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字行书怎么写请指教
“崔”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苏轼。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2、第二种:书家——怀素,出自——自叙帖。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怀素的草书以篆书入笔,藏锋内转,瘦硬圆通,用笔迅疾,气势宏大。
从笔迹学的角度看,怀素一生的书法线条,质地上都倾向于瘦细,和禅修苦寒的美学有很大关系。 3、第三种:书家——唐寅,出自——落花诗册。
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扩展资料 “崔”字草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赵孟頫。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2、第二种:书家——徐伯清。 徐伯清幼承庭训,初学颜体和汉隶,稍长攻小楷。
所作小楷寓刚劲于婀娜之中,点画带有隶意,捺趯近乎颜体,笔断意连,挺拔处有瘦金书味,且能作真如草,气势足,韵味浓。50年代起致力于行草,出入晋唐,取法“二王”,旁涉张旭、怀素行以己意,恣肆汪洋,风貌目具。
3、第三种:书家——孙过庭,出自——书谱。 孙过庭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
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2. 手书真迹书法:天津书法家范金铮行书对联
自学书法多年 , 后随刘聪慨 老师 学习 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草书至宝,李邕法华寺,骊山寺。
又随李建华老师学习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九成宫。又研习了西狭颂,乙瑛碑,史晨碑,封龙山碑和马王堆帛书。
至今行书和隶书有了一定造诣。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推崇。
为天津广播电台交通台,天津电视台第八频道等写过作品。为一些商铺,企业书写堂号,牌匾,如画中人中国联盟。
有的作品被朋友作为礼品带往台湾,新加坡,日本。在日常书法练功搞创作的同时,积极进行书法交流推广活动。
在所在社区组建了,以切磋交流诗书画印艺术为主旨的和畅书画苑和麒麟阁书画苑。组织成员参与了多次笔会活动,如在观宝堂会馆企业家与书画家联谊会,欧特玛奢侈品汇盛大开业庆典,鹭岭企业家联谊会等,为企业家,老板,来宾现场创作书法作品。
每年还多次参与为困难群众,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天津卫视2014年在本人居所专门做了一起节目,报道笔者现场书写创作作品。
在2015年1月2日天津电视台晴暖童心献爱心活动,直播了捐赠的书法作品。2011年隶书鲁迅诗词在庆祝建党90周年“鸿德杯”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中被评为入选作品。
3. 李邕行书如何改变书风
书法艺术特色:
“北海如象”
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当时的中朝李邕《晴热帖》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世人重视。
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李邕的书法艺术,在当时与李邕行楷书《麓山寺碑》后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为人和才情更为世人所敬重。他的父亲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学的人,为官遭贬,后专心学术,所注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之一。李邕天资聪慧,幼承家学,少年时以擅长辞章而闻名。但他在仕途上,却因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书如其人”
李邕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写照唐李邕书臧怀亮墓志。他的书法初学右军,又参以北碑及唐初诸家楷书及行书笔意,变法图新,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宣和书谱》云:
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即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裴休见其碑云:“观北海书,想见其风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称:王羲之以书掩其文,李淳风以术映其学。文章书翰俱重于时,惟邕得之。当时奉金帛而求邕书,前后所受钜万余,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观邕之墨迹,其源流实出于羲之。议者以谓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于实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书法艺术评价:
这可以说反映了李邕书法的创新风格和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李邕的书法主要以碑版为多,高似孙《纬略》记载他所书碑版达八百通之多。而且,他所书碑版几乎都是自己撰文,甚至还有说他亲自镌刻的说法(见何良俊《四友斋书论》)。杜甫有诗云:“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名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杜甫与李邕是同时代人,其诗决非过誉。
李邕有自撰自书碑八百通,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数种碑帖,影响最大的要数《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立,碑在陕西蒲城县。此碑用笔瘦劲,方圆兼备,字体略呈斜势,而不失庄严,奇险中更见其稳健。这种豪爽雄健之气是东晋二王以来的行书所没有表现出来的。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碑额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长沙岳麓书院。今有宋拓本传世,此碑是最能体现李邕成熟的行书风格的代表作。古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缙云三帖》中语)的说法,这是唐代书法家中惟一一位让后人将其与书圣王羲之比肩并立的人物。所谓“北海如象”,大概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这一类行书的风格特征。如果说《李思训碑》于豪爽雄健之气中尚透出一股风流潇洒之气;那么,《麓山寺碑》则可说是雄放苍老,稳健奇崛。
这种风格的形成,得之于他对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更在于他有大胆创新的精神。他将二王一派行书的灵秀与北碑的方正庄严巧妙地糅合起来,吸收南帖的灵活多变,而不取其柔弱的一面;除却魏碑的呆板,而保留其厚重的一面,在广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时,或者是不自觉地将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笔墨之中。董其昌以“北海如象”来比喻李邕书法的力度,亦可谓形象传神。
李邕的行书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的几位大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等无不受其影响。
4. 《新唐书·李邕传》的翻译
一
在《新唐书》中,李善的事迹是附见于李邕传的。在史学家的眼中,李邕的地位和价值无疑是高于乃父的。《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云:“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这段文章说了两件事,证明李邕是“少知名”,或者说是天才。先说后一件事,“秘阁万卷”李邕“未几辞去”,而“奥篇隐帙,了辩如响”,说明李邕读书快,记性好,也说明此前他读书的面还不是太宽的。再看前一件事,证明李邕悟性好,见识高。但算算年龄,笔者有点疑问了。“始,善注《文选》……书成以问邕”,李善《文选注》成于显庆三年(658),其时李邕尚未生。
二
《新唐书·李邕传》说:“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示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汝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少年李邕的意见表达了普通读者对于注释普及性的要求。但所谓“两书并行”的情形并未见到,或许李善在修订其注释时已经吸收了儿子李邕的建议以及某些具体意见亦未可知,所以今天所见到《文选》李善注固然以释事为主,亦复兼及释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言外之意以及写作手法有所诠释。
三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 fǔ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七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字课本就采用李邕的书法字体,作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课本。相信不远的将来,李字也像王字一样丰美全国。
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
5. 唐 宋 元 明 的书法成就
唐代书法:
1. 欧阳询 《徐州都督房彦谦碑》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2.褚遂良 他的书法学王羲之、虞世南。《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凹姹*,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3.李世民 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
宋代书法:
1.蔡襄 喜欢规规矩矩写楷书,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2.苏轼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3.黄庭坚 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他“学 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 高于他的行楷书。
4.米芾 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元代书法:
1.赵孟頫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2.康里巎巎 他的正书师法虞世南,行草书由怀素上追钟繇,王羲之,并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当时趋赵孟頫妩媚书风的情况下,能创自己的艺术道路。
3.耶律楚材 他的书法继承了唐宋颜真卿,黄庭坚书风,以端严刚劲著称。
明代书法:
1.董其昌 他的楷书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頫。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同时他又善于鉴赏,品题书画虽片语只字,也被收藏家视为珍宝。
2.文征明 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3.祝允明 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4.唐寅 他以绘画最为擅长,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代四大家,又称“吴门四家”。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此幅更见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6. 《新唐书 李邕传》全部译文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
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麓”。善以《文选》讲授诸生,邕能补益其意。
邕少知名,既冠,见李峤,请假直秘书,未几,奥篇隐帙,了辨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推拾遗。
五王诛,坐善张柬之,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平,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弹劾任职,人颇惮之。
谯王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捕支党,迁户部员外郎。 玄宗在东宫,邕及崔隐甫、倪若水同被礼遇,岑羲等忌之,贬邕舍城丞。
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张廷珪为黄门侍郎,而姜晈方幸,共援邕为御史中丞。
姚崇疾邕险躁,左迁括州司马,起为陈州剌史。会仇人告邕赃貣枉法,下狱当死。
许昌男子孔璋上书天子,疏奏,邕得减死,贬遵化尉,流璋岭南。 邕后从中人杨思勖讨岭南贼有功,徙沣州司马。
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剌史,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
后历淄、滑二州剌史,上计京师。始,邕蚤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
既入朝,人间传其眉目环异,至阡陌聚观,后生望风内谒,门巷填隘。中人临问,索所为文章,且进上。
以谗媢不得留,出为汲郡、北海太守。 天宝中,左骁卫兵曹参军柳绩有罪下狱,邕尝遗绩马,故吉温使引邕尝以休咎相语,阴赂遗。
宰相李林甫素忌邕,因传以罪。诏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
代宗时,赠秘书监。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
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
后卒如言。杜甫知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读者伤之。
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终以败云。一在《新唐书》中,李善的事迹是附见于李邕传的。
在史学家的眼中,李邕的地位和价值无疑是高于乃父的。《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云:“邕少知名。
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
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
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
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这段文章说了两件事,证明李邕是“少知名”,或者说是天才。先说后一件事,“秘阁万卷”李邕“未几辞去”,而“奥篇隐帙,了辩如响”,说明李邕读书快,记性好,也说明此前他读书的面还不是太宽的。
再看前一件事,证明李邕悟性好,见识高。但算算年龄,笔者有点疑问了。
“始,善注《文选》……书成以问邕”,李善《文选注》成于显庆三年(658),其时李邕尚未生。二《新唐书·李邕传》说:“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示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汝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
少年李邕的意见表达了普通读者对于注释普及性的要求。但所谓“两书并行”的情形并未见到,或许李善在修订其注释时已经吸收了儿子李邕的建议以及某些具体意见亦未可知,所以今天所见到《文选》李善注固然以释事为主,亦复兼及释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言外之意以及写作手法有所诠释。
三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他工文,尤长碑颂。
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
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
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
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
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
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
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
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
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 fǔ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七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字课本就采用李邕的书法字体,作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