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古文子写数字怎么写
如下图:
不管是阿拉伯数字(1、2、3……), 还是汉字小写数码(一、二、三……), 由于笔画简单,容易被涂改伪篡。所以一般文书和商业财务票据上的数字都要采用汉字数码大写: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兆”本身笔画已经比较复杂,使用机会也少,没有必要再用别的字代替)。
如“ 3564 元”写作“叁仟伍佰陆拾肆圆”。这些汉字的产生是很早的,用作大写数字,属于假借。数字的这种繁化写法,早在唐代就已经全面地使用了,后来逐步地规范化成一套“大写数码”。
扩展资料:
古文字数词用法:
一、数词后面带量词,和现代汉语一样,不必翻译。
如:二壶酒;三年释其政。
二、有些加上适当的量词就行了。
如:女子十七不嫁。(十七岁)
一犬。(一条)
百二十城(一百二十座)
三、有些词语虽含有数词,但已成为一个整体概念,翻译时就是一个名词了。
如:乃号令三军。(三军:军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宗庙)
然后以六合为家。(六合:天下)
四、表约数,与现代汉语一样。
如: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
如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五、“一”字翻译。
数词:一夫作难。(一个)
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
名词:相与为一。(一体)
动词:孰能一之。(统一)
六、两数相乘。
如: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
二八芳龄。(十六岁)
七、数字连用,表示分数
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
八、前后数字相加是十的,多数表示“几成”。
如:三糠七粞而犹不足。(三成米糠七成碎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写数字
2. 古文字体一到一百怎么写
先抛除大写。
10以下的标准写法如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10以上的,如:三十一、六十四……
注意:
1、十以后,凡是十位为“1”的,都需要省略。如11,写作“十一”。不是“一十一”;
2、百位为“1”的,也必须省略。如111,写成百十一,不是一百一十一;
3、三位以上数字,中间数位有“零”的,省略。如108,写成百八,不是一百零八;180,写成百八十,不是一百八十。
4、位数为“0”的,只写出非“0”数位的名称,后面全部省略。如180,写成百八十;3800,写成三千八百;18000,写成十万八千。
5、由此推出,更多数字都是这个规律。比如18008,写成万八千八,不是一万八千零八。在中间出现“0”的数位上,也可加“另”或“又”、“有”。如18008,写成万八千另八、万八千又八;30080,写成三万又八十.
5、十位上为“2”的,可写成“廿”,如22,写成廿二。
大写的壹、贰、叁……,不属于计数,只用于凭证文书。
3. 在繁体古文中的数字,什么时候用大写书写
大写数字其实是异体字,不是通用字,一般都是在避免发生歧义或避免有人篡改的交易档案中使用,据考证在唐代出现这样的用法,而后在明代开始提倡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钱粮数中使用和书写。
近现代在西北考古中发现,有些汉至魏晋间信函上也出现过这样写的数字,不过更多的时候都是以异体字使用,说白了就是错别字。
大写数字只是用于数字记账,对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语都是普通的写法,现代一些所谓的书法家因为缺乏这些常识,经常乱用大写数字和乱用繁体字,出过不少笑话。
4. 古代人们的数字
1-2-3-4-5-6-7-8-9-0,这10个字阿拉伯数字,现代几乎每天都少不了与它们打交道,再熟悉不过了。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古人的笔下,这个10个数字古今的写法并一样的,甚至完全不同,今天看了像天书,不是特别说明,根本不会认为是阿拉伯数字。1949年后,在考古中至少有两次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应该叫“印度数字”;但因为欧洲人是从阿拉伯人那来学来的,所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现代金融界全球通行的阿拉伯数字结构是欧洲人的改进型写法。阿拉伯数字最早在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并无确证。
但已知的,先后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八世纪初的唐代,传入了中国,不久即失传;第二次大概在13到14世纪的元代。但中国古人对这些数字并不感兴趣,还是觉得一横二横三横好用,拒绝使用这些“洋字码”,真正得到正式推广运用,距今仅一百余年。
新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在元代。1956冬,在陕西西安东北角发现了斡耳垛元代西王府旧址,1957年春,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勘查。
在夯土台基中发现了五块基本相同的方形铁板(见下图),长宽各14.2厘米、厚1.5厘米,其中四块铁板系放在两块方石(石函)之中。这五块铁板上面,便铸有阿拉伯数字,古代数学史专家李俨当年曾就此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认为这便是古人所说的“阿拉伯幻方”,上面就是阿拉伯数字。
不久,李撰写了一篇《拉伯数码字传到中国来的历史》论文,发表在1957年10月号《数学通报》上。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图:1956年西安发现的“阿拉伯幻方”,上面的数字换成现代是这样—— 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幻方,也叫纵横图,它的特点是将是n2个数字排成正方形,为n个,使纵行、横行和对角线斜线上的数字的总和都相等,六纵六横的幻方,又叫“六六图”。
在西安发现的阿拉伯数字是元代人写的,十多年后,又发现了明人笔下的阿拉伯数字。发现地点,竟然就在靠10个阿拉伯数字吃饭、影响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市陆家咀。
这个发现,不能说没有意思,使用阿拉伯数字最多的地方,竟然发现了古老的阿拉伯数字,是不是冥冥之中有一种暗示,或是巧合?这次发现发生在 1969年“十年内乱”时期,但一直到1985年,正式的考古报告才出现。在这一年《考古》第6期上(总第213期)上,由王正书执笔,以“上海博物馆” 名义发表了《上海浦东明陆氏墓记述》。
现在的陆家咀为何得名?就是因在明代中期,这里是当时的官宦之家、“词臣”陆深家族的居住地,陆深及其家族墓地也都在附近。陆深的墓并非是正常的考古发掘,而是当时搞人防工程的需要,未得文物部门批准,在一天夜里当地擅自掘开的。
可能由于墓穴建造十分讲究,棺椁密封结实,其中有一口棺材内的尸体竟然还没有腐烂,与刚下葬一样,实是奇事。上海博物馆听说后,赶紧派人前去清理,这才发现明人写的阿拉伯数字。
这些数字也是一块幻方上,从元、明两代的写法上看,当时阿拉伯数字写法的差别并不大,但与现代的写法差别就大了,有的完全不一样。细述如下:“1”的写法,与现代一样,都是一竖;“2”的写法,与现代有神似的地方,但正好翻个角度过来,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而在10世纪时竟然与现代的写法接近,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3”的写法,与现代差别就大了,与“2”一样也正好翻个角度,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而在10世纪时竟然与现代的写法接近,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4”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而在刚传中国不久时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5”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而且元明两代也不样一样。
明代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元代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6”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颇有点似现代的英文字母中的y写法,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7”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8”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机,找不到相同点,但它与“7”有非常强的关联性,方向正好相反,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而在更早的十世纪,竟然有点似现代的“7”,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
“9”的写法,与现代一样,古今差别不大;1和9在古今变化都不大。“0'的写法,与现代差不大,但圈子稍小,有点像句号,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而在十世纪以前传入中国时,0写法就是一点,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在唐瞿昙悉《开元占经》中记录的印度古代“天竺九执历经”里,“0”字的写法就是这样,一个字,而不是圈。为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我将在中国考古中发现的元(上一排)、明(下一排)阿伯数字写法对比——1 2 3 4 5 6 7 8 9 0。
5. 古文中数的意思
古文中“数”有以下10个意思:
1、用作名词,意思是:数目;数量。
古文出处: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众数虽多,甚未足量。”
释义:数量虽然非常多,但是还不够。
2、用作数词,意思是:几;几个。
古文出处: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释义:农家的田地 只要不错过农时 几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冻馁的忧患。
3、用作名词,意思是:算术。
古文出处:两汉·周公旦《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释义: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节、音乐、射箭、驾驶、书法、算术。
4、用作名词,意思是:方法;技艺;方术。
古文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数。”
释义:当时赵谬王子林爱好特别的技艺。
5、用作名词,意思是:命运;定数。
古文出处:北宋·苏洵《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释义: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还要看与秦国的较量。
6、用作名词,意思是:规律;法则。
古文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释义: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
7、用作动词,意思是:计算;计数。
古文出处:西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
释义: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
8、用作动词,意思是:数说;列举。
古文出处: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释义:我暗自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叛国的罪状。
9、用作副词,意思是:屡次;多次。
古文出处:西汉·司马迁《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释义:范增多次用眼光示意项羽。
10、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密,与“疏”相对。
古文出处: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释义:如果太过于细密的网可以不放入深池中捕鱼,从而放过小鱼,那么鱼鳖之类的水产就再也不会吃完了。
扩展资料
“数”字的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数,计也。从攴,娄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数,计算。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娄”作声旁。
“数”字的组词:
1. 计算事物的词或符号。 【组词】:「整数」、「数字」、「自然数」。
2. 几、几个,约略之词。 【组词】:「数年」、「数天」、「数种」。
3. 命运。 【组词】:「气数」、「劫数」。
4. 计算。 【组词】:「数钞票」、「数一数」、「不可胜数」。
5. 责备。 【组词】:「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