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人用什么学字
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
2. 繁体学字有几种写法
学的繁体只有一种写法,如下:
造字本义:名词,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学[ xué ]
基本解释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 :学生。学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2. 传授知识的地方 :学校(简称“学”或“校”)。
3. 掌握的知识 :学问(简称“学”)。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
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 :学说。小学(a.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b.现指初等学校)。
学的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觉悟也。从教,从冖。冖,尚蒙也,臼声。学,篆文
省。
意思:
觉悟。字形采用“教、冖”会义。“冖”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臼”是声旁。“学”,这是篆文写法的“
”字,省略了“攴”。
相关词汇:
1、学生[ xué sheng ]
解释:在校学习的人。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舘学生三百人。”
2、升学[ shēng xué ]
解释:谓由低一级学校进入高一级学校。
《人民教育》1980年第8期:“从当前来看,重点学校多招一些学生,对要求升学的青年,对国家很快得到一批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生,都是有利的。”
3、同学[ tóng xué ]
解释: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冰心 《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部里,都有我的同学。”
3. 汉族古代文字“人”怎么写
人字的演变:人,中国汉语名词,音rén,象形字。
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的直立动物。人之所以能够鞠躬,是因为内心会思考,明白个体力量的不足,需要与他人合作。
扩展资料:中国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我们现在写的字是解放后的简化字,之前的相对就成为繁体字(港澳台使用的汉字)。
文字的本质是字形,[ii]所谓创造文字就是创造字形,文字是一种以“形”示“义”的视觉符号系统。文字和语言是有区别的,语言“一发即逝”,而文字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字和语言又是有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文字的普遍价值是:文字是人类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了文字,人类克服了只靠语言进行口头交际的不足,突破了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通过文字这一文化载体,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并广泛地得到应用。
文字的使用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语言交际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汉字具有突出的书面交际功能 中国是个方言众多的国家,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虽然说不同方言,但却使用汉字作为统一的书面交际工具。
也就是说,人们说不同语,但书同文,汉字作为书面交际的工具具有突出的超越方言的功能,汉字可以不受方言区的限制,在中国的广大地区通用。使众多使用口头语言不能交际的中国人能够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正是由于汉字具有这种突出的功能,才使汉字成了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2、汉字具有突出的文化载体功能 汉字是从古代象形文字发展来的,历史悠久,是古文字的活化石。汉字字形的表义方式是可以进行理性分析和描述的。
汉字字形所承载的信息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创造文字的智慧,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劳作、习俗、思维方式以及历史等文化印迹。另外,两千多年来汉字一直被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所使用,从未中断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文体,一种是文言文,就是文章的形式和两千多年前的古文一样。另一种是白话文,就是文章读出来与口说的语言比较接近的一种形式。
因为白话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产生的,继承了文言文中的大量表义成分,而且两种文体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字字形也没有改变。只是在“字”的使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白话和文言是有区别的,但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种文体并用的情况,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就是今天的中国人还是既学白话文,又学文言文,今天我们中国人虽然说现代汉语,但还可以读懂两千多年前的古文,而且古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还可以出现在现代白话文中。正是由于汉字可以沟通古今,具有突出的文化载体的功能,所以中国古代大量的优秀文学遗产和历史文献不仅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至今还能被中国人学习和使用,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
3、汉字具有独特的字形 。汉字作为书面交际工具和文化的载体之所以能超越方言、沟通古今,具有突出的超越时空的文字功能,这是由汉字的字形决定的。
文字的本质是字形,而汉字字形在世界文字中是独特的,正是汉字这独特的字形才使汉字具有了突出的文字功能。 世界上文字的字形分两种,一种是音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是根据语音创制的,看到字形容易读出字音;一种是义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不是根据语音创制的,而是根据意义创制的,看到字形不容易读出字音,但是容易看懂字义。
汉字是目前人类所使用的文字中唯一的义形文字。看到汉字字形不容易读出字音,但方形的字体,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个体突出,一目了然,使人容易看懂字义。
因为文字的本质是字形,不是字音,字音只是文字和语言联系的中介,所以义形的汉字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与各种方言建立联系,就可与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建立联系。就可以有不同的字音,因此才使得汉字字形能不受方言、不受人类迁徙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影响,具有了突出的超越方言、沟通古今的功能。
而音形文字由于是根据语言的语音创制的,看到字形发出字音是容易,但文字的表义功能却受到了影响。因为语言随着人类的迁徙是要发生变化的,为了使字形和语言的语音保持一致,容易读出字音,于是就要不断地改变字形,字形变了,后人就看不懂前人书写的文字了,文字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就削弱了,因此文化的传承就容易发生断裂。
另外,一种语言会分化成两种或数种方言或语言,如果根据语言的语音来创制文字,那么随着语言的分化就会创制出不同的字形,产生不同的文字,讲不同方言或语言的人就不可能使用统一的文字。那么一个国家或民族就有可能因语言和文字的不同而发生分裂,分裂成两个或数个讲不同语言,使用不同文字的国家或民族。
中国历史上方言多,人口众,疆土辽阔,但仍能保持统一,而不发生分裂,汉字独特的字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独特的汉字字形不仅。
4. 学字笔画笔顺怎么写
“学”字笔画笔顺为:点、点、撇、点、横撇/横钩、横撇/横钩、竖钩、横基本解释: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 :~生。
~徒。~习。
~业。~友。
~者。~阀。
~制。~历。
~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 :~校(简称“学”或“校”)。
~院。~府。
中~。大~。
上~。3. 掌握的知识 :~问(简称“学”)。
~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
~士(a.学位名,大学毕业生;b.古代官名)。才~。
治~。~识。
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 :~说。
哲~。数~。
小~(a.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b.现指初等学校)。相关词汇:组词:学生 学会 学习 学长 同学 就学 自学 升学 化学 苦学同音字: 穴 噱 乴 嶨 学 踅 袕 壆 燢 泶同部首:子 季 孭 孹 孔 孺 孽 孛 孼 孯 同笔画:亟 旻 卒 呢 和 弦 供 乖 肏 瓯 组词释义:1、哲学[ zhé xué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学习[ xué xí ]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3、学海无涯[ xué hǎi wú yá ]学海:知识。
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4、学霸[ xué bà ]谓学界的恶棍。
5、不学无术[ bù xué wú shù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
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5. 秋字在古代怎么写
甲骨文: 金文:金文系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大小篆:我们学过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隶书: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应用时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隶书。
楷书: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
草书:草书并不是在楷书出现以后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
行书:这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
古文字艺术,是借助古文字资源如碑文、器物、史实、思想、艺术、临写等方面,所进行一次艺术推广、教研、乐学、参与的形式展出。古文字资源的研究和成果,被广泛吸收和运用于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乃至书法篆刻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学科领域。古文字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具有较高的社会反响和学术研究价值。
6. 古代的门字怎么写
1、甲骨文的“门”:
2、西周金文的“门”:
3、小篆的“门”:
4、隶书:
5、繁体楷书: