我们一块儿把它找出来好吗? (2)出示完卡片后,和幼儿一块儿数一数有多少报名者。 (3)和孩子一块找出非昆虫:
如:小兔。大家来看一看小兔排在第几?幼:从左数第四个。还有排在第几个的谁不是昆虫?
(4)找完非昆虫后,数一数有几个小动物被淘汰?(并在他们的图片上面出示“非昆虫”字样。)还剩几个报名者?(并在他们的图片上面出示“昆虫”字样。)
4、若孩子不能看出,可直接出示完卡片后,教师引导幼儿寻找出非昆虫:小动物想进入这支保安大队要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必须是昆虫。和幼儿一块儿找出非昆虫。[同上(3)(4)] 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益虫。和幼儿一块儿找出害虫。
数一数有几只害虫?(并在他们的图片上面出示“害虫”字样。)还剩几只益虫?(并在他们的图片上面出示“益虫”字样。)为什么说他们是害虫? 第三个条件:必须能除害。 幼儿分类:
数一数有几只昆虫能除害?他们分别是谁?(并在他们的图片上面出示“能除害”字样。)还剩几只益虫不能除害?他们分别是谁?(并在他们的图片上面出示“不除害”字样。)
常规要求和发挥幼儿自主性之间并不矛盾。我们经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规则的建立是集体教育幼儿的需要,同时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不是幼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是有限度的,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基础,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前提。
那么,怎么让常规培养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呢?首先,我们在制定幼儿常规时要考虑哪些规则在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基础上是可以有自主性空间的,哪些规则如果让幼儿自主了就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在洗手的环节,要求幼儿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洗手,使幼儿养成基本的卫生习惯。这个环节就不适合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而在洗手之前的环节中,有的幼儿游戏完成了可以选择先洗手,而游戏没有结束的幼儿可以选择后洗手,而不是“一刀切”,都要让他们按照老师统一的要求去做,这个环节可以给幼儿自主的空间。
遇到特殊情况,教师也要特殊对待。允许幼儿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并加有责任感。例如,在一次制作恐龙模型的教学活动中,有个小组的恐龙做的非常复杂,眼看就要成功了,上操的预备音乐响了。孩子们渴望的目光看看教师,和老师商量能不能允许他们做完再去上操。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商议后答应了。这个小组随后用最快的速度做完,然后迅速跑到楼下,自动站到队尾,加入到做操的活动中,那天他们的操节动作最标准,神情最投入。
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适时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让幼儿感受到遵守规则的乐趣,更容易把规则内化为幼儿的活动需求。这才是我们进行常规培养的最终目的。
7. 关于鸟抓虫的发言稿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它们养在一个竹条编的笼子里。笼子里有一团干草,那是小鸟又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害怕人的鸟。
我把笼子挂在窗前。那儿有一盆茂盛的法国吊兰。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碧玉。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藤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叫声。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正是它们的雏儿!
这个小家伙能轻易地由笼子里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就是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有时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摸一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吓跑它。过了一会儿,扭头看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皮盖住眼睛,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